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就像遊樂園,每個人都可以來玩一次、也都有三個階段要走過。在這裡能做些什麼,每個階段都不一樣;然而對每個人來說,「第三人生」都是完成人生使命的時候。如果錯過這個階段,人生就真的只能徒留遺憾了。
讓我們想像一下: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型的遊樂園,感謝父母親給了我們一張進園的門票,並且帶著我們進遊樂園、陪伴我們一程,然後留下我們獨行。
只是,每個人的門票都有時限,時間到了就必須出園;麻煩的是,每一個人的時限都不盡相同、而且也沒有寫在門票上。所以,我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必須離開這個遊樂園。
遊樂園的規則必須瞭解、各種設施的玩法也必須學習;重要的是,玩樂必須付費、規定必須遵守,否則就會亂成一團。
每一個人來到遊樂園的目的不儘相同,但是基本的過程大致一樣。
首先,我們要瞭解、學習樂園的情況,以及各種遊樂設施的使用與操作;接著,我們必須先工作,服務其他遊園的客人、操作維護各種遊樂設施,以賺取足夠的錢,然後才輪到我們去玩樂。
我很珍惜進入遊樂園的機會,希望能夠儘速完成學習、工作賺錢的階段,然後保持感恩和快樂的心情去痛快的玩樂;等門票時限一到,我們就帶著美麗的回憶,無憾的離開樂園。
三段人生
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愛德華.凱利(
Edward Kelly)把人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人生是念書時期,第二人生是家庭與職涯;退休後,稱為「第三人生」(Third Act)。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80.4歲,其中男性77.3歲、女性83.7歲,高於全球平均值。如果7歲上小學,那麼大學畢業大約23歲;假設工作到60歲退休,那麼這三段人生就分別是23年、37年、20年。
以遊樂園的概念來看人生,我們都花了60年時間來學習、賺錢,以便達到進入遊樂園的目的;而最後如果有幸,則尚有20年可以好好享受這些歡樂氣氛與時光。
但是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老人在過世之前,平均會因病而臥床7.3年。以台灣男性平均壽命77.3歲來看,如果工作到60歲退休、並且排除臥床時間,能夠健康享受遊樂園的時間則只有短短10年。
雖然在這三段人生之中,尤其是前兩段,也可以做到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仍然可以邊學邊做邊玩,但畢竟還是有學習與工作的壓力存在。
雖然年輕人更有意享受這個遊樂園,但卻往往為基本的溫飽所苦。
套句現下流行用語「世上苦人多」,這些佔多數的「苦人」、「社會底層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在為生活奔波勞碌;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可能不是「遊樂園」,而更像是「悲慘世界」。
由於台灣在過去20年的經濟發展緩慢,低薪成為常態;雖然因為科技發展迅速,網路的發展也加速了
科技的民主化,讓年輕人更有意享受這個遊樂園,但他們卻往往常為基本的溫飽所苦。
於是為數眾多的台灣年輕人不婚不育、無屋無夢,難得取得了門票;雖然來到了這個花花世界遊樂園,卻每日為了生存而工作,幾乎抬不起頭來。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
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14%),推估將在8年後(2026年)達到「超高齡社會」的標準(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0%)。
隨著高齡化、以及少子女化的人口結構轉變,15至64歲工作人口自2015年達到最高峰後,開始逐年減少。為了因應未來可能出現的勞動力短缺風險,政府透過各種政策、方案、修法多管齊下,希望提升各年齡層的勞動參與率。
行政院會於2019年7月25日通過了「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草案,將送請立法院審議;草案中定義的「中高齡者」指年滿45歲至65歲之人,「高齡者」則指超過65歲的人士。
專法中的5個重心包括「1彈、1禁、3補助」。所謂「1彈」是指雇主可以透過定期契約雇用中高齡勞工,以增加雙方彈性;「1禁」是禁止企業對高齡者、銀髮人才有差別對待。
此外,「3補貼」則是指:
- 政府對失業的中高齡者有相關失業救濟;
- 對在職中高齡或高齡者有職務再設計補助;
- 對原雇主繼續聘用65歲以上勞工有獎助辦法。
行政院長蘇貞昌指出,過去有些人過早離開職場或退休;現在雖為中高齡或高齡者,但實際仍有體力、技術、經驗及意願重返職場。
中高齡就業的代價,就是延長「第二人生」、縮短「第三人生」。
政府要活化這方面的人力資源,促使他們繼續投入國家發展所需;而這項草案的目的,就是以制定專法的方式,促進並提升中高齡及高齡者的勞動參與。
台灣政府推出這個專法立意良善,除了可以保障中高齡及高齡者的就業權,還可以解決台灣勞動人口不足的問題;而代價就是延長每個人的「第二人生」,縮短「第三人生」。
只是,難得取得進入遊樂園的門票,短短的入園時間就是不斷的工作,而不去使用各種遊樂設施、分享歡樂氣氛嗎?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尤其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現況下,佔大多數的貧困人口,等同淪為富者的奴隸,工作至死。難道這就是台灣大多數人的宿命嗎?
