美國獨立的轉捩點──讀《革命之夏:美國獨立的起源》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美國獨立日的今天,當筆者回顧美國還是不甚強大的北美殖民地時,不禁好奇,他們當時是如何戰勝強大的大英帝國而獨立?而這段歷史對於台灣能有什麼啟示?這些問題縈繞於心,因此,筆者注意到了這本《革命之夏:美國獨立的起源》,本書不僅分析了這一場獨立革命成功的轉捩點與原因,也讓筆者得到了許多啟發。
本書透過敘述1776年美國獨立運動存亡之際命運交關的時刻,特別是1776–77年的紐約戰役,被作者約瑟夫.J. 埃利斯(Joseph J. Ellis)視為革命成敗的「關鍵之戰」,帶出當時美國革命所處的巨大視野。
環繞著這段時間,作者分別討論了北美殖民地內部對獨立和維持與大英帝國關係的爭論、華盛頓為首的軍人和費城政治代表兩者對現實認知的落差、大英帝國議會主權與北美殖民地人民同意權兩者對於「憲制爭端(constitutional argument)」認知上的落差(徵稅權利延伸至統治權的論爭)、獨立運動到底要仰賴職業軍隊還是民兵、民主共和精神與職業軍隊精神的衝突等等問題,並將這些問題的討論鋪陳出複雜但有趣,且立體、充滿人性的歷史場景。
本書的核心論點:「若華盛頓率領的大陸軍在紐約戰役被消滅,美國革命將會提早結束。」為什麼?因為他認為,大陸軍正是獨立運動的關鍵。
作者爬梳史實,指出北美殖民地「人民」本身就是一群矛盾的集合,雖然反對英國的「暴政」,但是事實上支持獨立者人數與反對獨立者人數差距並不太大,而中間立場者佔多數。北美殖民地人民雖然受到邦克山戰役(民兵使英軍慘勝)、波士頓戰役(英軍撤退)以及喬治三世派遣最大規模的軍隊與德國雇傭兵進攻北美等事件所激怒,出現了狂熱的愛國主義,對於北美民兵戰無不勝的迷思以及美國必然獨立的狂熱信仰,被稱為「76年精神」。但是事實上殖民地的大陸軍成立不到一年,錙重、訓練、制度、經驗等完全無法與英國相比。同時各州也消極抵制建立、給予軍隊支持,只願支持民兵。同時,費城大陸會議的政治家們如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等人對於大陸軍的樂觀估計,也與總司令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現場經驗有極大落差,日後雙方看法才日趨一致。在要歷經戰爭的獨立運動中,政治家的意志與政治議程,往往需要戰場上的士兵加以落實,但是北美內部卻嚴重缺乏落實的軍事力量,內部甚至連「美國」的國家意識和「美國人」的民族意識都還未完全誕生,可以說局勢並沒有那麼「建國之父們」那麼樂觀。
對英國而言,國王喬治三世不能容忍底下臣民的叛亂,下定決心要給予他們「教訓」,儘管有老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和柏克(Edmund Burke)等上下議院中重量級的議員出言反對,也絲毫沒有動搖喬治三世的意志。作者也指出,當時英國軍隊確實有實力撲滅美國叛亂,上述北美的弱點,都是英國的優點,加上英國擁有最強大的海軍,要擊敗北美是相當容易的。但是,英國派去進攻的兩位指揮官理查德.豪(Richard Howe)和威廉.豪(William Howe)兩兄弟都是想給予軍事上的致命一擊,就讓北美殖民地回到談判桌回歸英國,而非一舉撲滅叛亂。
在這些想法與歷史事件的交錯中,使英國在紐約戰役中不斷錯失良機,讓華盛頓的大陸軍主力逃離,讓大陸軍能夠有機會得到重整,養精蓄銳並加以訓練,才能在之後的戰爭中取得勝利。而費城的政治菁英在紐約戰役中,認識到民兵的嚴重缺陷,例如在長島戰役中,毫無指揮經驗的軍官導致長島淪陷,隨後本要協助軍隊的民兵約有一萬名逃離(華盛頓考量到民兵毫無戰力,就讓他們逃了),剩下的也沒有太多戰鬥能力,而在基普灣戰役中,民兵光是聽到英國海軍砲火已經崩潰逃離,甚至反過來加入英軍。相反的,大陸軍士兵雖然也因指揮官失當而喪失紀律,但仍有不少士兵在長島戰役的數個角落仍頑強狙擊進攻的英軍。民兵和軍人的差距已經非常清楚。此後為了避免民眾喪失信心,各家媒體已經自我審查,不願透露各種戰敗情況,以免整個反抗情勢土崩瓦解。因此,費城的政治菁英們除了要堅持住獨立的信念以外,也更願意盡力支持華盛頓,培訓比起民兵更具有戰鬥力的大陸軍,華盛頓對費城也以信賴回報,並將「軍隊應控制於政府手上」貫徹這個觀念到軍中,也在未來的獨立戰爭中,逐步贏得勝利。
只是在紐約戰役後,美國各州仍然抵制各種軍事上的要求,只一直在滿足自己的地方需求和(儘管非常不可靠的)民兵力量,對於建立一支美國的軍隊,觀念與行動仍然抵制,並持續到獨立戰爭結束。這個觀念後來演變為「民兵」才是獨立戰爭主力的歷史觀,並極力抹黑了當年參戰主力的大陸軍軍人。作者對此予以強烈的駁斥,他認為這是後來的「虛構」,透過還原過去的歷史現場,他指出民兵完全無法依靠,職業軍隊才是獨立戰爭的根本,但是因為職業軍隊與美國各州「民主共和」的政治文化與獨立訴求有著根本的衝突(華盛頓從一開始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並頭痛不已),所以使得各州不僅一開始就抵制職業軍人,甚至後來還抹黑他們、不給予福利,才出現了民兵神話這種「必要的虛構」。
