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比「不可以」更重要的事:正確引導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成人經常需要阻止幼兒做某些事情。因為孩子的判斷能力未臻成熟、判斷經驗也不充足,所以成人會盡力讓孩子避免危險;也有可能是因為某些事從社會常理來看並不適切,基於社會倫理或培養品行,成人常需要制止孩子做某些事。無論如何,我們常常會用「不可以」或是「不要」開頭的句子,來阻止幼兒某些意欲的行為。 當我們對孩子發出警告:
    「不可以跑」、「不可以亂丟東西」、「不要吵」、「不可以打人」、「不要亂跑」 通常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反應一:暫時停下目前行為。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反應二:短暫暫停,但馬上又開始重複行為。 反應三:完全不理。
    其實孩子不是聽不懂,是因為成人話只說了一半。
    我們的不可以、不要,其實背後都有意義,只是成人在表達時,連自己都會忽略了心中的思考,我們會阻止幼兒,是因為:擔心孩子會跌倒受傷、撞倒他人、車輛多很危險。但我們只說了不可以、不要,幼兒聽到後,即使能短暫地暫停行為,但很難改過來。那是因為成人雖有制止卻沒有引導、指引幼兒該如何做出適當的行為。 為了讓孩子聽懂並且有所反應,就必須設法在說話時把你心中真正所想的原因表達出來。 如果你非常希望孩子立刻停止該行為, 請先說:「停下來」。 「停下來」,直接又簡單的指令,能讓幼兒立刻停止目前的行為。 接著,多使用肯定句。例如: 「用走的」。 肯定句的內容,就是成人希望幼兒做的行為。直接、肯定句的指令,讓幼兒較容易接收到訊息,也提供幼兒行為的準則。
    再來,請跟幼兒解釋、說明這件事的緣由:「因為地上濕濕的,我們用走的才不會跌倒。」 這個部分非常重要,幼兒在理解成因的過程中,能理解、推論,這樣的經驗更能協助他往後判斷類似情況。 最後,對於年紀較大的幼兒,可以試著說明孩子的行為所帶給你的影響。 例如:「如果你跌倒了,我會擔心,我不希望你受傷」
    1. 「停下來」,是阻止幼兒行為的第一步。非常直接、快速,是幼兒聽了就可以馬上理解的指令。
    2. 使用肯定句來引導幼兒的行為。
    3. 「因為....」,成人要把阻止的原因說給幼兒聽。可以隨著幼兒年齡漸增,增加你對這件事情因果的解釋。
    4. 使用我訊息,坦誠說出自己的感受,試著引起孩子的回應與責任感。
    下次不妨試試看,試著傳遞訊息來影響孩子表現出成人想要(或想修正的)行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現職公幼,育有一子。 身為人的一生中,可能是第一位遇到的老師,抱持的初心是希望能陪伴孩子、看見孩子,一同成長。 到職後才發現,教育現場能看見的不只是孩子,還有背後難解的家長、職場上的歧視、長期忽視幼教的社會環境...。 從教育現場出發,分享為人師的所見所聞,抒發自己的理想與省思。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