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2|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人渣文本的人渣論(九):愚者

    在生活或工作中,你或許經常暴怒。「易怒」常被視為一種惡行,但造成暴怒的背景情境或許更值得我們深究,因為你可能是針對社會上的不公義而怒,或是對眼下他人的道德錯謬感到不滿。
    就我個人的觀察,正義之怒多數是指向「愚蠢」。做為台灣的用路人,你可能覺得開計程車的是白痴、開公車的是白痴、開自小客的是白痴、騎機車的是白痴、騎腳踏車的是白痴、行人是白痴,甚至指揮交通的也是白痴。不論是食衣住行育樂哪個領域,總是充滿白痴和笨蛋,他們影響你的權益,甚至威脅你的生命安全,你不生氣,那也會是笨蛋了。
    不過,有些人顯得笨,似乎也不能怪在他們身上,對這種人生氣,好像反而是我們的不對。他可能天生智力表現就不如常人,又或是成長環境限制,讓他們難以獲得足夠的知識與經驗,我們非但不應該對他們生氣,甚至還有幫助與教育他們的道德責任。
    但除此之外,的確還有一些笨人,他們的存在是種道德問題。因為他的笨是一種壞。我稱這種人為「愚者」,而他們有時會試圖化身為智者,因此要把這些人挑出來,可沒那麼容易。
    自愚愚人
    愚笨可能是天生的,因此常被視為應該尊重或保護的面向,如果其程度超過某種科學客觀的標準,還會被定義為社會弱勢或身心障礙者,能因此獲得多種肯定行動(政策上的保障)的支持,那這種愚笨原則上當然不是種道德問題。
    不過,愚笨也有可能是種「選擇」,是當事人決定不去改善、提升,又或是故意呈現出愚笨的表象,以獲取利益。要在「真笨」與「擺爛笨」「裝笨」之間要劃出一條界線,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因為我們可能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麼聰明,但相關討論或許可以從一種德行來展開,那就是西方德行之王的「實踐理智」。
    華人的德行體系中也有「智仁勇」三達德的論述,是少數把智擺在仁之前的,但在大多數狀況下,「仁」會是德行之王,是最重要的中樞德行。仁,是對他人處境的同情共感,這也讓我們傾向同情笨人,就算是不長進或裝笨的人,我們也比較會包容。
    不過在西方,從古希臘開始,「智」或「實踐理智」就是個重要的中樞德行,甚至長期排在首位。實踐理智對華人來說是個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大致上是整合了「學能致用」與「由做中學」這兩個面向,再多加上「機靈」「善解人意」「長於溝通」等等,可說是內外兼備,一整個無敵。西方德行系統就是圍繞著實踐理智向外連結開展,少了這個概念,整個體系就無法運行。
    換個角度來看,在以仁為核心的道德體系之中,沒有智也無法運行,因為徒有同情心卻不知該如何做,或是選了個錯誤的方法,只會造成悲劇。像是看到小朋友掉到井裡,你會有惻隱之心要救他,但如果是你自己也跳下去,那就是蠢到莫名,不可能是正確的行動。
    「智」並不等同於「知」,因此耍笨很難只透過知識傳達來改善,需要搭配相當的實作經驗,以邊學邊做,不斷修正的方式來改善。這不只涉及日常生活的道德活動,也包括了大多數專業領域的技術操作。沒有真正上戰場,學到的東西根本記不住,等到真上了戰場,學校花四年學的,你往往一個月內就能上手。
    因此,理論上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擁有智這種德行或能力。就算你相對同齡者為強,你也必須持續改善或提升,才能一直被評價為擁有「智」這種德行。相對來說,任何人不去改善或提升自己的行為表現,無法保持進步,就會是種道德錯誤。
