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Facebook的「用戶評等」系統能解決什麼問題、又會帶來什麼問題?

今天稍早才在吐納商業評論貼出〈Facebook的DNA缺陷,讓它註定無法對抗假新聞〉一文,剛才又看到華盛頓郵報貼出這篇文章:
其中提到,Facebook正在設計一個「幫使用者(的可信度)評分」的機制;因為Facebook在「對抗假新聞」的過程中,大部分倚賴使用者舉報,但又經常會碰到使用者「舉報錯誤」、或是「刻意亂舉報」的問題,所以透過可信度評分,理論上就可以避免這種狀況。
然而,這樣的評分機制可能會帶來一些疑慮:
  1. 是否真的可以解決「錯誤/亂舉報」的問題?不見得。評分較低的舉報者是否就不可信? 評分的標準(目前不知詳情,但不外乎以過去在FB上的行為記錄為準)跟舉報的真實度是否有關?如果一個可信度高的人錯誤/亂舉報,是否會回頭影響他的評分?
  2. Facebook(其他社群或媒體服務也一樣,但因為機制和規模的關係,問題在Facebook上特別明顯)製造了一個散播假新聞的溫床,而解決的部分方案是讓使用者來「評鑑新聞」,但這個方案又帶來了「評鑑使用者」的機制。 然而人是很聰明的,總有方法讓自己變成「可信度大戶」來獲取利益;所以往後是不是要繼續疊床架屋,推出「評鑑使用者評等真偽」的機制,然後沒完沒了?
  3. 這個可信度評分的結果,是否可能被應用在Facebook之外的其他地方?從過去的紀錄來看,並不無可能。 大家都已經知道,你在Facebook上的互動(在某則貼文按讚、搜尋過某個產品、甚至跟其他人的私密對話),都可能影響你看到的推文或廣告;那麼我們又怎麼能相信這些可信度評等資料不會被用在其他地方?
或許有人會說,反正現在大家在網路上都沒有隱私了(這一點我認為是錯的),也沒差這一點原本就已經包含在公開活動中的記錄。
我可以同意,當我們在按讚、搜尋、留言時,這些行為的「過程紀錄」就已經是Facebook的「財產」;但如果作為評等用途(以及可能的延伸用途)沒有預先告知、而且結果可能回頭影響我們的權益,就有隱私遭到侵犯的嫌疑。
希望不會到這個程度,不過我對Facebook的這一點並不太樂觀,但希望是多慮了。
關於「看起來也不會怎樣嘛」的評分系統案例、以及對我們可能的影響,請參考這兩篇討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