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0/0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貴圈真亂】均優好𨑨迌(chhit-thô),三工兩暝上拄好

    「𨑨迌」是個有趣的詞,固然我一點也不贊成用注音去拼台語文!
    「𨑨迌」是個有趣的詞,固然我一點也不贊成用注音去拼台語文!

    1、嗨我是pu。
    5/31日了啊~4/20~4/22日的均優論壇的文章都還沒打完。
    說實在的,印象比較深刻的議程大概只有「happiness」、「個人自學制度的反思與推進」、「讓我們聊聊教育吧!」這三個吧!其他都聽得很零碎,或是聽了一整場聽不到重點的喊口號式議程,也可能只是我沒認真聽,然後以為他只是在喊口號吧。喔對了,我想要用流水帳的方式稍微寫下3個議程的內容,因為我好懶。

    「讓我們聊聊教育吧」

    這場議程是三個印象相對深刻議程之中感覺最舒適的,可能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把教室的擺設打散吧,讓大家可以坐在自己想做的位置討論,做到多向溝通吧!整體沒有被「主講者」、「議程」、「教室」…等這些詞彙束縛住。
    內容大概是提到「讀書的意義」、「不同身分的壓力(家長、孩子)」、「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環境與成長的關係性」…大致是這樣啦!反正就是不同身分的人一起討論教育的議程。然後想了解完整內容的話,youtube上有直播,不想贅述,我只想跟你們分享我很喜歡這種「討論」為主的方式,不是「輸出」。
    ( 幫你找到直播連結了 ):

    「happiness」

    這場是由「only」的學生主辦的,其實我不知道only的定位是啥,也跟他們不熟,也沒有什麼關係,大概只知道是蕭典義辦的吧,然後他兒子是蕭為中。內容在講「被討厭的勇氣」當中的「阿德勒的教導」,我印象中好像是什麼學之類的,但我沒什麼興趣,用「阿德勒的教導」這個詞是我剛剛去GOOGLE這本書看到的,所以我就用這個詞了LOL。
    其實我去參加均優論壇中的議程時,都會帶著筆電去紀錄,好讓我可以記得內容是啥,所以我剛剛打開了當天的紀錄,發現我沒有寫下happiness的議程內容…,好吧,我真的沒興趣,有興趣的話youtube也有直播(我懶得開)。
    在我印象中真的就是講者一直拿著麥克風介紹有關阿德勒、希望、哲學、教導…的東西,我真的不知道要定義成什麼,應該是說阿德勒的理論吧(?!)。
    接著整個內容講述完之後,整個現場的反饋不怎麼好;不是有人砲轟,而是整個教室中的人類,都像是剛上完一堂很無聊的歷史課的感覺。很沉悶。很無聊。很安靜。之後貌似是因為這個原因,輾轉變成了對「自學生」有問題的Q&A。
    QA的時候,有個媽媽帶著孩子來問有關自學的事情,問題大致上都是刻板印象,例如:「自學生會不會沒朋友」、「孩子現在整天都在玩遊戲怎麼辦」、「自學生會不會很不自律」…這類問題,還有簡單講到孩子的狀況(但是都以負面說明),例如:「很笨」、「什麼都不會」、「很自閉」等等孩子怎樣怎樣的狀態,他想知道這樣子的情況「適合自學嗎」。
    而這場議程中,自學生講者們的回覆方式,讓我感到不舒服。
    雖然他們有向媽媽說「了解孩子的看法」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但可能為求得到孩子的想法,當時他們對 WM的輸出是一直叫他:「跟我們討論呀」,(WM 是「孩子的名字」;姑且叫他WM,我記得他的名字,而講者一直叫他「弟弟」這點我也很不舒服),他們可能想要藉由得到WM的想法與看法,去證明媽媽的這些刻板印象是錯的吧。客觀來說媽媽的刻板印象真的是刻板印象沒錯,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一次3、4人同時對媽媽與孩子輸出,很吵雜、很亂,在不停要證明媽媽提的問題是刻板印象的同時,反而沒有解決「為何這樣的想法會出來」的問題啊,更加重的是對提問人的壓力與無形之中定位高低的關係。
    WM變成弱勢,變成「弟弟」。總之,這樣自學諮詢的模式我真的很不舒服──身為一個曾經受自學諮詢的人與現階段有在做自學諮詢的人。

    「個人自學制度的反思與推進」

    我本來對這個分場主題的想像是可以很多向溝通討論的。但不曉得是「論壇議程」的關係,還是「時間」的關係,整個內容是4個來自北、中、南、東的自學生家長的分享。然後,沒有學生,沒有自學生。個人自學制度的反思與推進是家長的分享去呈現,而與談者都是家長。
    分享者的內容與教育理念或多或少一定會影響參加議程的家長,家長再去影響自學生。然後,沒有自學生,以家長的角度討論個人自學制度的反思與推進.....我不太會表達這樣的感覺,總之就是很矛盾,然後某些內容我覺得很討厭。
    議程的開場講者先介紹了自學的制度與種類,接著就是北、中、南、東的自學生「家長」來分享。其實越聽越覺得可怕,越聽越覺得好像孩子是被家長支配的,而不是一個個體,然後以相對自由、自學的方式去「規劃」or「支配」孩子。我幾乎完全沒有聽到一個家長分享「孩子的個體性與溝通的重要性」,我真的很擔心參與完這個議程的家長得到的訊息是什麼。
    其中一個中部的家長W分享:「自己很注重孩子的基礎學科,若是孩子之後想要讀醫科、法律系…之類的勢必還是得回到體制,所以我非常注重孩子的基礎學科教育。而且我是一位非常嚴格的媽媽,若是這週的計畫沒有完成我就會很生氣,甚至OOOXXX(這確實是他的的口述,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可能是髒話吧),所以孩子都很怕我。」
    聽完之後我真的覺得很噁心,我不曉得分享「孩子沒完成計劃就會OOOXXX」、「讓孩子都很怕我」是什麼概念,於是在之後的QA我提問了一些問題。結果回家之後就看到這位家長W分享了他孩子T的貼文,總之之後有點亂,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敘述,直接貼內容給你們看好了。
    好了流水帳完了,稍微總結一下好了。

