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單親全職媽媽的宿命就是24小時不間斷的面對孩子,狀態好時覺得自己可以hold住一切,狀態不好時,即使是孩子午睡起來的一聲「媽媽」都讓人喘不過氣來。
旅行回來,正巧有空整理了家中的衣物,折疊整齊收進床下的收納空間,也把需要用到的拿了出來。好不容易整理完畢,推推擠擠終於放下所有東西,要蓋上掀床之前的一瞬間,有個聲音問自己「每一段關係是不是也有著最大容量?如果滿載了呢?」親子之間、伴侶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我們不是獨立生活在這世界上,活著似乎免不了有些什麼關係,從關係之中我們得到了一些,也付出了一些代價,那麼每一段關係中,有沒有最高承載量呢?
剛結束環島露營26天旅程的我,旅途的第二站就與同行旅伴發生衝突,過去的我很難面對衝突,只要跟這個人不對盤,我可以很乾淨俐落的切斷關係,錯開所有可以見面的機會,即使見了面,也可以完全把對方當空氣。「但是旅途才第二站阿,怎麼能如此下去!」心裡這麼想著,也想嘗試看看,如果我不走切斷關係這條路,好好地面對衝突、核對,然後在這段關係裡,能不能有所成長。所以我跨出了這一步,我提出我的問題,向對方核對,在夥伴的幫助下,狀況似乎解除了,剩下的旅程我們也開心地一起完成了。
BUT!!!!回到舒適圈的我,卻卡住了,我清楚地知道我不喜歡這個人(的某些個性),旅途終了,心中也沒有動力想跟這個人維持關係,所以即使見面,也沒有想要寒暄閒聊喇D賽。我好矛盾阿,這樣一來,我與這位朋友之間的關係不就又切斷了嗎?我的理智上知道「對,她就是這樣的個性,我不用也不應該期待她完全符合我的標準」,但是心理上又覺得「我就是不喜歡跟這樣的人打交道,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推出去,維持基本社交禮儀?」思緒混亂的我,看見掀床底下的景象,心底迸出的那個問題,反覆想著想著,似乎也能有些答案。
人都有界限,每一段關係裡也都會有,當你拉出來的那條線被踩過去的時候,心中肯定會是警鈴大作。
回到我與朋友之間的狀況來看,我拉出來的線就是「做人應該要真誠,言行一致」,引起警報的是「我的朋友說話反反覆覆(據她的說法是,思緒和脈絡還很混亂)」。於是我陷入了二分法,一是假裝自己不在意這條線,繼續當朋友;二是我要堅守這條線,不再往來。
拉出這一條線,為我帶來什麼好處?又付出了哪些代價?
被規則制約的我,忘記了,忘記了規則只是一條線索,是一個施力點,是為了探究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各種關係和問題。因為這些種種,衍伸出了指責--「就是他硬要採線」、抱怨--「早知道就不要幫忙」、受害者心態--「我真的很倒楣耶」。
為了生存下去,為了滿足安全需求,常常我們走進了這樣的死胡同。現在回過頭,再看當時的一切,想跟那個自己說,「嗨,親愛的,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放下手中緊握的線,看看朋友臉上的淚吧,你會發現你們彼此都緊抓著一條線,只是對你們來說,不是同一條。不是誰的錯,也不需要評斷,叫吧、哭吧,但別忘了,抬起頭來看看在線後的人,別忘了人才是主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