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1/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拋開一段自戀式戀情,做一個完整的自己

「那天,外頭的雨下很大,突然手機的賴上顯示一則『你最近還好嗎?』的訊息,看到左上角的大頭貼是曾經每天睡前都會出現的她,明明知道不能點開,但還是忍不住打開這潘朵拉的盒子。」他說。
原來她最近因為被現任男朋友甩了而情緒非常憂鬱,起初只是耐心的聽她說,但聽著聽著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有種好想保護她的感覺,就像當年一樣在她的身邊守護她,好渴望她可以好起來,讓她知道現在的我變得有多好…。
他開始想起過去那些與她在一起的日子,每每都讓他覺得是有能力的人,他喜歡這樣的自己,反倒是現在她的離開,讓他開始不知道為誰努力、為誰生活,生活出現一個大空洞。
「我好討厭現在的自己,好想回到過去那個和她在一起的自己。」他有點不耐煩的向我訴說。

我愛你與自戀有關?!

以前我聽到類似這樣的故事時,我總是習慣用江湖上赫赫有名的自我擴張理論(self expansion theory)來做解釋[1],大意上就是伴侶會在感情一開始的時候,從對方身上看到一些鮮明特別的地方,再加上熱戀時的感覺,我們會把對方擁有的特質囊括程自己所擁有的特質,甚至因為對方的發光而認為自己也可以發光。
然而最近在讀一些關於精神分析和客體關係(註1)的相關書籍時,我有了一點點不一樣的看法,其中我想藉由上面這則故事來說明人們在戀愛中的全能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自戀。等等,這裡是不是打錯了,這跟自戀到底有什麼關係(我會騙你嗎?我說到做到XD),各位施主,你們的眼睛沒有業障重,我們之所以會喜歡戀愛中的自己,某部分來說確實與自戀有關,在解釋為何與自戀有關時,請容許我先來解釋什麼是自戀。

自戀是什麼呢?

古希臘羅馬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故事講述著有一個英俊小子非常迷戀自己的模樣,他為了尋找自己的愛人而環遊世界,然而在拒絕最美麗的森林女神之後,這個英俊小子偶然間看見水中的倒影,沒想到他進而愛上它了,由於他無法自拔的深陷自己的美貌,最終溺死在河裡,這個故事的英俊小子就是那鼎鼎有名的那西瑟斯。當我們談到自戀時,大家一定對上面這個故事並不陌生,自戀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過度注意自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孤芳自賞的人。自戀這個詞最早可以推論到佛洛伊德在1914年曾經發表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獻,就是「論自戀:一篇導論」[2],在這一篇文獻當中,佛洛伊德提到每個小嬰兒都有種本能可以把精力完全的放到自己身上,由於在這個狀態的小嬰兒只要一哭,大人就會前來照顧他,對小嬰兒予取予求,這個時候的小嬰兒就有一種「萬能感」,覺得全世界都是在為他而繞,我們稱之為「自戀原欲」。
與自戀原欲互相拮抗的叫做客體原欲,那麼客體又是什麼意思呢?所謂客體就是指一個被投注了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東西、想法、幻想或記憶,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愛、恨、或是愛恨交織的組合[3]。因此在這裡我們其實可以把我們所戀愛的對象看成是一個客體,在自體(註2)和客體之間其實存在著一種關係,我們會把這種關係稱為「客體關係」,這中間通常會以一個驅力或情感來連結,然而在我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其實是分不太清楚自體和客體之間的區別,因此那時是一種共生(symbiosis)的狀態,我們會把自己的世界誤以為就是外在的世界,說到小嬰兒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記得小嬰兒最大的特徵就是擁有很強的自戀原欲,因此,佛洛伊德曾在他的「論自戀:一篇導論」談到自戀,則是一種未能完全區分「我」與「你」的後果,通常自戀者在選擇情侶時,往往會去選擇那些自己所期望成為的形象或是曾經屬於自己某部分形象的人。例如:
  • 我愛你,因為你總是博學多聞又魅力四射…
  • 我愛你,因為你曾經跟我一樣放蕩不羈過…
因此這些雖然都是我愛你,但其實卻是披著糖衣的毒藥,在那些我愛你的背後有更多的我愛我自己,我們所沉醉著並不是他人,而是在那愛河旁邊的自我倒影。

