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夢見過Apple Car嗎?/Jean-Louis Gassé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如果哪天Apple開始做電動車,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吧?他們有的是錢、有的是鴨子划水默默開發的能力、而且還有一群願意不計代價擁有「電動車中的iPhone」的潛在顧客。不過說來簡單做來難,Apple到現在還沒有做出電動車,想必有他們的理由。

最近很多人在談Tesla電動車、也有人多人談Waymo的自動駕駛技術;雖然Apple在這方面的注目度比較沒那麼高,但各種傳聞也從來不絕於耳。
如果你在Google上搜尋「Apple Car」,可以得到25.5億條結果;各家Apple相關的八卦新聞網站,像是9to5MacMacRumors等等,也會三天兩頭登出「目前已知傳聞整理」之類的文章。
在這些同溫層傳聞、騙點閱率的標題、以及來自Apple總部的現實扭曲力場背後,不可諱言的,我們確實懷抱著「Apple也終於做了自駕電動車」的美夢:來自Jony Ive領軍的設計師團隊、介面簡潔人性、附近的Apple Store就可以買到,更有專屬的授權保修廠幫你處理煞車、輪胎、大燈之類的維護工作。
更何況,背後的Apple公司不僅口袋夠深,而且過去多年以來,產品多半好用而可靠,顧客滿意度也相當高。
不過,這個好夢馬上就會遭到現實的無情打擊,特別是「自動駕駛」的部分:能完全不靠人力介入、在任何天候下從任意A點行駛到任意B點的所謂「第5級」(Level 5)自動駕駛能力,恐怕還要好幾十年才能實現。
所以,即使是Apple做的車子,也跟其他廠商的產品一樣,必須先應用大量的輔助(人類)駕駛技術,才能往全自駕的方向邁進一步;而跟已經測試過數百萬公里、累積了巨量數據紀錄的Waymo和Tesla,Apple必須更加努力才有機會趕上。

汽車市場的低毛利

然而,「Apple Car」的夢現在看起來並不切實際。Apple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38%-39%左右,遠高於通用汽車(GM)的19%、福特汽車(Ford)的15%、以及克萊斯勒(FCA Chrysler)的14%,而賓士(Mercedes)和福斯(Volkswagen Group)也好不到哪裡去。
如果汽車業的毛利率都這麼低,那麼Apple又何必跳下來淌這灘渾水?再從產品本身的基本特性來看:再怎麼小的車子都有幾公尺長、價格也要成千上萬美金,這些都不是Apple擅長的領域。
所以,如果我們暫時不去寄望Apple成為「另一個Tesla」,那麼他們又能幫汽車業帶來什麼樣的革新?

車用軟體?

最容易想到的事情,自然是「軟體」。不一定是控制整輛車的系統,可以先做指令、導航、監測、或是娛樂這些部分;換句話,說就是新一代的CarPlay
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現在許多使用CarPlay系統的車廠,搭配的所謂娛樂導航系統硬體,都是在市場上大量採購的便宜貨,效果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如果要做出一套「精品級」的這類裝置、又可以跟市面上大多數廠牌的多數車款相容,是非常困難的事。
而且就算Apple做出了這樣的系統,能賺的是什麼錢呢?授權費?抱歉,這種商業模式並不在Apple的基因之中。

車用服務?

不過,Apple倒是有可能正在研發針對汽車設計的服務;因為,過去三年服務事業一直是他們的金雞母,所以想辦法繼續延伸到車用環境也是很合理的,對嗎?
不對。
Apple從來沒有為「少數設備」開發過服務產品,然後試圖推廣給一般大眾;舉個簡單的例子:他們會把為iPhone開發的服務延伸給Apple Watch手錶,但方向不會是反過來的。
或者換另外一個例子:先前我們提到過的「Marzipan」工具,也是把上億支iPhone上使用的服務,延伸給數量少得多、但是仍有獲利空間的Mac電腦市場使用。
總之,筆者認為Apple開發車用服務的機會不大。

車用硬體?

在硬體方面,Apple應該不會有興趣開發「360度行車記錄器」之類的車用改裝產品。那麼,在車上使用的無線寬頻分享器如何?這個其實就是一支車上的內建手機;目前已經有車廠提供作為新車選配,之後再每個月收取上網費用。
如果Apple真的要做這類產品,應該可以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並且跟電信商合作推出專案,幫使用者省點錢。雖然這個想法技術上來說並不離譜,但還是老問題:Apple不喜歡在已經殺到見骨的市場再往下砍。
舉例來說,目前Audi車廠在美國有「半年US$199」(18個月US$499)的專案,提供車內無線上網、網路電台、停車資訊、社群網路等配套服務;但這也不是Apple會想要經營的模式。
除了軟硬體之外,「資料」也是另外一個可能的獲利來源。有報導指出,Apple已經建立了一支車隊,透過車上的感測器到處收集道路資料,以改進「地圖app」的內容呈現(編按:這一點在今年的WWDC開發商大會已經獲得官方證實),但並非作為傳聞中Apple自動駕駛系統的基礎。

所以到底有/沒有什麼?

