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論世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萬章是孟子喜愛的高徒之一,孟子認為從秉性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稱得上是「善士」,而以其胸懷與貢獻之大小來區別「一鄉」、「一國」與「天下」,這充分反映了「同名相照,同氣相求。」的渴望。「交友」最根本的意義乃靈魂尋求相知相惜的伴侶,故「知己」是個無限溫馨又彌足珍貴的名詞。透過「頌其詩,讀其書」可以發現精神契合的同伴,當進一步「論其世」,跨越了時空的距離「觀其行」,我們就可以「知其人」,這就是「尚友」了!
當我們「風簷展書讀」時,常有「典型在夙昔」之共鳴,這些偉大精神人格所寄寓的作品,足以照耀群倫,就像閃爍於浩瀚無垠的星斗燦爛不已。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賢人君子在「不得通其道」的困境中,選擇「思垂空文以自見」的自我實現方式,進而「述往事、思來者」,在跳脫個人得失,繼往開來為念之際,他們皆以深刻獨特的體驗,對傳統的經驗與累積的智慧,作了嶄新的詮釋。我們唯有以個人經驗對這些作品進行更深層的了解,才可真正掌握這些「經典」中,「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的艱苦用心,進而領會其精神與視野,激盪而成我們心靈境界之開拓。
楔子
宋哲宗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四月,朝廷詔書送到海南島,蘇軾以「瓊州別駕、廉州(廣西合浦縣)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為流放海南的生活畫上句點。六月,將離昌化(瓊州治所),送了一首詩給好朋友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六月二十日夜,登舟渡海北歸,四十多年宦海浮沉,這位滿頭白髮的老翁,寫了一首詩: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今夜瓊州海峽風平浪靜,夜色如洗,老翁微微一笑,想起了當年初入仕途的少年,滿懷理想「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四十多年的光陰飄忽而過,自己的仕途幾番波折,二十一歲新科進士名聞天下、歷任太守、階下囚、帝王師、海角野老,宦海的浮沉竟比現在渡海北歸的波濤更難以預料!然而再大的浪總會平息,再猛烈的風雨也終將放晴。人生苦難不斷磨練他的理想與熱情,如今回顧一生,坦然無愧怡然自得,平和的心境如同眼前的天容海色,雨後的夜空更加潔淨,明月也因少了雲的遮蔽,將原本澄清的天與海映照的更加透亮。
三年前貶謫海南,體驗了迥異於中土的風俗民情,生命的得失如何計算?求仁得仁,夫復何求?憂歡喜樂,不過是一念之間。永恆不朽又是什麼呢?獨立船首的老翁,在浩瀚無垠的天地間看似渺小,卻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耀眼的一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