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9|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Mac Pro來了,你開心了嗎?/Jean-Louis Gassée

在日前的Apple全球開發商大會(WWDC)中,發表的硬體產品只有新款Mac Pro與搭配的高階顯示器。與先前不太成功的2013年款相較,新的Mac Pro是非常大的改款升級,一舉解除了期待者們的疑惑……幾乎啦。

命名是門學問
幫新產品命名並不是簡單的事情,也可以說是一種藝術,甚至還帶著點風險。舉例來說吧,過去某家車廠曾經將一款車命名為「Nova」(字面意義是「新星」),但在西班牙語裡這卻是「no go」(跑不動)的諧音。
德國車廠Audi的電動車「e-tron」在法文裡也有類似的問題,因為法文的「Étron」是「便便」的意思;日本三菱汽車曾經推出一款叫做「Starion」的車子,希望跟美國肌肉車「野馬」競爭,但有人指出這是日本腔英語造成的錯誤。
(編按:根據這種說法,三菱原本想把這個車款叫做「Stallion」(種馬),但因為日本腔英語「L」和「R」不分而造成混淆。)
類似的命名問題,也常發生在汽車產業;許多車廠都把產品名稱取得很長,像是「Mercedes-Benz AMG E-53 4MATIC+ Coupé」或「全新2019年式RAM 1500 Kentucky Derby Edition」。產業專家指出,越來越長的產品名稱代表著創意枯竭;甚至說,只要你發現某個產品的名字越來越長,就代表它已經快要走到終點了。
不過,Apple產品倒是一向沒有這個問題,尤其是在1997年Steve Jobs回歸之後。當時他開啟了產品名稱以「i」開頭的時代,例如「Bondi Blue iMac」,之後則是「iTunes」和「iPod」等等,然後在「iPhone」誕生時達到最高峰。
至於這種命名方式好不好、跟Ford、Coca-Cola、Nike等其他大廠的命名習慣孰優孰劣,在這裡就先按下不表了。iPad誕生時,由於「pad」令人聯想到女性衛生用品,所以曾經引發一些意見;但在它賣了很多之後,這些聲音就不見了。
雖然最近的「iPhone XS Max」也有人說實在很囉唆,但總括來說,Apple的產品名稱都還算簡短、而且市場效果也都還是不錯。

Pro真的就是Pro嗎?
在2006年2月問世的「MacBook Pro」之後,Apple在部分高階產品的名稱後面都加了個「Pro」字,像是「 Mac Pro」、「iMac Pro」、「iPad Pro」等等;事實上,這種命名方式只是一種市場區隔的技巧,並不表示這些產品真的是「專業用」。
有些消費者搶著賣「Pro」機,並不是真的因為需要那些高階功能,而只是為了喜歡。不過這一點並不是只發生在Apple電腦上,在很多其他產品上都是一樣。
但其中有一個例外,就是2006年式的Mac Pro;許多人都幫它取了個暱稱叫「廚房刨絲器」(cheese grater)。
Mac Pro的主要目標顧客,是那些需要最大儲存容量、以及最強功能來處理影音資料的媒體專業人士;當然也有不少人就是喜歡它,但買了它只是用來做一些日常小事。
後來,由於Apple久久沒有更新這條產品線,所以這些Mac Pro愛好者開始抱怨「Apple不再創新」;而Apple高階主管Phil Schiller也在2013年WWDC大會中以「沒創新個屁」(”Can’t innovate anymore, my ass”)來回敬這個說法。
他的用語是否不雅,其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後來他拿出來打破這個評語、證明Apple還在創新的黑色Mac Pro賣得並不好,而且大家為它取的綽號還更難聽:「垃圾桶」。
(編按:在亞洲許多地方,它的綽號是比「垃圾桶」還難聽的「骨灰罈」。)
幾年過去了,大家一直沒有等到升級,東西也賣得馬馬虎虎,於是不滿意的顧客聲音越來越大;終於,Apple在2017年向少數產業專家透露,將會「在2019年之前推出新的Mac Pro」。
在那段時間裡,Apple接二連三遭遇了一些問題:MacBook的鍵盤頻出狀況、MacBook Air也已經三年沒有大幅更新、Mac mini更是四年沒有長大,至於幾乎已經被遺忘的Mac Pro就更不用說了。看起來,Mac在它的父親Steve Jobs走後,確實碰到了些麻煩。
Apple在2017年的這個「官方非正式聲明」,又讓許多使用者重新燃起了希望。有些人說,很簡單嘛,只要把一台iMac Pro拆開,螢幕另外裝個外殼(又變成了已經停產的Cinema Display顯示器)、主機板上加一些插槽,然後裝進一台舊款Mac Pro外殼、加上大一點的電源供應器,就大功告成了。
這樣的「臨時設計」,至少可以堵大家的嘴巴一段時間;它甚至可以是讓大家自己動手改東改西的「開放架構」,不僅可以填補一下2013年以來的空窗期,而且一定會賣得很好。