綜合以上的觀察,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1. Apple目前不會開發汽車、以及汽車相關的軟硬體。
Apple曾經有過一個代號「Titan」、始於2014年的自動駕駛汽車專案,但今年稍早專案小組已經解散;而先前曾經傳出可能代工製造Apple Car的德國廠商Magna Steyr早已倒閉
目前已知的是,Apple高層決定不進軍電動車市場,只會先改進地圖功能。
2. Apple應該還是有在做點什麼吧?
確實,Apple曾經花了不少錢建立汽車團隊(然後又砍掉)、以及租用大型設施,例如在美國加州Sunnyvale的研究室、以及在亞利桑那州的測試賽道;此外,Apple也申請了不少汽車相關專利,其中甚至還包括一套「自動導航系統」。
如果Apple真的不打算做自駕電動車,那麼搞這些東西做什麼?
很簡單,就是「研究」。
透過研究,Apple得以掌握產業脈動、保持與其他廠商並駕齊驅。在這些實驗中,他們會發現值得申請「防禦性專利」的技術;而且透過這種方式取得技術,會比透過其他公司發表或洩漏的資訊來得安全許多。
有時候,Apple之類的廠商或許會建立實驗性的自駕電動車隊,在封閉的廠區範圍內作為交通車、順便進行測試。捕捉到這類資訊的八卦網站,或許會自行腦補許多事情;但依我看來,小規模的實驗並不一定就會變成產品。
(編譯/傅瑞德

