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31|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說故事的魅力>>我想蓋莫怪樓

我們選《晴空小侍郎》
這是一群被故事養大的孩子,他們的閱讀課從繪本開始,慢慢養出了愛聽故事的胃口,而且對選擇故事很有心得,面對這樣特質的孩子,在某個學期初始,我做了一個嘗試──讓孩子自己選書。做法是:我準備了一些我喜歡的故事,全都帶進教室,一本一本介紹給孩子們,他們一一翻看,從封面翻過一輪看到封底,他們彼此討論、提出疑問,然後挑選並排序出一串書單,「小狐老師,我們決定好了,先聽這一本○○○,再聽那本○○○,然後是○○○……」,孩子說。
當時是一年級的下半學期,聽了上半學期繪本故事的孩子們,決定要開始聽「沒有圖畫的故事」,他們說:「沒有圖沒關係啊!我們可以自己畫!」

故事裡的生活事
故事進展到晴爺爺(莫怪樓掌管鬼怪的官員)給小男孩的第一項考驗──洗碗。書上描述這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任務,孩子們一聽,不約而同露出一副「也太簡單了吧!」的表情,很是看不起這個任務。故事說到小男孩的碗盤一直洗不乾淨,小孩們紛紛提出想法和建議:
「他洗不乾淨,沒有洗外面。」宇說。
「灶上的鍋子一定油油的。」蓮說。
「他把碗放在灶上,灶沒有洗,就弄髒了!」靜猜測。
「是廚房很髒,天花板滴油下來,就髒了!一直滴就一直髒。」全邊想像邊說。
「不對。」軍搖搖手,表示不認同,他說:「洗碗要全都一起洗。把碗盤都放在大鍋子裡,一起拿去沖水,這樣才會乾淨。」
光是「如何把碗洗乾淨」這個話題,孩子們邊說邊上前示範,比手畫腳地討論了十來分鐘,大家紛紛端出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分享。
情節推進,揭開了碗洗不乾淨的原因──有個被灶王爺下咒的小餓鬼不斷舔盤子,因為好餓好餓,一直吃不飽,才害得小男孩無法順利完成洗碗任務。孩子們不客氣的出主意:「把小餓鬼丟出去!」對這個因為被下咒才會弄髒碗盤的小惡鬼很不同情。
接著,灶王爺出場,書上形容祂只有巴掌大、從灶裡爬出來弄得灰頭土臉,祂坐在灶上說自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名鼎鼎……」,又描述祂穿官袍、戴官帽、留著一把長鬍子。
孩子們不明白「官袍」是什麼。我於是試著形容給他們聽:「就是古代人穿的袍子,很像日本人穿的衣服,袖子大大的……會飄來飄去。」小孩聽著露出困惑的表情。我再接再厲:「袖子裡面好像可以放很多東西,古代人會從裡拿出扇子啊、錢啊……」還是沒有引起孩子的共鳴,我又說:「舉高一點,就會遮住臉。」我同時做了個臉藏在袖子後面的動作。
「吼──」宇率先大聲回應我:「包青天裡面有!」
「對。」立刻有人附和。
「電視有演!」
「我知道!」蓮恍然大悟:「像財神爺那樣的。對嗎?」
「嗯,類似類似。」我說。
「財神爺?帽子可以那樣那樣的?」全舉起雙手,分別放在太陽穴旁晃一晃。
「對對對。」我說,「會這樣這樣,很像電風扇的那種。」我做了跟全一樣的動作。
「哦──」伶說,「過年也會看到那種!」
「對對對。」大家一起點頭。
雖然很可能我們每個人連結到的影像都不同,但對灶神的描述總算八九不離十了!
