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釀影評|《舞動人生》:關於比利.艾略特的幾件小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他的名字叫比利.艾略特 ── 關於命名
印象中很多英國電影用人名作為電影片名,而且奇妙地都特別打動我。例如:《我的名字是喬》(My Name is Joe)、《尋找艾瑞克》(Looking for Eric)、《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天使薇拉卓克》(Vera Drake),還有中文片名轉了個彎的《舞動人生》(Billy Elliot)。也因為這些漫無頭緒且貌似平凡的「普通名字」,我可以不預設任何成見和觀影立場,就像走進戲院去認識一個新朋友,如此這般。然而名字是有意義的;名字凸顯了「個人」的符號性,集體的「人」重新變成「某一個人」。那個人可以是你、是我、是任何人,或者是比利。
一個工人階級的小孩 ── 關於階級
當代英國電影經常毫不遮掩地提到工人運動和階級差異,儼然「社會性」就是電影的本質。《舞動人生》的時地場景設在 1984 年英國東北部的煤礦小鎮,一個以男性採礦工人為主要經濟活動者組成的勞工小社區,貧瘠、困頓,沒有出路,也沒有娛樂。小鎮的成年男性,在疲憊工作之餘所能想到的消遣大約就是喝酒、粗口和無聊鬧事。而這類因為無聊或體力勞動後需要情緒發洩所製造的叫囂場景,在其他當代英國導演的影片裡也時有所見(這也幾乎成為英國社會寫實的某種意象指標)。
《舞》片導演史提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以英國礦業史上因為政策轉變所引發的大規模罷工事件作為背景,當然是決定性的偏好。工人階級在英國有其長遠的歷史,最明確的呼應即是政黨意識與地域性的緊密連結。原生家庭的親族、鄰里、社區,幾乎就是工人階級小孩未來的思想藍圖,繼續成長壯大的模型依據。任何人想要超脫或離異原本的「階級」,都將承受巨大的風險;比利當然也不例外。比利在這樣一個工人家庭與勞工社群裡長大,年幼和怯懦使「小男孩」顯得更加地格格不入。
比利有個朋友喜歡穿裙子 ── 關於衣裝
比利有一個奶奶、一個爸爸和哥哥。比利與父兄同為生理男性,心理情感上卻更靠近女性一些。比利盡責地為失智的奶奶準備早餐,自動(或被迫)遞補了家庭裡空缺的「母親」角色。出生在明顯「陽剛化」的家庭和社群,卻極有可能長出一個完全異質的「陰性化」小孩。比利的朋友麥可就是這個社群裡的異質「怪胎」(queer)。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05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個平行時空的下午,相似又不同的夜晚,既視感像老唱片跳針,在時間推移中拉出一個個畫格,仔細對照,他和她不是她和他,舞伴換過舞伴,每次離別和相聚。但又可能,故事既然是故去的事,會像旭仔之後說的另一個版本:無腳鳥「一開始便已經死了。」電影是一個更大的,未生未死的夢。
一無所知是進場看這片最好的狀態,任何劇情簡介預告片什麼的,不要去碰。那些東西都是潘朵拉的盒子,是伊甸園裡的禁果,是喜歡的人傳來的訊息通知,我知道你會很想要點開來看,但是點開就會造成對你自己的傷害。在看片之前閱讀或參與任何的心得討論都會對這片的觀影心情造成不同程度的毀滅性破壞,所以沒看過的人,出去!
已經看過太多感情失敗的例子,而且人類這個物種快要搞砸了,因此努力找到愛情、組成家庭,是沒有意義的,不僅可能得承受痛苦情傷,看見對方最醜陋的一面,還可能製造出幾個處境堪憂的孩子⋯⋯可是在無數辯證之後,終究忍不住,好想好想再試一次,再嘗一口愛情的滋味,重溫有人一起在家看電影看到睡著的感覺。
當胸懷世界的日子偏安方寸,當曾經的雲都被還原成了水,當高揚的期許都淋落下來成渾身遺憾,他們是否只能置身天井或床沿,緊抓著他們如今僅有的,形似浮木,名為信仰的東西?他們是否非得採取天問或自問的姿態,暗示自己遭現狀滅頂,坐困愁城的處境?
