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畫邊做筆記過程記錄和反思:香港街道指示牌引入Legible London風格

2018/07/2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篇文章最主要是為自己而寫,但又不是很私人得不能公開,所以還是會分享自己這一刻的做法。就以這次了解最近的香港街道指示牌引入Transport for London的Legible London風格為例,回顧自己學習過程,並思考往後如何學更好。
我大學主修社會學,但平常對設計有興趣,因為設計本來就與日常生活有關,而好設計有時候需要跨學科如心理、社會科學等範疇。此外,這幾年開始有畫畫,所以想透過畫物品來練習。於是結合畫畫、設計和筆記三者,在「學習畫畫」的同時,實踐「畫畫學習」(sketch to learn或learn something through sketching),發現有好設計的物件,都會畫下來並加上值得自己留意的功能和特色。

工具

這次用了紙本和電子兩種方式:

一、紙本手帳

 
紙本方面用了Moleskine筆記簿,筆則用Pentel Energel。一簿一筆以最簡單的方式來畫畫,若時間許可,則實地寫生;沒時間或未能到當地,則在平板上搜尋相關圖片參考。
我有一個毛病,就是想盡快畫完:畫完的意思是畫完主要線條再補顏色和陰影。其實如果以畫畫作為筆記的手段,美觀理應十分次要。若真的想漂亮,理應後期慢慢做。
這次的Legible London指示牌,主要現場拍照,然後回家透過網上和自己拍的照片再慢慢畫出來。畫紐約指示的原因,是因為之前讀過Streetfight: Handbook for an Urban Revolution所得悉,再於網上找相關圖片然後畫出來,因為不能赴紐約那只好參考照片。
我先在簿上用黑白畫兩地的指示牌,簡單的加上其基本結構,並加上上述書中我曾摘錄過為何有手機地圖還要建立實體地圖的原因。
當然還可以有更詳盡的筆記,這次我則選擇在平板深入研究Legible London的設計。

二、電子:iPad Pro和Apple Pencil

 
平板為iPad Pro 10.5吋,我所用的apps為Evernote和Paper,我有繪圖筆Apple Pencil。
Evernote和Paper其實都兼備筆記和繪圖兩者,但Evernote側重筆記,Paper則是繪圖。我多數用Evernote,因為可以把網頁連結、圖片、pdf等加進同一則筆記中,Paper的文字功能比較簡單,而且我喜歡畫畫,當然用Paper,我在圖上手寫加註就可以了。iPad支援兩個apps並列進行,我可以一邊是Evernote筆記,一邊是Paper畫畫。
  • 這次Evernote角色是收集箱,我要了解Legible London設計語言,在網上搜尋相關的網頁和資料:包括官方的pdf文件,還有道路研究社有關香港指示牌的分析、Hong Kong Free Press的報導等。就算大學做研究的literature review般,當然這比學術的輕鬆很多。此外,Evernote也有搜尋器可找到過去的筆記。
  • Paper是一個十分直覺、且效果不錯的繪畫apps。這幾年也把一些簡單筆記功能加進去,如輸入文字、畫方形和圓形圖案等,也容許調筆記次序等,但現時來說我還是停留在畫畫和加註的階段,尚在摸索它的筆記術。若探索有成,會再分享Paper app的心得。
選擇用平板深入研究的原因,主要是透過用Apple Pencil已經可以幾乎跟手寫同一感覺,平板內加顏色也比較方便,顏色更可從圖片由辨認出來(我指的是eye dropper),對顏色應用有研究的其實可以做一個colour profile。除此之外,也可以複製、移動圖案,方便組織和排版,成為一個簡單的學習報告。若資料有錯,也方便在原圖檔作出修改。