    因此某些人可能在人生的一個時點,是相對旁人有智慧的,但他並未隨著時間提升自我,而被多數人超車,那他就會在之後的某個時點反轉為「愚者」。這種被時代淘汰的人實在多不可勝數,特別是在網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日,有太多昔日的社會賢達並未持續自我提升,也不知該藏拙,而被普通百姓當成笨蛋來嘲笑。這我就不特別舉例了,你心中應該有一串名單。
    因此讀到博士、大教授,或是頗有成績的企業家,都可能是實實在在的「愚者」。換個角度來看,人離開自己熟悉且有把握的領域,也可能成為愚者,因為在某些領域非常先進的方法論,在其他領域可能行不通,或是很容易被誤用。這種隔行如隔山的狀況,是許多保守派人士也認同的,但他們並未意識到因為技術進展太快速,他們以為的「同行」,其實早就已經是「隔行」。
    因此面對問題或任何無知的情狀,最佳的態度似乎是謙虛與探問,也就是「大智若愚」「每事問」;但因為這種態度會有明顯的外在表徵,因此頗容易與另一種有道德爭議的愚者混淆。那就是「裝笨」的人。
    大智若愚
    「裝笨」是種手段,手段的道德價值可能差距甚大,你可以裝笨渡過危機,也可能以裝笨以卸責害人,因此要判斷道德對錯,就要針對裝笨的脈絡細節來進行推敲。
    我們會推崇大智若愚的人,也會敬重求知若渴之人,並不只是因為華人的獨特文化背景,這兩種行為模式通常也是跨文化的道德正確,原因正是可促成自我提升。
    特別是「求知若渴」,西方學術系統或許做得更紮實。這是先承認自己的無知(也因此常被外人誤認為「笨」),接著努力向外尋求知識的解決方案,包括透過大量閱讀、提問,與研究來改善自身的知識或能力體系。
    「求知若渴」者總是「每事問」,力求最多的資訊,並從中找出真正對自己有益的部分;而這種求知態度不論是在專業領域或統整性的日常生活上,都是持續進行的,一旦停頓下來,也就失去其正面的效果。
    然而這種行為模式所帶來的益處,並不止於自身利益,而是帶有某種公共性,能在改善自我的過程中產生價值外溢的效果,像是創造出一些公共善,或是在交流的過程中協助他人提升自我。
    而「大智若愚」是相對保守的行為模式,當事人看起來反應慢或遲頓,但不代表他沒有道德活動,而是以觀察和內在推理為主;看來愚笨遲頓的表象,是思考之後所呈現的最佳解決方案。
    這表象是種決擇,而不代表必須永遠如此。當事人只是在需要「愚」的時候表現「愚」,這就有點類四前述的「無知」態度,然而這種無知不只是出發點,同時也是結果。
    這種「愚」也不只是能創造個人利益,也同樣帶有相當的公益性。一個頗有學養的大師在討論會上,對於自己知道答案的各類問題並不直接解答,而是展現無知的態度,以請益的方式讓與會各方發表意見,並引導討論者形塑出共識。
    因此「大智若愚」的態度在進行溝通或交流時會相對重要,可能需要擁有這德行或特質的人做為引領討論的中心主持,以免各方堅持己見而一無所成。
    但因為是「結果」或「表象」,若不觀察行為者的目的,就可能會把「刻意裝笨來謀求己利的人」誤認為「大智若愚」。當「若愚」是為了提升自我並擴增公共善,那麼就是對的;但「若愚」是為了個人利益,甚至是要把責任推給其他人,那這種裝笨就是道德錯誤。
    日常生活中充斥這種裝笨、裝可愛的人,他們只是想藉此對有能力者施以壓力,期許別人承擔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如果對於「中午到底要吃什麼?」這類問題而總是回答「隨便」「都好」,等別人代為選擇後又意見一堆的人,通常就是初階的裝笨者。
    更嚴重的裝笨,是發生在資源更缺乏的環境中,像是軍隊。國軍之中有許多人裝笨,甚至出現裝笨大賽。這種裝笨是為了合理化自身的低效率表現,或讓他人承擔更多的責任。所以就算五分鐘能解決的事,也要笨到弄了兩個小時,這樣才不會在那一個小時五十五分接到更多的任務。
    所以就算是理工博士,到了部隊也可能裝成沒聽過三角函數的笨蛋,以免之後所有數學都是他在算。只要有人發動裝笨,又缺乏反省監督能量,這種裝笨就會像傳染病一樣傳開,進而毀滅一個社群。
    那該怎麼解決「愚者」所帶來的問題?