「財神爺喔!」漢說,「啊祂不就很有錢!」就這樣,一句話,灶神在孩子們心目中成了「有錢人」!(?)故事後的筆記時間裡,大家不約而同畫了「有錢的灶神」。(下圖)
孩子們想像中的「有錢的灶神」。
孩子們想像中的「有錢的灶神」。
漢為了強調「有錢」,就在灶神的衣服上標了「500」,後來覺得太便宜,追加到「1000」,還替祂戴上墨鏡。熙的灶神擁有一座豪華的灶,鍋碗瓢盆樣樣不缺,灶上冒著煙,還有滿櫥子的饅頭。「我畫的是祂在說自己的時候,我覺得祂是這樣。」靜跑過來跟我說。他畫灶神站在山丘上,頭頂冒出一圈愛心,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
孩子們想像中的「莫怪樓」的樣子。

我們想蓋「莫怪樓」
今天準備說故事之前,嵊跑來問我:「我們可以再做勞作嗎?」
「可以啊,那你有什麼建議嗎?」我問他。
「我想要做『莫怪樓』。」嵊很興奮的回答。
「嗯,那你有想過要用什麼來做嗎?」
「紙啊!」說完,他又想了一下:「嗯……說不定……」似乎有別的想法。
「那你先想一下,等一下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看看。」
「好。」
上課鐘響了,小朋友們都坐好。
「故事開始之前,有一件事情想問問大家的意見,是嵊想到的,請他來跟大家說。」我請嵊自己向同學提議。
「我想我們可以做『莫怪樓』,要想想看怎麼做。」嵊跟大家說,難掩雀躍。
「好好好。」
「我也要做!」
看樣子,不需要投票就通過了──我們要蓋「莫怪樓」!!
「要怎麼做?」蓮問大家,她向來理性。
「對,要怎麼做?就是我們現在要大家一起想的事。」我說。
嵊第一個舉手發言:「用紙。先畫一畫,剪下來,再黏。」
我一面把他說的寫上黑板,一面跟他確認:「是立體的嗎?還是軟軟的一片?」
「剪成四片,就可以站起來了,再貼。」他說。
「嗯。」
「也可以用冰棒棍。」漢提出另一種做法,「先黏一黏,變成一片。再用白膠接起來。」
我依照漢說的方法,在黑板上畫了一排緊黏的冰棒棍,問:「是這樣嗎?」
「上面一根,」他說,「下面再一根。」
我補充上去後,漢很滿意的點點頭:「對了!是這樣沒錯。再黏起來,像真的房子那樣。」
「用紙箱!」軍突然興奮的大喊:「大大的紙箱,疊起來。」
「哇!人可以進去!」宇很開心的附和。
「對對對,來做一個人可以進去的!」
「大家都可以進去的莫怪樓!」
「要蓋很大!」
「大家一起蓋一個大的!」
@#^&*(......%^&*.......這下孩子們各個興奮得不得了,七嘴八舌了起來。
「用石頭來蓋。」靜說,「我阿公家有很多石頭。」
「用磚塊。」
「用玻璃。」
「用水泥。」
孩子們越想越開心,卻離我能掌握的課程內容越來越遠,事情好像玩得有點大了,我正在想要如何收拾.......
