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 Crutchlow:「要超車,你需要更強大的引擎動力設定」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Crutchlow說:「對我來說,最大的改變是從Superbikes到MotoGP。我掛出車外的方式,還是保有WSBK的風格。我已經試著改變了。這幾年,我試著用我兩隻手指剎車,但我做不到。我還是用外側三隻手指剎車,把食指放在油門上準備補油。」

「騎乘風格是一回事,但騎乘技巧要依照每一場比賽改變:當抓地力下降,出彎時要更快立直車身,當燃油負載降低要開始用不同的方式剎車─我們知道在甚麼地方可以用更多的傾角過彎。Marc 是唯一一個能用更大傾角過彎的人─他幾乎是直接讓車飄過去。」
「米其林前胎是不一樣的─我們在直線就剎到停,所以有時候我們在300公里時鎖死前輪!這超可怕的,所以我們會一直拉著剎車拉桿直到進彎。」
「現在你會看到一堆煙,因為我們試著用後輪轉向。我們在比賽中用TC比以前多,但我用引擎管理系統比TC多。如果你可以聰明的進行動力管理─如果要超車,你需要更強大的引擎動力設定。」
「我最喜歡引擎剎車。這取決於抓地力大小。我們在Moto2比賽後開跑,由於橡膠的關係,這就像一條新的賽道一樣。三圈過後,你就能改變你的引擎剎車設定等等。或許抓地力沒那麼好時,先別改設定,接著抓地力就改善了,或者你要馬上改設定,這樣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所以你只能切回去。你得不斷評估情況。」
「正常情況下,一開始比賽抓地力最好,引擎剎車設定最強,隨著比賽進行,抓地力下降,引擎剎車設定慢慢降低;有時候隨著比賽的進行也要加強引擎剎車的設定!」
文章來源:Roadracing World 9月號 撰文:Mat Oxley 翻譯:摩托筆記
特別感謝:男神株式會社 2.0 提供這麼棒的月刊內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70會員
328內容數
收錄MotoGP深入報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摩托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Zarco說:「我沒辦法說明為什麼我喜歡騎得很滑順,我就是這樣騎。對我而言,這樣比較安全,因為我不喜歡賽車動來動去。不是我想這樣騎,而是我就是這樣騎,這樣騎感覺比較好。我用我的風格讓賽車轉向。我試著簡潔有力的走線,這樣有助於我的賽車往對的方向走。」
10年前的今天,2008年10月1號,我跳脫領人薪水的舒適圈,自己罷工。Motomatters從我的業餘興趣變成我的主業。這是個很棒的旅程。
Miller說:「現在在彎中最主要是要保持耐心,而不是靠彎中彌補時間差距,因為米其林後輪比前輪好太多了。所以主要是讓車盡可能平穩的入彎,然後你就能準備大補油門出彎,靠著後輪抓地力以及自身的優勢衝單圈。」
Espargaró說:「最能改變車手命運的是輪胎。你可以拿一台最爛的車跟最好的輪胎,然後你就能贏得比賽,或者你給Marquez 最糟的輪胎,他也有可能拿第15名。所以輪胎得更動改變了騎乘風格,還有工程師設定賽車的方式,以及車廠設計賽車得方式。」
「自從我2008年上MotoGP到現在,騎乘技巧改變很多。賽車改變很多,我們能在賽車上施加的力量也變得很大,所有要維持身體狀況,否則在這45分鐘你沒辦法跑得更快。」─Andrea Dovizioso
Marc Marquez絕對是MotoGP史上最吸睛的車手:每個彎角都看他在滑前後輪。自從我們第一次看Marquez 對抗物理定律,試著救回快摔掉的賽車,也已經過了五年。他還是繼續對抗物理。在此,這位4屆MotoGP世界冠軍用他自己的話來解釋他騎乘技巧中的奧秘。
Zarco說:「我沒辦法說明為什麼我喜歡騎得很滑順,我就是這樣騎。對我而言,這樣比較安全,因為我不喜歡賽車動來動去。不是我想這樣騎,而是我就是這樣騎,這樣騎感覺比較好。我用我的風格讓賽車轉向。我試著簡潔有力的走線,這樣有助於我的賽車往對的方向走。」
10年前的今天,2008年10月1號,我跳脫領人薪水的舒適圈,自己罷工。Motomatters從我的業餘興趣變成我的主業。這是個很棒的旅程。
Miller說:「現在在彎中最主要是要保持耐心,而不是靠彎中彌補時間差距,因為米其林後輪比前輪好太多了。所以主要是讓車盡可能平穩的入彎,然後你就能準備大補油門出彎,靠著後輪抓地力以及自身的優勢衝單圈。」
Espargaró說:「最能改變車手命運的是輪胎。你可以拿一台最爛的車跟最好的輪胎,然後你就能贏得比賽,或者你給Marquez 最糟的輪胎,他也有可能拿第15名。所以輪胎得更動改變了騎乘風格,還有工程師設定賽車的方式,以及車廠設計賽車得方式。」
「自從我2008年上MotoGP到現在,騎乘技巧改變很多。賽車改變很多,我們能在賽車上施加的力量也變得很大,所有要維持身體狀況,否則在這45分鐘你沒辦法跑得更快。」─Andrea Dovizioso
