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9|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民主也需要創新:只有產業才需要創新嗎?#5/程天縱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權力來自人民授權。在民主國家,人民就是「主人」,政府理當將人民視為「客戶」,以被授予的權力服務人民。在寫完上一篇〈政治也需要創新〉之後,我想把存在心中許久的一個問題提出來探討:「對政府而言,人民究竟是『主人』?還是『客戶』?」
要探討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回顧過去的歷史:中國過去的五千年,是一部從原始群居、氏族部落、封建王朝、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直到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發展史。
其實看看歐洲發展的歷史,也離不開相同的軌跡;歐洲封建制度形成於第8世紀,11世紀開始定型,之後的200年是全盛時期。13世紀中葉之後,王權鞏固封建逐漸沒落,起而代之的是政教合一君主制;從17世紀起,英國及其他國家的君主王權採用立憲制度,權力從「神授」轉為人民賦予。

國體與政體
依照歷史的發展,國家政治型態可以依「國體」和「政體」的不同,出現幾種組合。
「國體」指的是統治者產生的方式,可依世襲君主的有無分為兩種:
  • 君主國:國家元首由世襲君主擔任。
  • 共和國:沒有世襲君主的國家。
「政體」指的是國家統治的方式,常依統治者是否對人民負責而分為兩種:
  • 民主政體:統治者由人民自由選舉產生,並對人民和國會負責。
  • 獨裁政體:統治者非經自由選舉產生,不對人民與國會負責。

四種政治型態
讓我們用2×2的矩陣,來對兩種「國體」與兩種「政體」的排列組合結果簡單分類;此時會出現四種不同的政治型態,如附圖所示:
但不論是那一種政治型態,權力都掌握在統治者手𥚃。我2018年7月8日在「吐納商業評論」發表的〈願景背後的權力該為誰服務?〉一文中曾經提到一句話:
權力永遠會為賦予和產生它的組織或團體服務。
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四種政治型態統治者的權力來源,就大致明白統治者是「為誰服務」。
君主立憲國的君主只是個「象徵」,權力主要掌握在經由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理」或「首相」手中;因為他們的權力來自人民的選票,因此會為人民服務。
民主共和國沒有世襲的君主、權力也掌握在經由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手裡,理所當然會為握有選票的人民服務。
至於君主獨裁國家,權力都掌握在經由世襲成為君主的統治者手𥚃;所以權力通常都只為自己服務,滿足自我統治的穩定與正當性。
獨裁共和國雖然沒有「君主」,但是統治者通常是靠著武力和金錢,取得統治者的地位;只要手握槍桿子和金錢,就可以實行獨裁統治。所以,手中的權力當然也是為統治者自己服務。
實行民主政體的國家,人民當然是「主人」、也是「客戶」。
實行獨裁政體的國家,人民既不是「主人」,也很難是「客戶」;在許多獨裁國家裡,人民還有可能是「敵人」,起而反抗,造成統治者的不穩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北京中南海的牆上,寫著大大的五個字「為人民服務」;這是毛澤東於1944年9月8日所提出的一個口號,意指「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為」。
來源:Wikipedia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這句口號作為政府的宗旨,也被作為共產黨員和政府公務人員的法定義務。
依照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是「由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簡單說,就是「共和國體」。
而其「政體」則是依照憲法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閉會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行大部分職權,實行民主集中制。簡單說,就是「民主政體」。
從其憲法理論上來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應該隸屬於「民主共和國」的行列𥚃。
但是,從中國大陸的施政來看,實際上是由共產黨總書記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行使職權,而他們的權力來源則是「中國共產黨」;因此在中國大陸,統治者的權力一定先為共產黨服務。
從「為人民服務」這句話來看,中國大陸政府是希望把「人民」做為「客戶」來服務;但由於中國大陸沒有真正的民主選舉制度,統治權力並非來自人民,所以使得「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只能淪為口號。
習近平上台以後,反貪腐行動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層級之高,可以看出與其說是「為人民服務」,事實上是「為人民幣服務」。