《大世界》裡一環扣一環的爭奪,反映的是一整個世界從頂端到底端都在追逐錢以及錢帶來的夢想,卻也因為追逐而讓自己面目可憎,或者說面目全非。在這個世界裡隨處能撿到可笑的嘉言錦句,然而,畫面中過於清楚而無法不去面對的現實,就是他們——或說我們——仍活在這場追逐的底端。
「要救你心愛的人,或是拯救全世界?」這是一個好萊塢電影的經典問題,用來折磨每個英雄角色,伊森.韓特受到的考驗也大體相同,角色們的判斷與回答則不外如是:我必須先愛我身邊的人,才能證明我有資格抱持濟世大愛。背後的潛台詞則是:英雄不應該把人命看成數字,他必須先愛他身邊的人,我們才會放心讓他保護我們。
每個平行時空的下午,相似又不同的夜晚,既視感像老唱片跳針,在時間推移中拉出一個個畫格,仔細對照,他和她不是她和他,舞伴換過舞伴,每次離別和相聚。但又可能,故事既然是故去的事,會像旭仔之後說的另一個版本:無腳鳥「一開始便已經死了。」電影是一個更大的,未生未死的夢。
一無所知是進場看這片最好的狀態,任何劇情簡介預告片什麼的,不要去碰。那些東西都是潘朵拉的盒子,是伊甸園裡的禁果,是喜歡的人傳來的訊息通知,我知道你會很想要點開來看,但是點開就會造成對你自己的傷害。在看片之前閱讀或參與任何的心得討論都會對這片的觀影心情造成不同程度的毀滅性破壞,所以沒看過的人,出去!
已經看過太多感情失敗的例子,而且人類這個物種快要搞砸了,因此努力找到愛情、組成家庭,是沒有意義的,不僅可能得承受痛苦情傷,看見對方最醜陋的一面,還可能製造出幾個處境堪憂的孩子⋯⋯可是在無數辯證之後,終究忍不住,好想好想再試一次,再嘗一口愛情的滋味,重溫有人一起在家看電影看到睡著的感覺。
當胸懷世界的日子偏安方寸,當曾經的雲都被還原成了水,當高揚的期許都淋落下來成渾身遺憾,他們是否只能置身天井或床沿,緊抓著他們如今僅有的,形似浮木,名為信仰的東西?他們是否非得採取天問或自問的姿態,暗示自己遭現狀滅頂,坐困愁城的處境?
《大世界》裡一環扣一環的爭奪,反映的是一整個世界從頂端到底端都在追逐錢以及錢帶來的夢想,卻也因為追逐而讓自己面目可憎,或者說面目全非。在這個世界裡隨處能撿到可笑的嘉言錦句,然而,畫面中過於清楚而無法不去面對的現實,就是他們——或說我們——仍活在這場追逐的底端。
「要救你心愛的人,或是拯救全世界?」這是一個好萊塢電影的經典問題,用來折磨每個英雄角色,伊森.韓特受到的考驗也大體相同,角色們的判斷與回答則不外如是:我必須先愛我身邊的人,才能證明我有資格抱持濟世大愛。背後的潛台詞則是:英雄不應該把人命看成數字,他必須先愛他身邊的人,我們才會放心讓他保護我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家不跳舞:等待貝克特》(Dance First)是2023年的一部傳記電影,是由《愛的萬物論》導演James Marsh執導,講述20世紀著名劇作家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生平故事。
Thumbnail
五篇完小說:維多利亞式的大廳,一位憂鬱的男士遠遠站著,望著眾男女在跳舞,這位 誓抱獨身主義的人,在數刻鐘前因緣際遇,不小心墮入了愛河。
Thumbnail
傳記電影《作家不跳舞: 等待貝克特》是以愛爾蘭、法國諾貝爾文學獎者-山繆貝克特的一生為主。在獲獎當夜,劇作家貝克特試圖逃離原本典禮現場,與另一個自己對話,他們從過去談論到現在,兒時的母親、跳舞的女子、二戰的摯友、伴隨一生的妻子等。貝克特試圖找尋人生的汙點、戲謔與荒誕,跳上舞台韃靼的脫離現實主義。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一部充滿性愛元素的電影,藉著主角貝拉的成長與生活經歷,反映出了人生的種種變數。從像小孩一樣充滿好奇,到對享樂沈迷,再到開始認真工作,生活起起伏伏如同電影中的故事。觀後感想讓人思考,和電影中貝拉的成長經歷有異曲同工之妙。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這個可憐既像是貝拉的處境,但當看見貝拉跳脫限制的自由能量展現,以另一種幽默與反諷的角度,看待這種權勢的侵入與不自在的同時,可憐的難道不是那些被教條與恐懼束縛卻不自知的人們?   究竟可憐的東西要定調為喜劇又或者是悲劇,或許隨人的視角不同。不過,自古喜劇總是經由悲劇堆疊而來的一種昇華。
Thumbnail
我不知道你是誰,為什麼這麼會跳舞,你是個單純純僕的雜技男孩,可惜我生在軍人背景的家庭,我沒辦法和你在一起...謝謝你   在戰爭中,我爸爸一樣是個將軍,他想擴展版圖,但是礙於雜技男孩的軟勢力強大且和我爸爸不同派系,我後來才知道的,影響我爸爸想統一世界的野心,他,好像在勾引我,我不知不覺就這樣心..
