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應用與水平應用
研究新世代機器人新創產業結構,可以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
第一種是垂直應用:矽谷當地多數的新創公司,專注於為特定的垂直市場開發解決方案;如電子商務履行、製造業、農業等等。
這種完整堆疊式的方法相當合理,畢竟相關技術還處於萌芽階段;公司不依賴他人提供關鍵模組或元件,而是建構端對端的解決方案。這種垂直整合的解決方案速度更快,也能確保公司更全面掌握終端使用者的案例與效能表現。
但是,像「倉庫自動化」這樣相對容易實現的使用案例,則沒有那麼容易找到。倉庫揀貨是較為簡單的工作,客戶的投資意願與技術可行性都較高,而且每個倉庫幾乎都有相同的揀貨需求。
但在其他產業(如製造業)中,裝配任務可能因工廠而各不相同;例如與倉庫中執行的任務相比,在製造業中執行的任務,需要講求更高的精度和速度。
具有學習能力的機器人,仍無法達到與封閉迴路機器人相同的精度。
儘管機器學習能讓機器人與時俱進,但目前透過機器學習運作的機器人,仍無法達到與封閉迴路機器人相同的精度,因為它需要累積嘗試錯誤的經驗,才有辦法學習。
這點說明了為什麼
Mujin和
CapSen機器人這樣的新創公司,並未採用深度強化學習,反而選擇使用傳統電腦視覺。
然而,傳統電腦視覺要求每個物件都要事先登錄,終究還是缺乏擴充和適應變化的能力。不過,一旦深度強化學習達到了效能門檻、逐步成為產業主流,這種傳統方法終究會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
此外,這些新創公司的另一個問題,在於它們的價值往往遭到高估。我們經常看到,新創公司在矽谷籌集了數千萬美元資金,卻無法承諾創造出任何真正具體的收入流。
對於創業者來說,「描繪」深度強化學習的美好未來,再容易也不過了;但現實則是,我們還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達到如此的成果。儘管這些公司離創造營收還很遠,風險資本家仍繼續押寶在這些人才優秀、技術先進的團隊上。
另一方面,水平應用則是更實用、卻比較罕見的方法,可以建構出在不同產業使用的技術堆疊和驅動器。
我們可以將機器人技術堆疊簡化為感測(輸入)、處理、驅動(輸出)三個元件;除此之外,還有開發工具。
這裡使用的「處理」一詞,同時概略涵蓋了控制器、機器學習、作業系統和機器人模組等等,各種不屬於感測或驅動的其他項目。
機器人製造商都只推自家的語言和介面,使得整合商與使用者都很難進行整合。
我認為在不遠的將來,這個領域將最具增長潛力。對於機器人的用戶來說,破碎而零細的市場是棘手的問題;因為所有的機器人製造商,都各自推展自家開發的語言和介面,使得系統整合商與終端使用者,都很難將機器人與相關系統進行整合。
隨著產業的逐漸成熟,有越來越多機器人應用到了汽車和電子廠以外的領域;因此我們更加需要標準的作業系統、通訊協定、介面,從而提高效率、並縮短上市時間。
關於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您還想閱讀哪些主題的文章?敬請期待後續的系列文章介紹,筆者更期待聽到大家的意見,希望大家多留言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