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定要寫鬼故事二的,但生命就是這麼地突然。
起初我在巴哈姆特新聞上看到Alec Holowka的死訊,以及他的姐妹貼了兩張都是字的圖片,大略地說就是提到他過去做過的事有對有錯、因為他被虐待所以一直需要看心理醫生、最近這幾年他變的很開朗但他還是離開了人世。
呃,好吧,至少……啥?在Alec Holowka死前,《林中之夜》官方推特說要跟他脫離關係、新計劃取消?[1]
然後我很快地就找到我之前避而不見的人名,Zoë Quinn,像是飛了好幾年的迴力鏢,終於飛回我的視野之內。我從來都不覺得他人的問題會是我的問題,直到我認知到只要我還是人類,這問題就會像丟出去的迴力鏢。
但那不代表說這是件好事或壞事,即便Alec的死訊還是讓我難過,但這次事件還有其他讓我難過的地方。
Zoë Quinn的控訴……怪怪的
這整件事的起頭是Nathalie Lawhead在網路上貼了一篇部落格文章,是向強暴她的人喊話[2]。這件事或許和Zoë Quinn只有些微的間接關係,所以這部份我就不多講。
或許是受到了什麼精神上的刺激或鼓勵,Zoë Quinn也在推特上貼了一連串的圖片,圖片其實是容不下字數限制的文章,指責「他」性侵害她,還限制她的行動[3]。幾天後這樣的控訴也導致了《林中之夜》的其他開發者們決定跟Alec Holowka切斷關係,相關的遊戲計劃也取消不做了。
幾天之後,Alec Holowka死亡的新聞終於映入了我的眼簾[4],難過之際,我還花了很多時間在找相關新聞和資料。
這裡有幾點讓我想不透:
一,是正義的發聲還是妨害名譽? 在Alec Holowka死掉的那天,我不覺得我能得到什麼資訊,事實上,我看不到他妹妹的帳號發了什麼(因為是不公開的推特帳號),我也看不到Zoë Quinn的。
但我在《林中之夜》的推特發文上看見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種在8月27日,謝謝你們這麼做(指《林中之夜》的團隊和Alec Holowka斷捨離);另一種在9月1日,說你們的決定讓一個人死掉了。
只是,還有一種聲音是8月29日留言回覆說「這看起來不對勁」。很悲哀的是,這樣的想法似乎才是正確答案,但卻沒有被企業文化所採用。
我在9月2日問了自己「如果我從現在開始討厭或攻擊Zoë Quinn的話,我會多像是被她煽動的人?」但,我不是要把自己或其他人歸類在「錯誤」的那一方,所以我進一步地問更精確的問題:
我對這整件事情的理解程度有多少?(這包括了Alec Holowka他一側的故事) 我能驗證Zoë Quinn講的話是真的嗎?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少到讓我無法忍受」,第二個問題答案又是否定的,那麼我去找資料看#MeToo的行動思想是什麼……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取消掉我原本在寫的鬼故事的原因:你真的能信任網路上面的指控或發言嗎?
二,Zoë Quinn把勇氣用在錯誤的地方 一般來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交給警察,以及進入司法程序,即便那很有可能是漫長的掙扎,但你至少不是在獵巫,或讓網路公審一件不應該經由他們來判斷的事情。
但Zoë Quinn卻從來都不是那樣。GamerGate、Drepression Quest和相關事件,Zoë Quinn的說詞都相對地禁不起檢驗……那這次呢?我晚點再提到這件事。
三,為了避嫌而衍生出來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你在國小或國中的時候,會不會因為別人跟你講說某某某做過什麼什麼事,然後你當下就決定不要跟他好……或換個說法,跟他絕交?
取消文化是「不跟他好」的企業版。
很多企業會主觀地認定自己沒有辦法去驗證真偽,會很容易會認為「很多聲音都這樣講,那麼我的合作夥伴一定有做過那件事」。
但這樣做很糟糕,其後果遠比小學生版還要來的強烈,因為它意味著相關聯的生意會一筆勾消,取而代之的是該企業承認自己「跟著造謠者一起,對原本的夥伴丟石頭」。
小學生沒辦法確認這些謠言或資訊的真假,所以他們會用這件事「看起來」或「感覺起來」如何作為判斷的基準,但那未必是真的或對的判斷,又尤其它不是基於「事實」和「科學根據」作為考量。
企業在公關方面因為不想要沾上負面形象,與其被動地不發表任何聲明(因為會被視為「用沉默來包庇不對的人或事」),主動地提出拒絕往來或終止合作關係、取消掉未來所有計劃,以達到「形象不沾鍋」為主要目的。闢謠總是讓人會覺得很辛苦。
企業誤以為自己「未必能有人力、金錢或時間去驗證一件事情的真偽」,導致取消的決定發表之後,幾乎是覆水難收,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地是,被切割的合作夥伴通常會在那一瞬間得到「社會性的死刑」,直到有相關證據能證明他們的清白為止。
不覺得「你有罪,除非你能證明你是清白的」這件事很可怕嗎?我只覺得人只停留在小學生的程度才可怕,取消文化的環境能被保持下去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