「用牛糞!」軍大喊。
「牛大便?」幾個小孩異口同聲。
「那不是很臭嗎?」全跟伶都皺了鼻子。
「牛大便真的可以蓋,曬乾,變硬硬的,不會臭。」昊做了解釋。
「以前的人蓋房子,」宇站起來,激動的比手畫腳,「沒有水泥就用大便塗上去。」
「用水泥比較好,可以蓋很大。」
「可是,要蓋在哪?」我暗暗希望他們冷靜一點。「我們可能需要很大的土地耶!」
「蓋在學校啊!」宇順手一指,指向操場邊正在施工的幼兒園,大家的目光即刻跟上,嘴角揚起笑容,而且越笑越開懷。
「水泥耶……那要很多沙子,去哪裡找?」蓮把話題拉回現實(我萬分感激)。
孩子們的熱情一度被澆熄,教室裡瞬間被沉默籠罩,大家的表情看起來都有點失望。
「我阿公家。」靜說得很小聲,但大家聽得很清楚:「我阿公家有很多沙子可以拿。」
嘩!這個回答重新燃起孩子們蓋樓的希望。
「水泥還要水泥車來攪耶!」蓮又說。
隨之而來的,是沉默再度填滿教室,孩子們的心情瞬間跌落谷底。
「不用,我阿公會自己攪喔!」靜的回答,安撫了大家的擔心。
孩子們的興致又再度高昂了起來。
既然有沙子又決定了地點(學校操場邊的幼兒園施工處),還有靜的阿公可以來攪水泥,小孩們一副認真要在學校動工蓋樓的樣子!眼睛閃閃發亮,神情充滿期待。
「ㄜ……」我真心希望大家冷靜一點,「那個,各位各位,事情是這樣的,請聽我說。」小孩們轉頭望向我。
「我覺得大家說的都不錯,不管是用紙、冰棒棍、箱子、磚塊、石頭還是水泥、牛糞,確實是可以蓋出莫怪樓沒錯。」小孩們紛紛點頭表示贊成。
我停了一下,繼續說。
「可是,我們要先想一下,有些東西要搬來學校可能有困難。我們總不能搬石頭、沙子來上學啊!很重,而且書包根本就放不下。對不對?再想一下。」
「嗯……」孩子們嘟嘴的嘟嘴、搔頭的搔頭。
氣氛再度陷入沉默,但這次我同時感受到孩子們要蓋樓的決心。
過了一會兒,「還是用冰棒棍好。」漢打破沉默。
「用小一點的箱子。」軍修改了先前的提議。
我在黑板上畫了個「新鮮屋」包裝盒,舉手跟大家說,「我想到一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這種飲料?」
「有有有。」
「是裝牛奶的。」
「你們看這樣像不像莫怪樓?如果疊起來的話就會很高了!」我問大家。小孩們紛紛點頭。「我家很多,不用收集。」嵊說。
「思樂冰的杯子和圓圓的蓋子也可以,」軍說,「上面的洞可以插一個東西當煙囪。」
接著大夥又聊了一會兒要如何收集、如何清洗紙盒的事,還彼此分享了一下沒洗乾淨會發臭、發霉、長螞蟻的經驗。
孩子們對「蓋莫怪樓」這件事很是慎重。
「那什麼時候可以蓋?」全問了重點。
不等我回答,漢就先說:「我知道,像之前,要等出太陽、天氣好的時候!」話說完,他得意地看著我。(我知道他想到上學期我們用石膏紗布做面具的事,當時正值陰冷的深秋,因為要找助教幫忙、還要算面具陰乾的時間等各種原因,我一直跟小孩說要天氣好才能做,讓他們期待很久很久。)其他人都一臉表示同意的樣子,我想大家都想到同一件事。
「哈哈哈。」我忍不住大笑,有點不好意思:「不用啦!這個不需要天氣很好也是可以做的。」我說。
好多朋友聽到我說孩子們要蓋莫怪樓的事,紛紛幫忙蒐集來了各種牛奶盒、果汁盒和紙碗。
為了滿足孩子們想「糊水泥蓋樓」的願望,我用了畫畫常用來做肌理的技巧──色砂混白膠和模型草,讓孩子們用調色刀「塗水泥」。
經過將近一個月的努力,蓋了樓、糊了牆、上好色(油漆)的莫怪樓,是孩子們的寶貝。班導師說:「他們好愛,每節下課都跑去檢查白膠乾了沒、顏料乾了沒,小心翼翼都不敢碰到,還派人輪流顧,每天。」
幫莫怪樓「裝修」。故事裡的莫怪樓又窮又破,孩子們於是說:「我們幫他修,蓋豪華一點!」於是有人補了屋頂修了窗、有人布置花園、有人把牆塗成喜氣洋洋的紅……。後來還用黏土做了角色和各種食物。

孩子們要蓋樓了,我該做什麼?