中華民國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裡,已經詳盡敘述了台灣在1996年開始總統副總統直選,真正進入民主共和國家的行列。照前述的分析,台灣人民應該是政府的「主人」、也是「客戶」,應該擁有很高的客戶滿意度才對。
然而,為什麼有三次政黨輪替的出現?
政黨輪替表示「客戶」非常不滿意,因此在選舉時恢復「主人」的身份,用選票將政府解雇了。
民主化是一個過程。在過去的政黨輪替裡,台灣選民的民主素養和對民主的認知也逐漸成熟;但如果光是選民進步了,「政黨」仍然深陷於傳統的操作方式,不思進取變革,那麼選民仍然只有在有限的選擇中,挑選「比較不爛」的。
政黨的創新,讓我留待下一篇文章再談;這裡先針對人民的「客戶」身份探討,提出一些我的所見所思供大家參考。
台灣雖然如同其他民主共和國家,至少有兩大政黨,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始終陷在嚴重紛爭對立的「統獨」意識形態裡;因此,「主人」也被撕裂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
在選舉期間,人民是「主人」;兩大政黨各有各的「主人」基本盤支持。雖然台灣也有許多小黨,希望形成第三勢力,提供人民第三種選擇,但是這些小黨在統獨橫軸上的位置並不是中間,反而是更極端的兩頭。
兩大政黨為了爭取各自的基本盤,避免被小黨瓜分,反而更加造成藍綠兩陣營的分裂;政黨與各自的「主人」互相洗腦、形成同溫層,於是形成了「只論顏色不論是非」的特殊政治文化。
贏得選舉、手握大權的執政黨,為了四年後的連任,仍然遵循著「權力永遠為賦予和產生它的組織或團體服務」的原則,努力為人民中的「客戶」服務;但很明顯的,執政黨都是意識型態掛帥、只為「自己的」客戶服務,並非為「全中華民國人民」服務。
更有甚者,把非我族類的「客戶」視為敵人,以手中的「權力」進行追殺與報復;過程中難免會產生「附加傷害」(collateral damages),造成更多「客戶」的不滿意。
當然,也有誠心想當「全民總統」的執政者,推出兩邊討好的政策,或是選用兩邊的政治精英組成內閣;但是由於本身能力不足,施政結果不佳,反而導致意識型態不同的兩邊「客戶」都不滿意。
三次政黨輪替,原來具有資源優勢的執政黨,反而都以懸殊的比數落敗。如果執政者仍然死抱住傳統的選舉策略和意識型態,不從「市場」的角度去理解「客戶」的需求和痛點、不以創新的思維模式去變革,那麼政黨輪替就會成為台灣式民主的宿命了。

結論
在21世紀的今天,民主化是大勢所趨,君主獨裁國家必然滅亡;君主立憲國家之所以存在,有其保存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但不失其民主的主體性。
獨裁共和國家只是披著共和外衣的獨裁政權,在國富民強教育普及後,必然會被民主潮流所取代;民主共和國家雖不臻完善,卻如同人工智慧一般,可以自我學習、自我改善。
民主雖不完善,卻如同人工智慧一般,可以自我學習、自我改善。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管理眾人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在民主國家,人民本來就是「主人」;被授予權力的政府,理當將人民視為「客戶」,以被授予的權力服務人民,以期達到最高「客戶滿意度」。
台灣民主化才二十多年,政府、政黨和人民都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與方向;在學習與改善的過程中,必須拋棄舊思維,以「創新」的精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民主道路。
清人袁枚認為,封建是「道可行而勢不可行」。他說:
「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後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亂。無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謂徒政。」
我們或許也可以借用袁枚的話這樣說:
「西方國家有人權平等的價值觀而實行民主⋯⋯故民主行而國家治;台灣政黨有私天下之心而民主⋯⋯故民主行而國家亂。無西方人權平等的價值觀,實行西方民主之制,是謂徒政。」

後記
我很多海外朋友都跟我說,在台灣是全民瘋政治;但我寫了上一篇文章談〈政治也需要創新〉,結果按讚數遠低於我的文章平均值,倒是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我在網路上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很少寫有關於政治的文章;即使偶一為之,也是非常隱晦,需要動點腦筋才會恍然大悟。
上一篇直接指明是談政治,結果非常不受到我的讀者的青睞。往正面想,或許我的讀者們都不熱衷於台灣的政治;往負面想,我還真搞不清楚,是否因為政治和創新這兩種食材,不能混在一起,炒出來的一盤菜不好吃?
這一篇文章〈民主也需要創新〉就當作實驗吧,不但談政治,而且比較了海峽兩岸,就看看讀者們的反應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