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廢,不代表永遠廢- Gary Vee 大神的操作聖經李柏鋒導讀會筆記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好的,這本書在台灣的名字有點長,全名是:我是GaryVee:網路大神的極致社群操作聖經但一開售就在我的FB上被各類人士如電商主/知識類KOL/讀書會界的先進等等洗版。

令人慶幸的是李柏鋒大大要開專書快閃導讀會,(真的快閃只在他FB公布幾天而己),簡單的時間地點然後現場繳費。

由於太快閃了,我急忙網路訂書後拆開塑膠氣泡袋。隔天便抱著這本熱呼呼的新書(沒錯甚至還沒看完)就去參加快閃讀書會。
以下我想分享在讀書會得到的三點啟發

毋需創造,記錄就好,學習過程本就是你的內容
在經營VLOG跟BLOG的時候
非常困擾內容產出的速度跟樹懶同等級的問題
一直會有幻想的閱眾來提供意見像是:
「這裡不能這麼平淡!」「這裡節奏太慢!!」「要修到完美(自以為)才可以發布。」(寫BLOG的小劇場)
但是如果學習過程就是內容,那我問的問題太笨不就大家都知道?
(例如我最近一次問的蠢問題是:醫生怎麼知道肚子大是腹水不是發胖?引來一陣白眼)
不過老師的回答令我茅塞頓開:這是準備給十年後的觀眾看的,觀眾想要陪你成長。
(想想自己十年前的樣子就不會計較了吧)
大神說一開始很癈沒關係
任何成就都奠基於內容的品質
《許多人一開始的內容都很廢,但每天投入心力,分析內容。透過與受眾的互動了解什麼內容能產生共嗚,研究其他品牌的策略,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使用的部分,熱切而有條不紊地鍛鍊自身的技藝》
若是把它當做一種幫助修心的技術,做自己喜歡的事,似乎也就沒有那麼難達成。但是有時候會發生一種情況是:受眾對你嘔心瀝血的作品反應平平,但是隨手抒發的小品反應熱烈....現在學會多觀摩別人的策略,研究為什麼受眾出現這樣的反應。

但如果喜歡的領域真的很冷門怎麼辦?你說。
那你就是這種次文化的先行者,先行者都是孤獨的(茶)。但不同的次文化粉絲黏著度會特別高,這是另一種同好會的狀態。關鍵就是#深掘自己最擅長或最熱愛的事-深入專攻,找到利基。
尚未累積受眾群的時候,要抓緊跟有興趣的人互動的每一次機會
這裡柏鋒大大舉了台灣兩名財經界知名部落客-安納金與老王的例子,我比較驚訝的是安納金,根據本尊說法是每天用9個小時來回覆粉絲留言。
但如果換個角度,你只是在做“跟你一樣喜歡或正在學習這件事 的人”的互動,那麼即使是9個小時,也還是可以持續下去。

我們本身,就是獨特的創作

柏鋒大大導讀會一開始他就說,他在2008年開始經營BLOG,時至今日已經十年!!
一個需要耐力與熱情灌溉的品牌,需要的時間都是以年為計算單位。
這本書就是在教你學習 :在一件「就算不拿錢,也會做」的事情上賺取收入。
一開始需要熱情與耐力,接著需要戰略與戰術。
而很多人都在開始前就止步,因為怕失敗/怕浪費時間/怕看起來愛現/沒把心思放在成功上。
對此Gary Vee有一個很妙的結論:

倘若你對當前的人生不是百分之百滿意,嘗試某些可能幫你達到百分之百滿意度的事情,絕非浪費時間。


那我怎麼看這本書呢?
Gary Vee在作者序提到:
唯一阻擋你成就永續事業與終生幸福的,就是你自己。
乍聽之下有些直銷FU或是雞湯感,不過放在網路創業上的確如此,網路提供了虛擬世界平等的起跑線,無論你是誰,都從零開始。