答案只有經濟嗎?
台灣不乏聰明人,尤其是政治人物,不論是在朝在野,許多人都說過這句話:
「笨蛋,台灣的問題就在經濟!」
一般通常認為,現代的經濟學誕生於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的 《
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其後幾百年,雖然有更多的經濟學理論被研究和發表,但經濟問題和考題也大致相同,然而隨著時間、空間、環境和科技的不同,答案也不一樣。
我不是經濟學專家,對於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困境,我沒有答案。台灣不乏經濟專家,我相信他們會找到解決辦法;但是經濟發展曠日費時,即使中國大陸在集權專制體制下,全力發展經濟,也需要二三十年時間,才能有一些成就,更何況已經全面民主化的台灣?
那麼台灣會不會有一兩代的年輕人,浪費了他們的遊樂園門票?
三段人生的時間分配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如同遊樂園,我們大部分人可能都希望第三人生最長;可以沒有負擔、儘情享受這個難得的機會;而且要趁著身體還健康、親友都健在的時候逛逛這個遊樂園,才能不辜負父母給我們的這張門票。
可是我們卻將過半時間花在第二人生的工作上,第一人生也佔了近30%的時間;隨著高齡化、少子化、經濟發展緩慢,我們的第三人生越來越短,有可能就只剩下卧病的時間了。
難道我們對這三個人生的分配時間,就沒有辦法改變嗎?政府這個立意良善的政策,恐怕只會使得人生時間的分配更加惡化。
人生也可以創新
第一人生開始於出生接受家庭教育,接著托兒所、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即使不讀碩博士,也已經23年過去了。既然第一人生是以接受教育為主,那我們就談談教育的創新吧。
我們先回顧一下台灣教育制度的沿革:1968年,台灣義務教育由6年延長為9年。全國初中、初職及五年制職業學校,均停止招生。此舉提高了台灣人民教育水準,也在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時,提供了技術人才的人力資源。
台灣在進入工業發展國家之林以後,家長對於子女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雖然台灣人口逐漸少子化,國中升學壓力依舊不減,紛紛實施能力分班、課後輔導、重視升學科目等的現象產生。因此在家長的呼籲之下,2014年起正式實施了
12年國教。
至於台灣的大學教育問題,主要在於實用的技職教育已經都被大學所取代,導致大學錄取率高過100%;其他問題的媒體報導已經夠多了,這裡就不再贅述。
第一人生的變革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
1. 教育人民人生意義和正確價值觀;
2. 作為底層階級向上流動的管道;
3. 培養商業市場需要的人才。
所以我們應該要採取下列措施:
1. 廢除義務教育;
2. 廢除公立學校;
3. 廢除政府規定教材;
4. 廢除政府主導的聯考;
5. 廢除政府分配教育研究預算。
我們應該要把政府權威從教育中剝離出來,把政府權力關進牢籠裡,把教育還給自由市場。人們願意為了什麼教育付錢,市場就會提供什麼教育。
到時候,可能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這樣的形式都不復存在;而是由許多販售知識和價值觀的教育機構組成。
學生不需要到升大學選科系時才第一次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而是從小到大認為自己要學什麼東西,依自己的需求向市場尋找適合自己的教育。
以上這些主張或許太驚世駭俗,又沒有提到具體的做法,所以被家長們和政府接受的可能性非常低。但劉庭安在這篇文章結語中說的這段話,我倒是十分贊同:
我們今天看中世紀的教育很荒謬,一百年後的人看我們今天的教育何嘗不荒謬呢?教育體制總是跟隨著人類文明和社會變化而改變。
而現在,又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
從一個科技產業專業經理人的角度來看,我比較傾向於以「市場需求」和「科技環境」的出發點,來分析探討創新的解決方案。