方法

一、實地觀察

 
即使網上有不少相關資料,但不代表能省卻實地的觀察。起初到實地的原因,純粹是自己網上分享一定要用自己的圖片或自己畫的,我也不喜歡用可供免費使用的圖庫,尤其是Legible London明明就在自己的城市,為什麼拍一張照片都懶呢?當網上分享太重視發文量和人流時,很容易傾向轉載、以為網上搜尋就能完全理解、缺乏實地觀察和體驗的意識。且本身網上資料不一定正確的。
不過也不代表我的實地觀察很全面,因為我抽了很短的時間,也未有空逛遍整個尖沙咀。我主要看了豎立路面、附有詳盡資料的指示牌,其他指示牌我還沒看到。會之後再看看。
這個指示牌雖然是黑色,但或許因為最上方是鮮黃色的關係,遠處(大馬路的對面)便能看到,對迷路中的行人甚有幫助。指示牌側邊的延伸資訊連結也吸引我注意,惟地面的向北指示卻沒發現,要在網上搜尋過後,第二次去才能補相。
 
 
 
這次我先實地拍照後才比較深入的看網上資源,發現拍照除了「有貨交」外,還可以回顧究竟當初自己有發現什麼、沒有發現什麼。打開手機時,往往第一時間就看有什沒有新訊息、網上有什麼未看的新聞,其實更要看的是當初自己如何生活和觀察。
也許下次可以速繪,但天氣太熱、人多擠迫的街上,實地繪畫不是很容易的事⋯⋯

二、網上搜集資料

觀察和資訊可互補對方的不足。網上有很多資訊,包括官方的,還有非官方的。
官方的是Transport for London在社交網站的消息,還有其網頁中有關Legible London Yellow Book的文件,詳述其設計語言如何建立、指示牌原型(prototype)的基本結構與其背後的功能和意義,甚至是設計背後理念等。如果邊看邊畫邊加註,對有關設計的印象則更深刻,畢竟純觀察的所得很有限。

三、記憶

人總會有記憶,看到這指示牌我想到紐約的,繼而想起Streetfight: Handbook for an Urban Revolution這本書,於是先打開相關Evernote筆記(在讀每本書時,我都會開新筆記,把一些語句和其頁碼、我的看法等資料加進去),並打開書本相關頁碼回顧。

四、繪圖

我畫了香港和紐約的指示牌,把網上的所說的特色,以自己的文字加進去,最後有三張圖如下:
 
 
 

有關學習

有關指示牌設計的了解暫告一段落,雖然寫了這麼多,但不代表這次的學習是十分全面的,當然在Evernote內、Moleskine紙本筆記簿內,記錄在案就有了回顧的可能,「第二大腦」把昔日的學習所得取回來,也容易繼續深究下去。
過去在學校學習,通常有一個課程框架引導著學習過程和方式,在大學則是用一系列的閱讀材料和(自定)論文(題目)來達致半自學的形式,沒自信自己所訂的題目,還有助教和教授的意見。離開學術圈,凡事都由自己選擇和決定:你決定做井底之蛙,還是願意了解你本來不知甚至不擅長的範圍?你選擇學習和了解什麼?你想用什麼方式去學?
自學在離開學校後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範圍,因為學術機構不會也沒法告訴你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而且宇宙一直在膨脹、世界不要只按照我們認為的常理,愈是迷信理論和常理,就愈被「黑天鵝事件」所打擊,對這社會愈不理解(愈「離地」)。的確沒可能認識所有事,但若願意持續學習,至少不會自以為是,一直錯下去。不會最好,但可以更好。
三年前開始,紙本閱讀量大增,同時也用雲端筆記和畫畫,到現在有平板有空時畫畫。
但我接下來是不是也可以有多點具體的學習目標呢?雖然隨心是好,但是偶爾有點方向感,例如不是純粹了解這個Legible London,也可以訂立一些「研究題目」(甚至如觀察路人反應做統計),說不定過程更有趣,也藉著這樣的學習,更減少無聊滑手機的時間。

延伸閱讀

一、有關筆記

二、有關Legible London和指示牌(Wayfinding syste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lvin Cheng
Alvin Cheng
平常愛留意身邊事物,到處走、捕捉街上美好的剎那、把身邊物品和景物畫下來。在按照標準菜單過人生後,開始覺得需要轉變一下,紙本和電子的記錄工具是我的好伙伴,幫助我觀照自己的人生。網站:alvinintheroom.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