經過柏鋒大大的導讀,同時他還列出2019的年度目標,說明《熱情與執行力同等重要
書上提供了不同層面的如何成為一位具有個人品牌的經營者,也提供了各平台的現況分析。

看完全書,我認為不管是身處在哪種維度:
尚未開始 / 正要開始 / 已經開始 網路個人品牌事業,都會有所獲得。
雖然說經營個人品牌不見得時間自由,但是在這個擁抱變化的時代,我們都需要正視更多可能,同時這也是構築我們處在不同職涯的一種平衡木。
同場推薦:#李柏鋒的擴大機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57內容數
    討論影集故事書籍電影的思考記錄,照見人生與自我探索,佐以心理學與哲學的視域,記錄作者思考的軌跡,與你的心靈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沒有人理你才是正常的】 ─別擔心,這一點都不奇怪 剛開始經營社群媒體時, 你可能會感到孤獨, 因為並沒有多少人真正對你的內容感興趣。 但這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無論是哪方面的經營, 都需要時間、耐心,以及行動力。 行銷大神 Gary Vee 說:「遲遲不行動的人太多了
    Thumbnail
    《師父:那些我在課堂外學會的本事》這本書裡有很多觀念都很實用,就算沒有打算創業,也可以應用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最棒的是書本每章節的最後會有 4 個全篇重點摘要,其實看完重點摘要就能大致了解該章節就說甚麼,這篇文章整理了全書摘要。
    Thumbnail
    Gary Vee給創作者了一些建議,迎合讀者才是演算法延續的真正原因。以一日瀏覽和分享的意願,演算法會把貼文推送到合適的讀者眼前。
    Thumbnail
    ​有個企業家,整天開口閉口就叫別人「每天發 15 篇內容」,並每天砸 10 幾個小時作內容、回留言、經營自己的品牌聲量,於是他成了社群陰魂不散的大人物,他叫 Gary Vee ── 超過 4 千萬追蹤的社群狂人
    Thumbnail
    https://www.instagram.com/p/C6tAP3KJm0M/?utm_source=ig_web_button_share_sheet&igsh=MzRlODBiNWFlZA GaryVee 可能是我認識最早在自媒體啟發人成長的老師,今天看到他給工作狂下了不同的註解,感覺很有趣
    我原先在自己FB分享個人觀點,朋友都相繼提到作者是在內地有名的顧問,相形之下我的觀點似乎就有點關公面前耍大刀了。不過無妨,就書論書的分享
    這篇是經營方格子一個半月後的自我經營策略反思。 因為方格子看的到後台數據,我發現我寫人生故事的點閱率跟完讀率都最好,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的點閱率差不多,且都遠低於故事的點閱率,完讀率很低。 有點神奇的是,我在寫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時的確會比較多障礙,如果這兩個項目要一直有產出有價值的內容,對....
    Thumbnail
    先想想,書中整理的問題? ●一、為什麼你想創作? ●二、創作方向為何? ●三、為什麼真實性很重要? ●四、為什麼要無條件地提供免費的價值給客戶? ●五、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叫做專業? ●六、應該怎樣對待你的觀眾? ●七、異業合作方式? ●八、你應該抱持何種心態? ●九、如何設定目標?
    Thumbnail
    讀過蠻多商業、自我成長的書,有些書裡作者已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方法,有些則以原則或概念為主,但對讀者來說,沒有去實作/執行/運用,讀完能產生對自己的助益有限。 打算建立一個「不只是讀過就算了」的書單,挑些主題來規劃自己的實作計畫,也會找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成立實作支援社群。
    Thumbnail
    【沒有人理你才是正常的】 ─別擔心,這一點都不奇怪 剛開始經營社群媒體時, 你可能會感到孤獨, 因為並沒有多少人真正對你的內容感興趣。 但這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無論是哪方面的經營, 都需要時間、耐心,以及行動力。 行銷大神 Gary Vee 說:「遲遲不行動的人太多了
    Thumbnail
    《師父:那些我在課堂外學會的本事》這本書裡有很多觀念都很實用,就算沒有打算創業,也可以應用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最棒的是書本每章節的最後會有 4 個全篇重點摘要,其實看完重點摘要就能大致了解該章節就說甚麼,這篇文章整理了全書摘要。
    Thumbnail
    Gary Vee給創作者了一些建議,迎合讀者才是演算法延續的真正原因。以一日瀏覽和分享的意願,演算法會把貼文推送到合適的讀者眼前。
    Thumbnail
    ​有個企業家,整天開口閉口就叫別人「每天發 15 篇內容」,並每天砸 10 幾個小時作內容、回留言、經營自己的品牌聲量,於是他成了社群陰魂不散的大人物,他叫 Gary Vee ── 超過 4 千萬追蹤的社群狂人
    Thumbnail
    https://www.instagram.com/p/C6tAP3KJm0M/?utm_source=ig_web_button_share_sheet&igsh=MzRlODBiNWFlZA GaryVee 可能是我認識最早在自媒體啟發人成長的老師,今天看到他給工作狂下了不同的註解,感覺很有趣
    我原先在自己FB分享個人觀點,朋友都相繼提到作者是在內地有名的顧問,相形之下我的觀點似乎就有點關公面前耍大刀了。不過無妨,就書論書的分享
    這篇是經營方格子一個半月後的自我經營策略反思。 因為方格子看的到後台數據,我發現我寫人生故事的點閱率跟完讀率都最好,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的點閱率差不多,且都遠低於故事的點閱率,完讀率很低。 有點神奇的是,我在寫學習筆記跟趨勢觀察時的確會比較多障礙,如果這兩個項目要一直有產出有價值的內容,對....
    Thumbnail
    先想想,書中整理的問題? ●一、為什麼你想創作? ●二、創作方向為何? ●三、為什麼真實性很重要? ●四、為什麼要無條件地提供免費的價值給客戶? ●五、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叫做專業? ●六、應該怎樣對待你的觀眾? ●七、異業合作方式? ●八、你應該抱持何種心態? ●九、如何設定目標?
    Thumbnail
    讀過蠻多商業、自我成長的書,有些書裡作者已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方法,有些則以原則或概念為主,但對讀者來說,沒有去實作/執行/運用,讀完能產生對自己的助益有限。 打算建立一個「不只是讀過就算了」的書單,挑些主題來規劃自己的實作計畫,也會找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成立實作支援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