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9/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颱風山竹襲港:為防災經歷、檢討風險管理做筆記的重要性

超級颱風山竹infographics
超級颱風山竹infographics
颱風山竹於九月上旬形成,並發展成為超級颱風。當我在天文台網站看到,這個大颱風幾天後可能在香港登陸,在未看其他相關報導前已心感不妙,認為這個颱風比過去的任何一個更強,根本不能不做防風措施,但慚愧地這是我第一次防災。
第一次做的事情,唯一的不可能就是做到最完美,因為沒有經驗:在香港以外比較少遇上自然災害。只有在台灣和日本遇過輕微地震,在日本參觀防災中心。也因為有更多意料之外。當認為山竹來犯的時候,我只有想到要買膠紙封窗,避免爆玻璃的情況。慚愧地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概念,山竹最近香港的前一天,我才買一些水和乾糧,提款機拿多點現金,預想一些公共設施可能在風暴後受創。即使城市有多完善,不代表它對天災防禦能力無上限。
但肯定的是,事件中能累積經驗,願意從中反思的話,就一旦再次遇上差不多的事情時,已經有了一半的準備。為此,我決定利用Evernote和Moleskine為這次應對超級颱風的經歷做筆記,當下次有這麼強勁的風暴來臨,我可以藉回顧那次經驗,作出更好的抉擇和行動。不做筆記的話,就很容易淡忘甚至記錯那時的經歷,並輕視天災的嚴重性。

一、記颱風最接近香港時,你遇到什麼事?

山竹的風勢強烈、雨水容易滲進室內、室內感搖晃、我當時如何應對⋯⋯這些都是颱風所帶來的影響,但如果不是每個掛八至十號風球都出現的經歷,就更應該記進去,告訴自己:颱風是天災,在多安全的居所都會出現比較危險的狀況,所以做足防災設施,目的在於把災害所帶來的損失減至最低。(是有必要要這樣提醒,因為有不少人本來沒有防災的概念)
根據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所說,人通常對過去的記憶都不全面和完全正確,所以容易不是記錯,就是忘記了不深刻但其實重要的部分。所以我認為做筆記才能保留較準確和完整的事情。

二、記颱風形成、發展、襲港、登陸的過程:才能增進對颱風的認知

這個部分主要是吸收資訊的整理過程,做筆記的過程就是增加對事物和概念認知的過程,記錄比單純閱讀資訊有較深刻和準確的印象,因為你同時在做分析和整合,不論是為此寫一個段落、做一個表格、時間線,比只看不記有更理想的學習成效。
山竹何時形成;如何發展成超級颱風;如果它沒有經過呂宋的話,香港會不會更嚴重;東登跟西登有什麼分別;若核電廠發生意外,我可以怎樣做⋯⋯是在了解颱風時所引發的思考問題。
做筆記處理資訊和問題,所思考出來的答案有了著落,未來可以再參考,不會因空想而不了了之。
在我的Evernote中,把颱風形成過程、自己預備方法和當天的情況記下來。

三、這次我做了什麼?下次可以如何做?思考如何加強風險管理

山竹來港前所做的預備工夫,可能是基於自己的著急,也可能因為看到坊間的討論,這些行動最終在這次颱風有沒有效用;我有沒有少做了什麼;我做錯了什麼(後來跟朋友聊起,才得悉不是所有玻璃都要貼膠紙);下次我可以怎樣做⋯⋯都是這次經驗的累積部分,是應該寫下來。當然,下一次颱風會跟這次不同,但上一次所做的、或檢討當時經歷所得出來的待辦清單,其實總有其有用之處,按當時情況再作判斷和稍作變通,修正清單內容即可。
除了短期的預備措施,還可以有長期的,例如了解外國經驗,外國在網上其實有不少參考資料,若看了對防災有更全面的掌握和概念,也更能明白在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時,風險管理木來就是助力,而非阻力。
2015年由東京都政府出版的《東京防災》手冊,其實也適用於其他國家的防災措施。
以日本來說,東京都政府在2015年出版《東京防災》手冊,並於本年推出app,設有中英文,雖然出發點以地震為主,但是能不能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有一點啟發?NHK WORLD的HOW TO CRAFT SAFETY,天災後如何在資訊缺乏的情況下,自製日用品?如果香港遇上更強的災害,是否也能學習這些應變能力?

總結

我們可以在工作間和學校做筆記,把老闆的指令和課程內容抄進去,一旦遺忘可以參考。但是做筆記的目的不止於此,電腦玩物在這篇文章中提到要為自己做筆記,為自己經歷做筆記,令自己在應付不同事情都可以更為成熟和進步。記下山竹的經歷也是如此,這一次可能太輕視或太恐慌,但下次就比較清楚用什麼的心態去面對不同類型的天災,也明白為何要做風險管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