    人只該對自己能做到的事負起責任,因此我們在道德上不應過份要求腦力不佳的人,反而有責任(這責任來自於我們相對較佳的能力)來協助他們提升自我或因應困難。
    我們該針對的,是抗拒自我提升的「擺爛笨」與刻意示弱卸責的「裝笨」這兩面向。雖然這兩面向有點相似或重疊之處,但還是應該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憤怒會是你碰到「愚者」的第一反應,但基於憤怒的指責往往不能「解決」愚者,因為憤怒也會讓你的智商下降。對付愚者,你必須展現自身的智慧才行。
    針對擺爛不肯提升自我的愚者,這種人之所以懶於提升自我,是認為提升自我這事對他來說不合成本,所以總期待別人來救,又或是誤認當下的自我已經是最佳狀態,是文成武德,可以千秋萬載,一統江湖。
    你必須讓他們瞭解自身在知識與技術上的落後,還有這種落後真正傷害的正是他們自身。若你直接指正他們,可能會讓他們產生抗拒的心態,反而遁入小圈圈的深處。因此把他們拖出同溫層,讓他們在公共場合,透過自身的觀察而察覺自已不足,是最有效觸發其內心不安的方式。有時光是站在陽光之下,客觀第三方的目光就能讓他們產生羞恥心。因為他們不是真笨,而是不長進;求長進需要動力,他人的目光一直都是最強的道德動力。
    然而「出同溫層」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就算是積極上進者,也不太容易跳出自己工作生活的同溫層;我們很容易受到媒體或資訊來源的馴養,只能隨時保持警覺性,並且注意週遭環境還有什麼被遺漏的。
    而要把人「拖出」他自己的同溫層,首先要自己能出同溫層,否則你將面對一個尷尬的問題:你以為愚者是困在同溫層而夜郎自大,但其實你也困在自己的同溫層,只不過是想把愚者拖來自己的同溫層而已。
    先確定自己的眼界大於對方,而且確實存在相對更高的客觀性與應用性,才能透過公共展示知識與技能落差,來吸引對方離開原本的行為與判斷模式。
    至於那些裝笨的愚者,因為他們是有意為之,所以單純展示某種客觀優勢是沒用的,他們仍會持續抗拒改變。他們就是專心努力的當寄生蟲,裝笨對他有利,所以你只能破壞這種利益來促成他的改變。
    要破壞這種裝笨的利益,需要針對時空環境條件來構思制度性的保障。有時需要以更明顯的利益來誘使他改變,像是確保他掙得的一小時五十五分能做他想做的事,甚至還因此獲得額外獎勵;有時則是應該以社群力量來指正他寄生取利的事實。有賞,有罰,才能壓迫逐利者做出讓步。
    那如果一個社群中絕大多數成員都是裝笨的寄生蟲,甚至有所成員都是寄生蟲呢?倫理學家還真的討論過這個問題,而且現有最新的討論正是卡在這個問題之上。依理來說,這社群將很容易崩解,但因為社群之中總還是有一些善心的人在勉力支撐,又或是這個社群受到某些制度保障(如國軍),而能透外部資源,將問題一拖再拖。
    要徹底解決,或許只能透過廣泛的溝通,讓「宿主」(被寄生而不斷付出的人)真切認知道愚者是種問題,裝可愛並不是他們的貢獻,只是欺騙資源的手段,並因此停止資源供應時,愚者的末日才會真正到來。
    但在大多數的狀況下,你生活中的愚者之所以還能生存,只是因為沒人指正他們而已。若有人肯當面指正,他們就會放棄裝笨或是擺爛。或許當我們因有人裝笨或擺爛而憤怒時,也忘記正是因為我們一直裝著沒看到他或放著讓他爛,才會讓事情惡化如此。
    智慧是相對的,愚蠢也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