新Mac Pro來了!
再回到今年六月推出新款Mac Pro的2019年WWDC大會,Apple主管們一定都在後台偷笑說:「好啦,你們終於等到了。開心了吧?」
事實上,新Mac Pro遠超過了「重新排列組合iMac Pro」的程度;Apple除了更新了刨絲器的造型和紋路之外,還一併推出了非常高階的32吋顯示器(請參閱影片中1小時18分開始的部分):
如同詳細規格(編按:中文網頁目前尚未更新)中所顯示的,這是一部規格超高、採用28核心Xeon處理器、Radeon顯示卡、最高1.5TB記憶體(不是SSD容量喔)的旗艦機種;但它US$6,000的起跳價、以及上探US$35,000的全配備價格也很「專業」。
如果再加上同時推出、規格和功能完全超越現有產品常識的新款Pro Display XDR顯示器,就得準備更充足的預算才行。不過要知道的是,Pro Display XDR屬於(真的)非常專業的影視監看顯示器(Reference Monitor)等級,而這類產品的價格動輒都在幾萬美金以上。
雖然Apple將這款32吋產品的壁掛架和立架分開銷售、而且也不便宜,但本體訂價只有US$6,000左右,可以說實在是非常佛心。
也就是說,Apple並沒有採取「快速讓批評者閉嘴」的抄近路策略,而是推出了一部影音團隊、甚至AR/VR(擴增/虛擬實境)內容製作人都可以派上用場的專業工作站。

問題未解決
好,所以Apple是認真的,大家就不要太苛刻了。然而,Mac產品線的問題就這樣完全解決了嗎?好像還沒有。
這又要回到前面提過的周邊訂價策略問題了。Apple高層將Pro Display XDR顯示器的立架訂在US$999,讓WWDC開幕演講的觀眾嚇傻到笑出來(請參閱影片1小時40分處)。為什麼不把它的價格訂在比較好看的US$399、然後把螢幕本體的價格加上個不痛不癢的US$600?
有位專家告訴我,原因是:
  1. 在專業環境中,使用者可能會用一部Mac Pro搭配多部XDR顯示器、並且用相對便宜(US$199)的VESA壁掛架來安裝,用到立架的機會反而較少;
  2. 比起出席WWDC大會的鄉民們,能充分運用Mac Pro的製作公司也不會那麼在意這個價格。
這兩點都很有道理,但做行銷不能只考慮理性因素,也要考慮感性因素。許多媒體都在嘲笑US$999的立架,並且幫Apple貼上了「賺很大」跟「不聽市場聲音」的標籤(後者我認為是真的)。
而我所想的是,Apple和苦要為了這個「大頭症」的訂價方式,毀了這整個WWDC大會發表新產品帶給大家的好印象? 為什麼要讓媒體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這個「超貴的立架」上,而不是真正重要的產品特色上?

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是……
說到「真正重要的產品特色」,如果問我這次WWDC發表的產品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會說是「SwiftUI」程式開發架構。
因為我自己喜歡寫程式和研究開發架構,所以知道SwiftUI能讓Apple自己設計的「Swift」程式語言更容易使用、互動性更高。我知道,這可能是工程師才會喜歡的東西,但你可以看看影片中2小時6分鐘的地方,就知道為什麼它如此受歡迎了。
此外,我還會選iPadOS(1小時2分處)。這是專為大螢幕iPad設計的特殊iOS系統版本;它將會對未來的iPad應用帶來非常大、而且十分長遠的影響。
從此之後,應該就不會有人再說「iPad只是放大版的iPhone」了。
最後一點:Apple的資深軟體副總裁Craig Federighi是個很棒的簡報者;他的風格令人看了舒服、反應快速、有幽默感、而且能力很強。最重要的是,看得出來他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感到自傲;能夠看一個這樣的人在台上簡報,可以說是一種享受。
(編譯/傅瑞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