Thumbnail
在一齣美劇《Pose》中,認識這位歌手演員,Billy Poter。 還是要推一下這齣劇,《Pose》講述1980年代後期,美國紐約地下俱樂部,由一群同志、變性人(還是變裝癖)所帶起的一波俱樂部文化。當時的社會氛圍,加上愛滋病開始肆虐蔓延,很多人把這個病與同性戀畫上等號,所以將這群邊緣人視為洪水猛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家不跳舞:等待貝克特》(Dance First)是2023年的一部傳記電影,是由《愛的萬物論》導演James Marsh執導,講述20世紀著名劇作家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生平故事。
Thumbnail
五篇完小說:維多利亞式的大廳,一位憂鬱的男士遠遠站著,望著眾男女在跳舞,這位 誓抱獨身主義的人,在數刻鐘前因緣際遇,不小心墮入了愛河。
Thumbnail
傳記電影《作家不跳舞: 等待貝克特》是以愛爾蘭、法國諾貝爾文學獎者-山繆貝克特的一生為主。在獲獎當夜,劇作家貝克特試圖逃離原本典禮現場,與另一個自己對話,他們從過去談論到現在,兒時的母親、跳舞的女子、二戰的摯友、伴隨一生的妻子等。貝克特試圖找尋人生的汙點、戲謔與荒誕,跳上舞台韃靼的脫離現實主義。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一部充滿性愛元素的電影,藉著主角貝拉的成長與生活經歷,反映出了人生的種種變數。從像小孩一樣充滿好奇,到對享樂沈迷,再到開始認真工作,生活起起伏伏如同電影中的故事。觀後感想讓人思考,和電影中貝拉的成長經歷有異曲同工之妙。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這個可憐既像是貝拉的處境,但當看見貝拉跳脫限制的自由能量展現,以另一種幽默與反諷的角度,看待這種權勢的侵入與不自在的同時,可憐的難道不是那些被教條與恐懼束縛卻不自知的人們?   究竟可憐的東西要定調為喜劇又或者是悲劇,或許隨人的視角不同。不過,自古喜劇總是經由悲劇堆疊而來的一種昇華。
Thumbnail
我不知道你是誰,為什麼這麼會跳舞,你是個單純純僕的雜技男孩,可惜我生在軍人背景的家庭,我沒辦法和你在一起...謝謝你   在戰爭中,我爸爸一樣是個將軍,他想擴展版圖,但是礙於雜技男孩的軟勢力強大且和我爸爸不同派系,我後來才知道的,影響我爸爸想統一世界的野心,他,好像在勾引我,我不知不覺就這樣心..
Thumbnail
在一齣美劇《Pose》中,認識這位歌手演員,Billy Poter。 還是要推一下這齣劇,《Pose》講述1980年代後期,美國紐約地下俱樂部,由一群同志、變性人(還是變裝癖)所帶起的一波俱樂部文化。當時的社會氛圍,加上愛滋病開始肆虐蔓延,很多人把這個病與同性戀畫上等號,所以將這群邊緣人視為洪水猛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