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年紀,什麼都還沒證明,能被看見是一種幸運。
我很幸運,在medium上一篇分享創業過程的、一篇Gogoro的文章都有得到不少觀眾。但我也有很多篇沒人想看的文章,身為作者,是覺得難過而且會不停自我檢討的。
最近,我挺榮幸能在換日線開新專欄,上週我收到換日線總編的邀請,其實在上次我投稿
創世神來了-PTT.ai進化為區塊鏈的三大改變 到換日線時,就有得到邀約,但一方面我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二來時機不對,太多事情排著。而現在,我的律師實習即將結束,也代表另一個階段即將展開,當然能力仍然不足,但時機我覺得可以了。
老實說,寫文章不是我的人生規劃之一,更別說寫專欄,因為本來我一直認為,這跟我的調性不符,我是個行動主義者,事情習慣先做,頭要先洗才知道水燙不燙,成不成事後再說。
回想過去的自己:
我曾經為了讓喜歡的一句話印在衣服,而成為「成衣商」,做了兩次快閃販售,成效不錯,但是每次發起隨興而至,無法成為穩定的模式。
曾經,在毫無評估下,我發起一次河堤淨灘路跑,有點好笑的是,只有三個人參加,雖然有跑完全程,但缺乏整體規劃、缺乏行銷的結果,讓一個好的出發點、好的立意無法發揮,後來覺得非常可惜。
然後我做了健身營業產業的創業,可參考:這是一個創業失敗的故事-青創的現實提醒與四個叮嚀 。
評估、分析不是我的風格,但我錯了,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有時候需要靜靜的等,等待機會成熟,等待準備充分,否則一切努力只是事倍功半。
從創業、考試到寫文,我領略到一個道理,完成一篇文章就像是進行一場行動,同樣需要事前的研究做功課,完成一篇文章也是一次自我驗證。
挖掘自我-數字上癮
之前寫的主題,多是研究區塊鏈的商業應用及法規面,寫的都是別人的事,評斷他人。
寫別人容易,寫自己難,尤其要挖掘、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更難。當我開始嘗試探究自己身為作者的內心,發現我時常會陷入數字魔咒,被一些數據、觀看數、讚數綁住而停止思考,腦中因拍手數升高而產生的多巴胺(which makes you feel good),然後想要再來一次,不是因為作品被看見而開心,而是愛上那個數字上升的快感,才知道上癮了。
被數字綁著其實很不快樂。數字低落會讓你慌張、數字衝高只會讓你更想突破。
沒有被滿足的一天,只會覺得很煩,而且如此汲汲營營越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因為充滿特定目的性文章,無法討喜,讀者也會發現,這也是為什麼業配文會引人反感的原因。 我的初衷是什麼,我的寫作初衷是為了自我驗證,逼自己思考,然後讓自己更全面一點點。當我越熱衷,要提醒自己是熱血持續,還是對額外的東西上癮。
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需要被看見,因為看見是連結的開始,千里馬也需要有伯樂,在這個時代裡,我們更需要有千千萬萬個懂你的伯樂。看到這篇人,謝謝你看見我,未來我會繼續胡言亂語,不過是很認真的那種。
未來,我在換日線專欄會開始寫一些創業、職場與自我探索議題,也會同步發佈在SOSreader上。各位多照顧多指教了。
#自我逼退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