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20. 我們真的關心聖母院失火嗎?

巴黎聖母院失火了,很多人都對此感到難過;但更讓人難過的是,我們好像連自己家哪些古蹟燒毀了,都說不出來。 真的是「不小心」起火嗎? 在台灣,文化資產不受到祝融之災,基本上已經算走運:尤其是那些列冊為古蹟的。這並不難想像,畢竟提報古蹟對屋主一點好處也沒有,他不但要交出原有建物的使用權(不得變賣兌現,自用拓、改建也受限制),還得付錢替政府養公共財。這些費用就算能申請補貼,誘因都還遠不及「建物保值」。這就是為何當建商將觸手伸向周邊地段時,都會區古蹟經常「無故自燃」的原因。 雖然針對所有權的疑義,《文資法》提出容積移轉(受列冊影響的容積得以等值方式移轉他地)的措施,但根本上仍未解決,甚至助長了「地價」這頭惡獸。顯然,不從稅改正面對決市場炒作,只要漲勢的投機心態仍存,再多的津貼與文化口號,也都是挖東牆補西牆。 在自己的歷史裡,冷漠轉身離去 但話說回來,因為聖母院才想到要關心文化資產的我們,不也是在挖東牆補西牆嗎?一樣在巴黎,我想起 2015 年恐攻事件過後,眾人在臉書換上法國三色國旗的風潮,姑且不論世界戰禍頻仍,中東、非洲恐攻層出不窮,何以僅法國受到關注,對自己處的這片土地,我們又有多少了解和關心呢?
論戰禍、論資產,威權政體的種種不正義壓迫,都是台灣人集體記憶裡,充滿傷痕的一頁。時至今日,「轉型正義」居然還被有心人塑造成「消費受難者」,「意識形態挑對立」一辭之大興,不但反映了加害者的鞏權之策,更是群眾冷漠、「刻意」遺忘的平庸邪惡。關懷不應該是一種社會流行,如果連面對國際事件,我們所謂的「真情眼淚」都只能化約為幾則貼文的表情符號,或是一個充斥文化霸權性的頭貼特效框;那對這片土地的歷史悲歡,本應好好承載它的文化底蘊,又該從何而來?
我們真的關心聖母院失火嗎?我希望是,但更希望人們所做的遠多於此。抓兇手總是比意識到共犯結構來得容易,而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比想像中更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