作者也指出,英國與北美的「憲制爭端(constitutional argument)」,是這場獨立運動爭論背後的政治哲學基礎。英國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不可抗拒的、絕對的、不受控制的權威,該權威擁有主權權利(jura summi imperii),或者說是統治權權利。」而這個權威在英國就是議會,因此議會必然擁有對殖民地徵稅與立法的權力;但北美殖民地人們則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在沒有得到本人同意的狀況下,不得對任何英國公民徵稅或是要求他們服從法律。」由於北美執迷地人民並沒有議會席次,因此議會通過的法令對他們沒有效力,他們只遵守自己殖民地議會的法律。簡而言之,前者認為北美的統治權在議會手上,而後者認為當地人民同意才有統治權,而現在統治權是在各地自己手上,他們只是隸屬於英國國王,而非議會。這個問題仰賴於國王是否願意妥協,但如同歷史所發展的,喬治三世沒有興趣扮演這個角色,才有了這場獨立戰爭。
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獨立運動開展至紐約戰役這段期間,面臨成敗未知的命運時刻,其實把美國「建國之父們」心中的各種矛盾交織,生動地呈現了出來。例如華盛頓,作為一個沒有堅定信仰的人,但他在戰爭前後,都一直呈現出一種「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將這一切都交給上帝,並向祂禱告。富蘭克林、亞當斯等人也都不一而同、但程度各有差異地表現出這樣的態度。而針對獨立過程中各種議程的討論,獨立宣言起草與發表,對於美國國內奴隸制、女性參政、選舉權等問題的隱憂,對法國等歐陸大國的態度等等,將「建國之父們」成功除魅化,還原為一個一個具有侷限、人性和血肉的人。
筆者看到,作者突顯出政治牽引著軍事的成敗,軍事也影響著政治能否成功。他指出,尋求獨立,一開始的愛國主義熱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愛國主義熱情只是發端,卻不是維持運動長久的基礎,而且愛國主義極容易因為一次失敗就毀滅殆盡。相信軍隊、全心協助和意志力堅定的政府,以及在政府控制之下、優秀且強大的軍隊,才能把事業不斷地堅持下去。而美國革命最終逐漸構築出上述的主客觀因素。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戰場瞬息萬千,許多時後仍然仰賴老天的保佑,例如長島戰役敗北後,大陸軍的撤退有著天候的影響,或許是華盛頓等美國人信仰的上帝給予幫助吧。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後美國獨立運動能夠成功,也不得不說是天定命運。
若從美國革命的歷史經驗來看,民族主義情感只能是獨立運動的發端與基礎,並不能轉化為對抗中國的力量,況且情感是相當脆弱易變的,容易因為失敗而喪失信心。這時候需要堅定推動獨立意志的政府,以及能夠堅持下來的軍隊。若我們以美國的例子反觀臺灣當前獨立熱情與日俱增的狀況,臺灣民眾普遍對於軍隊的不信任與詆毀,軍事改革又甚為緩慢(例如軍人年金改革延宕至今,對基層也造成不安),其後果可能導致人員不足、軍事力量衰退,而臺灣社會也沒有民兵組織,也不注重軍事訓練。那麼,在推行獨立運動的政治議程中,倘若遭遇軍事打擊,即使有著意志堅定的政治理想主義者持續堅持,在民族主義不足以承擔軍事打擊帶來的各種信心喪失,而軍隊力量又衰弱至如同美國獨立初期的大陸軍,不足以對抗敵人時,與當年遭遇英軍的美國完全不同的我國,該如何是好?該怎麼做才能保衛國家?這是獨立意識日漸濃厚、但卻又相當反感軍隊相關事物的人們,該思考且無法迴避的問題。

註:本文亦以〈從美國的獨立戰爭,臺灣能得到什麼啟示?〉刊載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5會員
59內容數
書評書介、史普文章、影評隨感、政治時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黎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戰後本應和平的世界,為什麼爆發冷戰?東亞的韓戰為什麼發生?蘇聯出動軍隊殺死波蘭與匈牙利的抗議人士,其實背後是中國出手?中國與蘇聯共產好兄弟,為何最後鬧翻?而美國專家都預測不到對手蘇聯的滅亡,為什麼蘇聯突然就滅亡了?那中國又為什麼能夠存活至今呢?