Marc Marquez絕對是MotoGP史上最吸睛的車手:每個彎角都看他在滑前後輪。自從我們第一次看Marquez 對抗物理定律,試著救回快摔掉的賽車,也已經過了五年。他還是繼續對抗物理。在此,這位4屆MotoGP世界冠軍用他自己的話來解釋他騎乘技巧中的奧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總體來說,換上了南港CR-S 215/45/17的輪胎尺寸之後,260匹馬力的機械增壓引擎終於獲得了解鎖封印的機會,原本一趟山路裡面10個彎有7個彎會有被檔位封印的機率,現在只剩下差不多2到3個彎會有稍微尷尬的局面,因此作戰能力大約恢復到全功率輸出的九成左右, 大約是230匹馬力的實戰能力
Thumbnail
汽車胎壓設定指南 在汽車性能優化和安全駕駛中,正確的胎壓設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日常駕駛還是賽道競速,胎壓影響著車輛的操控性、燃油經濟性以及輪胎的壽命。本篇文章將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胎壓設定的基礎理論、影響因素以及實際應用技巧,幫助車主們充分了解如何根據不同的駕駛需求設置合適的胎壓。
Thumbnail
GTS和Turbo將改為新的雙渦輪增壓3.6升。至於992.2 Carrera和Carrera S型號,則會繼續使用雙渦輪3.0升引擎,但輸出功率將略有提升。
Thumbnail
因此透過胎壓的調整可以針對底盤角度camber不足以及輪圈寬度不足兩大問題來做補救,當然這只是補救措施而已並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但是當我們沒有其他選項的時候,其實單獨透過胎壓就可以發揮明顯的改正功效。
Thumbnail
為什麼煞車在麗寶如此重要?主要在於麗寶有兩處大直線底重煞車的彎角(T1/T11),幾乎都是從全場最高速的點直線重煞到相當低的速度才入彎,尤其T11彎速更低,煞車力道與煞車距離的掌握十分關鍵。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以Model 3為例, 跑山路有三個罩門,分別是【電池】,【煞車】和【輪胎】。電池的部分,的確滿電情況下全功率輸出相當可怕,一般跑車會被海放到不知道人,即便是最強的S2000都不一定能輕鬆追上,但一旦電池容量下降到一半左右,其實加速感就沒那麼兇猛了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近年裡,打開新聞,總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是道路事故,好似這塊土地隨時在發生著行車安全的衝突。 突然發覺自己的行車模式與半年前的自己已截然不同,並不是因為任何事故的教訓,僅是在一日行車時的一句自我提問,我的行車模式瞬間扭轉了,一種自然而然、無意識地轉變。
Thumbnail
總體來說,換上了南港CR-S 215/45/17的輪胎尺寸之後,260匹馬力的機械增壓引擎終於獲得了解鎖封印的機會,原本一趟山路裡面10個彎有7個彎會有被檔位封印的機率,現在只剩下差不多2到3個彎會有稍微尷尬的局面,因此作戰能力大約恢復到全功率輸出的九成左右, 大約是230匹馬力的實戰能力
Thumbnail
汽車胎壓設定指南 在汽車性能優化和安全駕駛中,正確的胎壓設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日常駕駛還是賽道競速,胎壓影響著車輛的操控性、燃油經濟性以及輪胎的壽命。本篇文章將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胎壓設定的基礎理論、影響因素以及實際應用技巧,幫助車主們充分了解如何根據不同的駕駛需求設置合適的胎壓。
Thumbnail
GTS和Turbo將改為新的雙渦輪增壓3.6升。至於992.2 Carrera和Carrera S型號,則會繼續使用雙渦輪3.0升引擎,但輸出功率將略有提升。
Thumbnail
因此透過胎壓的調整可以針對底盤角度camber不足以及輪圈寬度不足兩大問題來做補救,當然這只是補救措施而已並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但是當我們沒有其他選項的時候,其實單獨透過胎壓就可以發揮明顯的改正功效。
Thumbnail
為什麼煞車在麗寶如此重要?主要在於麗寶有兩處大直線底重煞車的彎角(T1/T11),幾乎都是從全場最高速的點直線重煞到相當低的速度才入彎,尤其T11彎速更低,煞車力道與煞車距離的掌握十分關鍵。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以Model 3為例, 跑山路有三個罩門,分別是【電池】,【煞車】和【輪胎】。電池的部分,的確滿電情況下全功率輸出相當可怕,一般跑車會被海放到不知道人,即便是最強的S2000都不一定能輕鬆追上,但一旦電池容量下降到一半左右,其實加速感就沒那麼兇猛了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近年裡,打開新聞,總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是道路事故,好似這塊土地隨時在發生著行車安全的衝突。 突然發覺自己的行車模式與半年前的自己已截然不同,並不是因為任何事故的教訓,僅是在一日行車時的一句自我提問,我的行車模式瞬間扭轉了,一種自然而然、無意識地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