心理學小補帖-如何從自戀的幻想回到現實

我們要如何才可以區分清楚「我」和「你」之間差別呢?我們常說解鈴人還需繫鈴人,想想看,是什麼造成一個人會如此的自戀,不就是因為這個人像小嬰兒一般擁有如此強烈的性本能嗎?這裡的性本能比較像是「享樂原則」,指的是一切可以滿足自身欲望的傾向,簡單來說就是只要可以讓我爽的我都要(不管你嗑了什麼都給我來一點XD)。與「享樂原則」拮抗的就是「現實原則」,其中這裡的「現實原則」就是佛洛伊德說的自我本能,自我本能是人為了活在真實的世界中所發展出來的能力,然而當人們在現實世界中遇到痛苦時,往往會產生一種退回到「享樂」世界的衝動,在那個幻想出來的世界裡,我們就是永無島上的彼得潘,但是當人們越不想回到現實世界中,幻想世界就會使我們越來越自戀,把原本好不容易投注在外面的能量又收回到自己身上,那樣的粉紅泡泡雖然美好,卻也不真實。
我想大家看到這邊應該也就知道答案是什麼了,那就是願意離開這座幻想出來的永無島,其實在現實世界中就是所謂的「離別」,但我本人更喜歡用「哀悼」這個詞,那哀悼什麼呢?哀悼幻想出來的那座永無島不見了、哀悼當初那個理想的情人也離開了以及哀悼那個曾經只懂得享樂的自己也要長大了,佛洛伊德曾經說過:「人所謂的成長就是放棄舊有的自戀式幻想。」[2]。這個說起來簡單,但是要實際做到卻是超難的,但就像是達達令在《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一書中提到的,選擇一條你可以承受的路[4],我們對於另一半總是充滿著許許多多不一樣的期待,但重點不是在於可不可以遇到一個百分之百你所期待的那位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而是你願不願意在現實生活中讓你的選擇可以更接近你所期待的快樂。畢竟這個真實世界本來就不存在那個幻想出來的永無島,因為天底下本來就沒有可以讓你天天過年的爽事,無論是哪一種人、哪一段愛情、哪一種生活以及哪一種家庭都有他們各自的困難,或是只是我們不存在於他人的脈絡裡,因此我們不知道他們家那本又厚又難念的經長什麼樣子。

真實的世界或許醜陋,但也因為真實我們才可以學會完整

一段美好的感情總是令人懷念,然而隨著一段戀情的發展,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多的東西,也相對的失去了很多永遠找不回的事物,或許在面對離別這段關係的過程中,你還是會偶爾想躲回你的永無島,不過暫時放不下也沒關係,因為只要你願意嘗試走出你的永無島,你會漸漸發現,在這一條路上你已經走了一段不短的路程,你我終究會長大,或許你依然還是會覺得現實社會是如此醜陋與你想像的不一樣,但你同時也會了解到,在這悲慘、自抑和懦弱的自己背後,也存在著一個歡喜、自信和勇敢的自己,不管是那樣的你,都是值得好好被愛的故事。

註解
(註1) 簡單來說,他是屬於精神分析中的其中一條支流,主要是在探討人際關係的歷程。
(註2) 簡單來說,就是你自己,這其中包含了外在的自己以及內在的意識和無意識的心理表徵。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 Aron, A.、Aron, E. N.、Smollan, D. (1992)。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Artic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4),頁 596-612。
[2] Edited by Joseph Sandler, Ethel Spector Person, Peter Fonagy(2009)。佛洛伊德的「論自戀:一篇導論」(李俊毅譯)。台北:五南。
[3] N. Gregory Hamilton, M.D.(2013)。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楊添圍、周仁宇譯)。台北:心靈工坊。
[4] 達達令(2017)。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選擇你所能承受的那條路。台北:時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