一個理念,如何在短時間內轉變了歷史走向、加劇了歷史進程?本書描述威爾遜總統的「民族自決」理念,如何在全球傳播,讓全世界受壓迫的殖民地人們接受、轉化與運用,造成了當初創造者預料之外的效果,引領人們朝「自決」之夢前進,從而誕生了我們所認識的過往與現今。 理解這段歷史與人們的思考,對我們又有何啟示呢?
不久之前,因著政經社會情勢的惡化、貧富差距的加大,臺灣出版業敏銳地嗅出社會的氛圍,開啟了一波出版馬克思相關經典的熱潮,其中聯經、木馬等出版社紛紛出版與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入門書籍與經典。 法蘭西斯.昆恩這本《遊蕩世界的幽靈: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正是這波出版潮中的一本入門好書。
當今世界的現代「國際」體系及其運作,何時成形? 我們都知道,以前是談「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帝國時代,王朝之間的領土、對待方式等等,跟現在由「民族國家」共組的「平等」國際體系完全不一樣。那麼「民族國家」和「國際」是怎麼出現、何時出現又怎麼運作的呢?
二戰後東亞各國經濟發展結果,為何會是東北亞的日、臺、韓成為經濟大國,而不是東南亞的菲、泰、馬、印尼?而中國為何能夠在之後又再次復甦?本書帶領大家穿越進入過往歷史,讓我們了解經濟發展為何有成功組與失敗組,並指出日後各國經濟轉型的瓶頸為何,供我們這些讀者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國家狀況。
戰後本應和平的世界,為什麼爆發冷戰?東亞的韓戰為什麼發生?蘇聯出動軍隊殺死波蘭與匈牙利的抗議人士,其實背後是中國出手?中國與蘇聯共產好兄弟,為何最後鬧翻?而美國專家都預測不到對手蘇聯的滅亡,為什麼蘇聯突然就滅亡了?那中國又為什麼能夠存活至今呢?
一個理念,如何在短時間內轉變了歷史走向、加劇了歷史進程?本書描述威爾遜總統的「民族自決」理念,如何在全球傳播,讓全世界受壓迫的殖民地人們接受、轉化與運用,造成了當初創造者預料之外的效果,引領人們朝「自決」之夢前進,從而誕生了我們所認識的過往與現今。 理解這段歷史與人們的思考,對我們又有何啟示呢?
不久之前,因著政經社會情勢的惡化、貧富差距的加大,臺灣出版業敏銳地嗅出社會的氛圍,開啟了一波出版馬克思相關經典的熱潮,其中聯經、木馬等出版社紛紛出版與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入門書籍與經典。 法蘭西斯.昆恩這本《遊蕩世界的幽靈: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正是這波出版潮中的一本入門好書。
當今世界的現代「國際」體系及其運作,何時成形? 我們都知道,以前是談「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帝國時代,王朝之間的領土、對待方式等等,跟現在由「民族國家」共組的「平等」國際體系完全不一樣。那麼「民族國家」和「國際」是怎麼出現、何時出現又怎麼運作的呢?