參考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看到詹太太所寫、談到關於Apple的新款Mac Pro工作站級機種的〈WWDC 2019:生財器具才是最紮實的買賣〉一文之後,心中有些想法,於是寫篇短文談談「工業」和「消費」產品在行銷上的差異,供讀者參考。
今年的Apple全球開發商大會(WWDC)簡直就是「生財器具大會」;好多久違的「老工具」帶著新面孔回到了舞台上:像是令人懷念的工作站電腦、影片剪輯製作工具Final Cut Pro等等。經過十年,Apple終於重新意識到「賣生財器具」才是好生意。
這是個消費者全面掌控的時代,我們已經從「大眾媒體」走向「媒體大眾」;我們要正視行銷的最終目標,並不是媒體買多少、轉換有多少、或是廣告投資(ROAS)有多少,而是用戶活躍與留存的比例。
過去近20年來,筆者繪製過許多關於網路使用型態、功能手機、以及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圖表。這曾經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為在觀察這些圖表時,我們會思考「它們會成長到什麼時候?」、「世界上會有多少人擁有這些裝置?」之類的問題。
「績效考核」一直是企業管理的重要議題。從KPI、OKR到 KRA,各種方法和理論都經常有人提起,而曾經風靡一時、讓許多管理者朗朗上口的KPI,有一段時間似乎又成了問題的來源;它究竟是良方、還是毒藥?
既然理論書籍很難應用在變化多端的實務上,而成功案例又只能當故事看,那麼該如何學習,才能夠在職涯中少走冤枉路、提高成功機率,然後達到目標、成就自我呢?這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成功》這本書希望帶給大家的啟發。
看到詹太太所寫、談到關於Apple的新款Mac Pro工作站級機種的〈WWDC 2019:生財器具才是最紮實的買賣〉一文之後,心中有些想法,於是寫篇短文談談「工業」和「消費」產品在行銷上的差異,供讀者參考。
今年的Apple全球開發商大會(WWDC)簡直就是「生財器具大會」;好多久違的「老工具」帶著新面孔回到了舞台上:像是令人懷念的工作站電腦、影片剪輯製作工具Final Cut Pro等等。經過十年,Apple終於重新意識到「賣生財器具」才是好生意。
這是個消費者全面掌控的時代,我們已經從「大眾媒體」走向「媒體大眾」;我們要正視行銷的最終目標,並不是媒體買多少、轉換有多少、或是廣告投資(ROAS)有多少,而是用戶活躍與留存的比例。
過去近20年來,筆者繪製過許多關於網路使用型態、功能手機、以及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圖表。這曾經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為在觀察這些圖表時,我們會思考「它們會成長到什麼時候?」、「世界上會有多少人擁有這些裝置?」之類的問題。
「績效考核」一直是企業管理的重要議題。從KPI、OKR到 KRA,各種方法和理論都經常有人提起,而曾經風靡一時、讓許多管理者朗朗上口的KPI,有一段時間似乎又成了問題的來源;它究竟是良方、還是毒藥?
既然理論書籍很難應用在變化多端的實務上,而成功案例又只能當故事看,那麼該如何學習,才能夠在職涯中少走冤枉路、提高成功機率,然後達到目標、成就自我呢?這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成功》這本書希望帶給大家的啟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的人們對於AI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期待。文章提到了蘋果放棄汽車產業,而大陸又衝向電動車產業的情況。除了探討對消費者端的貢獻外,作者也提到了對AI的觀察和看法,以及對蘋果作為提供平臺者的期望。文章以蘋果和AI的關係為主軸,介紹了AI在消費者端的潛在收益和貢獻。
Thumbnail
已投入數百萬美元資金、至今為止也研發近 10 年的 Apple Car 計畫最終仍胎死腹中! 根據(2/28)彭博社的報導指出蘋果高層已在本週二(2/27)宣布取消所有 Apple Car 計畫, 近 2,000 人的研發團隊也就此解散,轉移到蘋果的 AI 部門研究生成式 AI 項目。 最
Thumbnail
AI伺服器成長預期2028年的數學也已經逐漸都有人算出來了 這就是正常的未來產業週期,無可避免也是歷史慣性 過去的智慧型手機跟電動車都表演過了 硬體先領先市場市佔率想像力之後才是軟體的週期還有電子零組件的價值提升想像 就像近期很多人討論巴菲特賣蘋果的操作 巴菲特買蘋果是在2016年跟現
Thumbnail
蘋果取消長達十年的電動車專案反映了對其優先事項的策略重新評估,考慮到市場動態、技術挑戰、監管環境、財務考慮和競爭格局。 另一條關於嬰兒潮世代對電動車興趣下降的報告告訴我們:電動車價格過高、在極端氣候中不可靠、以及嬰兒潮世代對綠色未來的需求不如意。這些是電動車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據彭博社報導,蘋果公司已正式終止其電動車計畫,即 Apple Car。此決定由蘋果首席營運長 Jeff Williams 和 Kevin Lynch 在內部宣布,他們自 2021 年以來一直領導著這個專案。 報告指出,蘋果公司的最高層管理人員在最近幾週內最終確定了這一決定,而這個專案在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這兩天蘋果公司放棄開發近10年的Apple Car,並將資源轉向投資AI,Hank認為是明智之舉!因為儘管未來電動車平台擁有很多智能化發展的空間,但車輛總需求數並不會增加,加上中國電動車早已將這個市場紅海化,因此電動車所能帶來的收益成長並不具備投資想像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的人們對於AI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期待。文章提到了蘋果放棄汽車產業,而大陸又衝向電動車產業的情況。除了探討對消費者端的貢獻外,作者也提到了對AI的觀察和看法,以及對蘋果作為提供平臺者的期望。文章以蘋果和AI的關係為主軸,介紹了AI在消費者端的潛在收益和貢獻。
Thumbnail
已投入數百萬美元資金、至今為止也研發近 10 年的 Apple Car 計畫最終仍胎死腹中! 根據(2/28)彭博社的報導指出蘋果高層已在本週二(2/27)宣布取消所有 Apple Car 計畫, 近 2,000 人的研發團隊也就此解散,轉移到蘋果的 AI 部門研究生成式 AI 項目。 最
Thumbnail
AI伺服器成長預期2028年的數學也已經逐漸都有人算出來了 這就是正常的未來產業週期,無可避免也是歷史慣性 過去的智慧型手機跟電動車都表演過了 硬體先領先市場市佔率想像力之後才是軟體的週期還有電子零組件的價值提升想像 就像近期很多人討論巴菲特賣蘋果的操作 巴菲特買蘋果是在2016年跟現
Thumbnail
蘋果取消長達十年的電動車專案反映了對其優先事項的策略重新評估,考慮到市場動態、技術挑戰、監管環境、財務考慮和競爭格局。 另一條關於嬰兒潮世代對電動車興趣下降的報告告訴我們:電動車價格過高、在極端氣候中不可靠、以及嬰兒潮世代對綠色未來的需求不如意。這些是電動車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據彭博社報導,蘋果公司已正式終止其電動車計畫,即 Apple Car。此決定由蘋果首席營運長 Jeff Williams 和 Kevin Lynch 在內部宣布,他們自 2021 年以來一直領導著這個專案。 報告指出,蘋果公司的最高層管理人員在最近幾週內最終確定了這一決定,而這個專案在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這兩天蘋果公司放棄開發近10年的Apple Car,並將資源轉向投資AI,Hank認為是明智之舉!因為儘管未來電動車平台擁有很多智能化發展的空間,但車輛總需求數並不會增加,加上中國電動車早已將這個市場紅海化,因此電動車所能帶來的收益成長並不具備投資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