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電影欣賞:誰先愛上他的

      這不是我的第一部探討同性主題的電影,殘存印象就是李安的喜宴和斷背山,我的立場既不反同也不挺同,因為每個族群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目前我既無立場也不想影響他人立場或受他人影響立場,也許哪天我的重要他人有此需求,我才會開始思考!過去選片都會直接跳過偶像演員演的電影,因為有個毒舌網友說偶像都只有「偶爾演得像」,哈哈哈!但老實說邱澤的演技及扮醜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也從此打破我對偶像演員的刻板印象.
      卡司中最吸引我的當然是劇場女王謝盈萱,早在花甲大人轉男孩就變成她的忠實粉絲了.但看完全片,真心覺得每個角色都演得好到位,我好喜歡黃聖球,活脫脫就是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叛逆少年;我也好喜歡阿傑的媽媽,喜歡她的愛屋及屋,她的只要是我兒子喜歡的我就喜歡,還有她的一廂情願也好貼切、好真實.
      不得不說用小孩的獨白和塗鴨主導劇情的走向真是一大亮點,讓這個沉重的議題變得有點童趣和不那麼嚴肅,而陳三蓮在叫兒子起床那一幕根本就我家的寫照,我就是那個會從7點叫到7點半的媽媽,我兒子就是那個不到最後一刻不會起床的屁孩,我們就是每天都會上演一次為了起床媽媽呼天喊地、兒子充耳不聞的家庭,真的像到一個極致了;不知導演或編劇的用意為何?二個男人的對手戲很少著墨於恩愛場景,絶大部分都在癌末照護中去顯示二人的愛之彌深,阿傑用摩托車載愛人去偷看兒子放學那幕好感人,因為之後就要天人兩隔了;胳臂向外彎的兒子覺得媽媽只愛錢,殊不知大人的世界真的就是:「錢非萬能,但沒有錢就是萬萬不能.」;「一定是你勾引我老爸的.」宋呈希對阿傑這麼說,但我覺得感情這檔事,無所謂誰先勾引誰,因為一方送出信號,另一方也要接受才可以,若對他/她沒興趣怎麼勾引也沒用吧?阿傑從莫名其妙哪裡來的恰查某,到受託照顧逃拒絶受託照顧情人的兒子,慢慢地也接受了這個請託而自稱老王,三蓮時而潑婦駡街,時而委曲求神,甚至求助心理醫生,她是那麼慌、那麼不知所措,為了反擊還對阿傑的媽媽說出她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但這樣沒有讓她一吐怨氣,反而更加深罪惡感,所以報復行為有時傷人不多、傷己更甚.
      我對同性戀的看法有點像人們對吃辣與否的飲食習慣,異性戀就像愛吃辣的人,有些人(同性戀者)就是一點辣都吃不得,不管你用任何理由說服,他/她就是吃不了,但還是有一小部分的人,不喜歡還是可以勉強吃一點,就像片中的宋正遠一樣,他對世俗的框架妥協了,隱藏了同性戀的傾向結婚生子,卻又在罹癌之後決定忠於自己,回頭找尋真愛阿傑,所以勉強自己變所謂的「正常」,也是一種不正常,我覺得百分之百愛吃辣的人要尊重這群不吃辣的人,也不要逼不吃辣的人吃辣,不管你持什理由都不對,包括把人類會滅亡這件事扣在他們頭上,不吃辣的人也不必急得影響吃辣的人,因為短時間他們是不會受影響的,我們的社會太自由,每個人都喜歡以天下為己任,我們的社會太狹隘,喜歡以二分法將人分成不同族群,我們的人也不夠成熟去尊重他人而非批評他人,很開心有部電影可以用開放的態度,提供視角而不主導意見,融合傷口而不預設立場,讓觀賞者自行吸收、沉澱、內化,每個人都可帶著不同的心得出戲院,想反同的、想挺同的各司其職。
    在一次觀看「下半場」電影首映會的機會曾巧遇導演徐譽庭,那天她因為感冒戴著口罩,但仍被眼尖的我認了出來,我厚著臉皮請求合照,像個瘋狂粉絲般,即使燈光昏暗,照片品質超差,我也不管,即使沒幾個人知道口罩下就是導演本人,我也不理,就是要表達我心中對本片的喜愛及對導演的佩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愛在電影院的黑暗膠囊裡品味人生酸甜苦辣,喜歡霸佔客廳裡的螢幕,做一個可隨時中止劇情的獨裁者,電影帶我遨遊古今中外,任影中人左右我的神經和情緒,The End不是The End,是文字創作的開始。 Movies mean Fantastic, Incredible & Lovely Melody.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