二戰後東亞各國經濟發展結果,為何會是東北亞的日、臺、韓成為經濟大國,而不是東南亞的菲、泰、馬、印尼?而中國為何能夠在之後又再次復甦?本書帶領大家穿越進入過往歷史,讓我們了解經濟發展為何有成功組與失敗組,並指出日後各國經濟轉型的瓶頸為何,供我們這些讀者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國家狀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美國與加拿大的關係從歷史上看以和平合作為主,但也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敵對和摩擦。以下是美加關係的歷史整理與分析: 一、早期敵對與緊張時期 1. 美國獨立戰爭 (1775-1783) 背景:美國殖民地從英國獨立,但加拿大仍是英國的殖民地。 事件: 美國試圖入侵加拿大,但未成功。 加拿大居民多
Thumbnail
今日(2024年8月13日)參加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主辦之研討會「第14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民主生活」,有些事不吐不快,簡記如下。 今天去之前最想聽的就是L教授談美國總統的戰爭權限那篇,結果,該說某方面而言問題比想像中還嚴重嗎? 剛好和我同研究室的的M也是做美國總統
Thumbnail
【美國獨立日】 今天7月4日是「美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the Fourth of July)。 美國獨立日是為紀念美國於1776年7月4日正式宣布從大英帝國獨立,該日也是美國的國慶日。  
Thumbnail
這幾年常會看到有關撕裂美國的討論,特別是三普第一次選總統,三普挑釁的言語不斷衝擊撕裂美國的價值核心,好像美國原本是一個很團結一致很有共識的國家。在往前一點的討論就是1960年開始激化的左右文化戰爭撕裂了美國,只不過沒像三普那麼挑起全球敏感神經,本書就是要告訴你,美國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長期以來大家互
Thumbnail
書名中的革命是指1776年爆發的美國獨立戰爭,原本看書名還沒意識到,一開始以為跟中南美洲的革命歷史有關,買回來看時才知道是美國獨立戰爭有關的歷史。之前看了一半就沒看,最近看了《大亂局》後,想起來這本書有歷史相關性,所以就重頭再看一次,並把他看完。 其實本書設定讀者客群應該是美國人,特別是那些熟讀美
Thumbnail
  本書討論美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問題包括: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擴張,有時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美國的擴張主義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擴張與它的歷史之間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書描述了美國征伐與暴力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對美國的想像與認知。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德克薩斯在獨立之際並沒有像樣的海上力量,為了打破墨西哥的封鎖,一支小型艦隊匆忙成軍,組成了德克薩斯第一代海軍的原型。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个历史上的关键时刻,那就是美国宣布脱离英国,选择独立。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多种原因的出现,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些原因究竟是哪些呢?其实,这些原因可以追溯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美国独立的主要催化剂之一,无非就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如果英国向美国派遣更多的军队的话,那么,他们可能赢得独立战争吗?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在当时,任何战争的结果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英国增派部队或许会使战局向有利于英国的方向倾斜,但是,即使军队数量增加,也并不能保证赢得战争。独立战
美國與加拿大的關係從歷史上看以和平合作為主,但也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敵對和摩擦。以下是美加關係的歷史整理與分析: 一、早期敵對與緊張時期 1. 美國獨立戰爭 (1775-1783) 背景:美國殖民地從英國獨立,但加拿大仍是英國的殖民地。 事件: 美國試圖入侵加拿大,但未成功。 加拿大居民多
Thumbnail
今日(2024年8月13日)參加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主辦之研討會「第14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民主生活」,有些事不吐不快,簡記如下。 今天去之前最想聽的就是L教授談美國總統的戰爭權限那篇,結果,該說某方面而言問題比想像中還嚴重嗎? 剛好和我同研究室的的M也是做美國總統
Thumbnail
【美國獨立日】 今天7月4日是「美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the Fourth of July)。 美國獨立日是為紀念美國於1776年7月4日正式宣布從大英帝國獨立,該日也是美國的國慶日。  
Thumbnail
這幾年常會看到有關撕裂美國的討論,特別是三普第一次選總統,三普挑釁的言語不斷衝擊撕裂美國的價值核心,好像美國原本是一個很團結一致很有共識的國家。在往前一點的討論就是1960年開始激化的左右文化戰爭撕裂了美國,只不過沒像三普那麼挑起全球敏感神經,本書就是要告訴你,美國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長期以來大家互
Thumbnail
書名中的革命是指1776年爆發的美國獨立戰爭,原本看書名還沒意識到,一開始以為跟中南美洲的革命歷史有關,買回來看時才知道是美國獨立戰爭有關的歷史。之前看了一半就沒看,最近看了《大亂局》後,想起來這本書有歷史相關性,所以就重頭再看一次,並把他看完。 其實本書設定讀者客群應該是美國人,特別是那些熟讀美
Thumbnail
  本書討論美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問題包括: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擴張,有時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美國的擴張主義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擴張與它的歷史之間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書描述了美國征伐與暴力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對美國的想像與認知。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德克薩斯在獨立之際並沒有像樣的海上力量,為了打破墨西哥的封鎖,一支小型艦隊匆忙成軍,組成了德克薩斯第一代海軍的原型。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个历史上的关键时刻,那就是美国宣布脱离英国,选择独立。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多种原因的出现,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些原因究竟是哪些呢?其实,这些原因可以追溯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美国独立的主要催化剂之一,无非就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如果英国向美国派遣更多的军队的话,那么,他们可能赢得独立战争吗?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在当时,任何战争的结果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英国增派部队或许会使战局向有利于英国的方向倾斜,但是,即使军队数量增加,也并不能保证赢得战争。独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