「孩子們要蓋樓了,我該做什麼?我能做什麼?」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有幸的過程。
首先,當嵊提出「我想蓋莫怪樓」,其他人也答應時,我其實跟孩子們一樣興奮,而且我腦中已經飛快想好幾個可能的蓋樓流程。但當孩子們開始討論起蓋樓的方法時,材料從紙張、冰棒棍……一路發展到石頭、玻璃、牛糞,最後(幾乎)決定要用水泥(!)。
當時我看著眼前這群滿心歡喜的孩子,我的心裡很矛盾,矛盾的點在於:我明明知道有更輕鬆、簡便,更符合課程時間、經費,更在我能掌控範圍內的活動方式可行,但在那樣熱烈而開心的討論氛圍中,我說不出口了。
孩子們越是討論,我越心虛,我同時在努力跟自己喊話:「我不能說出我的想法,至少現在不行。」同時安撫自己:「沒事沒事,不要緊張,冷靜一點,再想想,會有辦法。」
我心裡跟腦裡根本完全不冷靜啊!我在吶喊:「天啊!他們要拿水泥蓋樓了!很有趣,可是,怎麼辦?」我在擔心:「如果我說不能用水泥,那他們會有多失望!」
孩子們的對話,在我掙扎(等待)的過程中有了新進展,隨著蓮的發言「去哪裡找沙子」、「怎麼攪拌水泥」,孩子們被拉回來面對現實狀況,我也跟著冷靜下來,當我冷靜了,開始更專注地聽和觀察,並記下孩子們說的話,我才能看到加入討論的空隙、順勢提出我的建議。孩子們不只自己替問題找到出口,也解除了我的窘境。
所以,在孩子們說「我們要蓋莫怪樓」之後的討論,我看似什麼也沒做,卻也可以說什麼都做了。與此同時,我內心的小劇場演好演滿,著實擔心了一場,狠狠看見自己的困境和憂心,度過這個內在的狼狽狀態後,我認清了自己的角色工作,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打斷孩子們的思路、不要太快提出自己的想法、降低試圖掌控討論進度的慾望,真的不容易,我經常在掙扎和懊悔,我的反應也經常趕不及孩子們腦袋的轉速。我唯一感到自豪且自認做得還不錯的,是專注地聽和觀察。
專注地聽和觀察,對這個課的前進很有幫助;我反覆練習丟出可以引出孩子們更多談論的話語,我嘗試在適當的空隙裡發言,我努力發現自己該做些什麼才能夠真正幫到孩子們的忙。
這些反覆的練習與嘗試,並不能保證課堂萬無一失,反而常常引發我看到更多「失」,幸運的是,在這過程中,忍過混亂與空白之後,孩子們總是能剛剛好的補位,順利接手提出建議、解決問題、安撫、收拾等各項「老師自認應該要做到的事」,讓「上課」變成「我們一起做」的事,讓參與其中的「我們」都能更自在、更坦白。
有意識的觀察自己在課堂中的位置,是老師也是學生,在經營一個課堂的TO DO LIST上,要練習與嘗試的項目持續增加中……
「水泥未乾」的莫怪樓們。
讀《晴空小侍郎》的過程中,我們還吃了故事中提到的「山貓子兒」(三明治)。
後記:
當年我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讀《晴空小侍郎》,中間有討論、畫插畫、吃山貓子,還蓋了莫怪樓。這群孩子在去年畢業了,我被他們請去參加了畢業典禮,典禮中,在孩子們上台下台、各種獎項與致詞的空隙間,我們有機會聊了天,
「老師,你記得莫怪樓嗎?我的畫還在!」
「我的樓也還在喔!」
「我們聽過的故事我都記得耶!」
謝謝孩子們的記得和對作品的珍惜,讓我知道在這堂課上「我們」都有練習到,那些混亂啊、空白啊、狼狽的內心掙扎啊,都好值得。
*本文照片拍攝當下即告知並徵得孩子們同意作為課堂紀錄放在網路上,之前硬碟故障,原始照片都沒了,還好這些當初發在臉書的拼貼照片還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