    總結

    我自己對整個均優論壇沒要抱什麼太大的幻想或期望,所以沒有很失望也沒有很棒吧。大部分都是「教授」、「老師」、「家長」、「教育工作者」…等人來主持議程或討論實驗教育,一種集體自嗨的感覺。就算議程當中依然有「自學生」的存在,但卻沒有一個議程是以「自學生」或「實驗教育生」來討論實驗教育。
    主辦給我的感覺是貌似只要把「自學生」塞進去議程之中就有自學生的「討論」了。但實際上有關自學生的議程當中,幾乎都只是分享自己的「自學經歷」給其他家長參考、分享,根本沒有把自學生對實驗教育的聲音與看法存在在論壇當中。再來還有很大問題的是環境吧,這個論壇是一個親子極度不友善的地方,據說是跟辦的場地有非常大的關係,我很不喜歡。
    場地除了親子不友善以外還有很制度的感覺,不太會形容....可能是因為參加過去年的實驗教育論壇後就回不去了吧。不然你去看看去年上學好日子與政大辦的實驗教育論壇好了,你應該能了解我在說啥(硬要自己貼金LOL)。

    2、嗨我是鄧宇。
    均優教育論壇為期三天,因為其它活動我選擇有空的周日參加。剛進到服務處便看見高中時期在人文行動實驗教育高中的老朋友,在關切和擁抱後知道她大學期間在當振鐸學會的工作人員,協助籌辦這次的論壇,自高中分離後時間過得很快,但都在不同角落為教育默默耕耘。
    第一場的議程為「實驗教育與地方創生」,介紹不同實驗教育團體如何在地化並和當地互動成長,分別由四位不同講師分享。第一位是全人的馮朝霖老師,他以人智學三元社會中由自、平等、博愛分別來對應現代社會中的文化、法律、經濟,說明這些人文核心精神如何影響人類的活動。以博烏瑪課程的泰雅化、海聲華德福、慈心華德福、古坑樟湖生態中小學等,一一說明地方關懷和課程的具體、抽象連結。
    第二位是教育曠野異類大學、遺忘事務所,同時也是政大藝術教授的林美玲。她陪伴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學生在東部生根,在花蓮北濱替老宅牆壁油漆,繪製出16位哲學家如愛因斯坦、泰戈爾、桑塔格、高更、海明威等,融合神經、藝術、神性的教育美學向大海和哲學致敬。
    第三位是彰化苗圃蒙特梭利中小學的梅世傑校長,他拋出一個問題讓與會者思考:「學校是在賣教育還是辦教育?」現代都市的生活早已失去了家庭功能,而辦學者和家長要如何培養良好的教學環境是我們要深切思考的,尤其家庭是第一個學校。
    最後一位是來自展賦非學校親子共學的楊念祖老師,介紹展賦的四大活動:高關懷班(建立我能感)、原住民班、教師潛能開發、家長支持團體。
    他是苗圃的校長梅世傑/鄧宇攝影
    下午為了累積自己教學上的專業,選擇參加的議程為「海星培力計畫」,是為延續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計畫分流的第二屆,也是有別於政大的政府推動,為地方自籌的民間導向,師資培育並非計畫,而是一種運動。透過去集中化、分散式領導、以信任關係為基礎的自造教育,來真正落實由下而上的教育者革新,這項為期半年以上的計畫令我心動,可以和來自四面八方的教育者共同組課、交流、建立友誼。不過未來一年有教育實習和當兵在前,最快可能要下屆才能參與了。
    這場結束後我和第一屆培力計畫參與者搭話,也因緣際會認識了全人中學的前副校長。我們交流對實驗教育的看法,和我高中的自學生活並在大學繼續投入教育領域的心路歷程,分享各自參與過不同的教育論壇經驗。我們一致認為教育論壇的精華在於參與者的交流與碰撞,空白時間才使得人和人相遇,激盪出想法和連結。因此我們默契地放棄下一場議程,一路聊到今天論壇結束……這次論壇儘管我只參與一天,但和老朋友重逢、結交新朋友、認識未來想參與的計畫,心底挺踏實的,經過今天短暫的參與,再次點燃我的教育魂,想趕快經營自己的教育事業!
    PS 關於林美玲與他的團隊繪製的「哲學之牆」,像是以下這樣,這是由更生日報報導,記者謝宗璋/攝:https://urlzs.com/1fCNz
    「遺忘去夏之雨,踏上未走之路」 「踏上未走之路,遺忘去夏之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