首先,在年輕世代低薪的現實情況下,夫妻都必須上班,雙薪才能勉強生養孩子;於是「托兒所」(Day Care)和「幼稚園」(kindergarten)成為主要的「市場需求」。
與其大筆投資中高等教育,不如調整資源,投入更多到義務托兒教育。
與其花大把預算投資中高等教育,不如因應少子化必須在小學減班的趨勢,調整12年義務教育的軟硬體資源、投入更多到義務托兒所和幼稚園,才能解決年輕父母必須上班、無法照顧學齡前孩子的問題。
其次,今天的「科技環境」使得上網學習與玩樂的年齡降低至三歲;許多托兒所及幼稚園已經提早實施雙語教學,內容也豐富多元,甚至與小學教育有所重疊。
政府教育部門是否可以重新審視現況,調整義務教育的結構和時間?例如,提供一年公托、兩年幼稚園、四年小學(整天)、五年中學的義務教育。那麼在年滿15歲那年就可以高中畢業、年滿20歲前就可以大學畢業,結束第一人生。
如果設身處地為年輕夫妻著想,全天班的公托、幼稚園、小學,是真正的「剛性需求」;今天的小學教育仍有許多時候是上半天課,父母排班接回來之後,通常還是要送到更昂貴的私立安親班,於工作時間和經濟負擔都沒有幫助。
小學從6年縮短到4年,主要是要調整課程內容,部分提早到幼稚園,部分由整天取代半天課程。中學教育五年在歐美國家已經有實施的先例,稍微調整課程內容是完全可行的;未來甚至可以由專家研究,縮短為4年。
第二人生的變革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工作,爭取在進入第三人生之前,能夠達到財務自由、精神自主、健康自足的境界;其中面臨最大的外在問題,仍然是「低薪」。
處於社會中低層、佔人口大多數的上班族,除了靠台灣經濟發展和政府公平分配手段之外,個人實在無能為力;這也是造成台灣南部人「北漂」,或是西進中國大陸成為「台流」的主要原因。
與其配合政府提出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延長退休年齡至65歲甚至超過,造成白來這個世界遊樂園一趟的遺憾,不如希望政府教育部門大膽嘗試創新變革,將大學畢業年齡提早到20歲之前。
也就是說,讓大部分人在年滿20歲之前,就可以開始第二人生,希望在工作35年之後就可以進入第三人生。
我的四個兒子都接受了美國教育,只有老大Jerry讀到博士學位。Jerry認為,如果是選擇走學術研究路線,博士學位是需要的;如果是選擇就業,那麼及早進入企業工作比較有利。
真正好的人才,公司甚至於在實習結束時就給正式的聘書,沒有畢業都無所謂;因為學歷只是進入大企業的敲門磚,能力與經驗都比學歷更加重要。
我的另外三個兒子也都認同Jerry的說法,在碩士或大學畢業後就投入企業工作,開始他們的第二人生。
從身體狀況和精神面貌來看,20歲的年輕人確實也比60歲的「耳順」之年的人來得強。
提早工作、提早退休,使三個人生的時間分配成為「20:35:25」,是否要比「23:42:15」來得好呢?
結語
這個世界是否像個「遊樂園」,或許見仁見智;但是對於「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修」這一點,大家的共識應該比較高。相信「輪迴轉世」的人也會同意,即使有來世為人,也不會是同一個身分了,所以怎能不珍惜今生?
進了這個「遊樂園」之後,究竟要做什麼?學習、工作賺錢、享受美食、玩遍設施、欣賞美景、廣交朋友⋯⋯?就如同尋找人生的意義,探索人生的目的一樣,隨著年齡和經歷而會有所改變。
不論要在「遊樂園」裡面做什麼,不管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第三人生」階段都是每個人最自由、最成熟,去完成自己人生使命的時候。如果錯過這個階段,人生就真的只能徒留遺憾了。
希望有一個比較長的、美好的「第三人生」,應該是大部分「庶民」的共同願望吧?然而,庶民之所以為庶民,就是因為大環境不能操之在我。
台灣之所以可貴,在於我們擁有民主制度,政府重視民意。如果我們能夠提出創新的想法,政府會傾聽主流民意,進而付諸實現,那麼我們就幸甚了。
破壞式創新想法的特點,就在於最早被提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會哈哈大笑,認為是無法實現的天方夜譚;但當大多數人都支持這個想法的時候,「共振」的神奇力量就會出現,政府就會努力去實現它。
讓我們期待下一次的變革,能將我們的遊樂園人生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