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they see u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期經律師朋友推薦Netflix上這部影集,內容是以紐約中央公園於1989年4月19日發生的一起對於女性慢跑者強暴與重傷的事件,而傷勢中的頭部遭到重擊導致失憶無法記得當日所發生的襲擊事件,並且造成不良於行,而在當日的中央公園他處有一群非洲裔與拉丁裔的青少年騷擾單車騎士,惟因發生了前述事件,警方逮補了其中四人,這就是整起惡夢的開始。

五個少年Raymond Santana、Kevin Richardson、Antron McCray、Yusef Salaam以及Korey Wise,除了Korey外都是被逮補到場,而Korey只是陪同Yusef到警局,而這些孩子在訊問時不僅沒有律師陪同,也不完全有家長陪同,並且長時間沒有食物、水,並且也不得休息,而他們被恐嚇、被威脅,如果不說出警方所要的就不能回家,被分別的以其他人已經指認他犯罪了來誘導他們自白,有的家長不願意孩子簽,但是孩子哭喊著想要回家也只好在筆錄上簽名,例如Kevin,而有的家長則是與警方一同逼迫孩子簽署,例如Antron的父親。而Korey,唯一一個滿16歲的人,但仍然是個孩子,則有完全不同於其他四人的歷程,他不過是陪同朋友到警局,就被抓來充當嫌犯,被刑求,使得他也不得不自白,成為串起所有人都有罪的一份口供,因為其他四人在強迫下的自白都是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在場的自白,而這還不足夠,Korey是那最關鍵的樞紐。

從案件的起初警方先射箭再畫靶的方偵查式,加上媒體輿論的壓力,最後則是種族主義的偏見,讓這五名少年成為了祭品,獻祭給嗜血的大眾,而他們的人生就這麼被割斷,流下諸多的鮮血滿足這場祭典。然而,往後的十數年間,大眾日子繼續得過,但他們卻被遺忘在監獄的角落,但是,他們還在。若持平地從證據的角度來看,從沒有任何物理證據,包括毛髮、血液以及DNA,沒有一樣與被害人相符,純憑口供交串就定罪了這個案件所有的孩子,但是從檢察官Linda Fairstein以及警局的警探們的觀點則不是如此,他們始終認定這五個人就是犯人,縱使沒有任何證據,他們始終是這麼認為,而所有證據只不過是為了論證上的空缺而盡量執拗地潤飾。

而Korey也是從一開始就與其他四位不同,因為他滿16歲,所以這個故事從來都不是「中央公園五人幫」,始終是four plus one的,他必須從一開始就去成人監獄,承受性犯罪者的標籤所帶來的暴力與虐待,而這所來自的不僅是受刑人,也來自獄卒的冷漠與幫兇,這也顯示了另一個荒謬以及法律上永遠無法彌補的瑕疵,15歲11個月與16歲到底差在哪裡?沒有差,這個標準是恣意的,完全的恣意的,不會因為過了生日就會有突然的成長,成長永遠都是「在進行中」的過程,然而法律上卻是將此二分為「未成年」與「成年」,而這之間的權利則是天壤之別。
這也讓我想到了我國的徐自強案,也是在口供的交織下就判決死刑,一點都不荒謬,因為這是一個發生在台灣這個海島的事實。對於所有受到冤枉的受刑人而言,縱使有冤獄補償,也從來都無法彌補這些永遠癒合不了的傷痕,記得其中一位(應該是Kevin)在歐普拉的脫口秀上也提到,這些錢買不回他們的青春與時間,而這傷痕會永存下去。這個案件能翻案不是因為檢警的再調查導致真相浮出水面,而是另一位受刑人在服刑中自白他才是慢跑案的真正兇手,影集也如實呈現了這往後的發展,亦即,警方並不更改其等觀點,他們認為這不過是第六個兇手而已,雖然現場從沒有超過一個人的痕跡,儘管物證只跟這唯一兇手的自白相符。

冤獄從來不是只有死刑會發生,任何一個錯判都是冤獄,甚至犯下的罪行有不相稱的罪刑也是冤獄。這個故事被拍攝成影集,這個故事被說了出來,告訴我們偏見會殺人,也殺了那個人的社會關係,也殺了與那個人有關聯的人,固然,司法不是個完善的系統,因為這是人設的,而人也從不是完人,不過去看見這個故事,去理解到自己的不足與無知,至少是修補與走向更好的體制的第一步。

avatar-img
83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這部電影的風格十分強烈,而我只能詞窮的說這讓我想用藝術性來形容,而且在對話與畫面中又帶有哲學思想,只是我也無法歸類是屬於哪一個系統(雖然說對於任何一種哲學思想的歸類都是過度簡化的)。 故事的敘述是很瑣碎的以五個事件(incident)以及最後地獄之旅作為整個電影的架構,沒有所謂的主軸
Chernobyl 本來不太看影集因為一集太久,不過這部IMDB 9.7/10,而且才五集,就破例了。 影集是以車諾比核災為主軸,描寫的是事件的發生前後,核災本來就不是自然災害,這是人禍,而這凸顯的是整個蘇聯(事發於1986年)共產極權體制的弊病。 故事虛實交錯,不過有些
這部電影的風格十分強烈,而我只能詞窮的說這讓我想用藝術性來形容,而且在對話與畫面中又帶有哲學思想,只是我也無法歸類是屬於哪一個系統(雖然說對於任何一種哲學思想的歸類都是過度簡化的)。 故事的敘述是很瑣碎的以五個事件(incident)以及最後地獄之旅作為整個電影的架構,沒有所謂的主軸
Chernobyl 本來不太看影集因為一集太久,不過這部IMDB 9.7/10,而且才五集,就破例了。 影集是以車諾比核災為主軸,描寫的是事件的發生前後,核災本來就不是自然災害,這是人禍,而這凸顯的是整個蘇聯(事發於1986年)共產極權體制的弊病。 故事虛實交錯,不過有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部片的評價很兩極,我前段很喜歡,但是一個收尾往往可以倒扣前面的積分。 電影從連續殺人案講起,受害者家中都有一位14號生日的女孩,現場鑑識都沒有發現外力入侵痕跡,像主動開門讓殺身之禍進門。在懸疑前半段的詭異感營造得有聲有色,靜默又濕冷的調性,類似《私法爭鋒》、《破案神探》之類的展開...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1996年,4歲的橫山由香里和父母到柏青哥店玩,幾個小時後,父母發現由香里不見了,遍尋不著。店內的監視器拍攝到由香里和一名男子步行而出,直至今日由香里卻仍下落不名。橫跨17年的時間,發生了五起女童誘拐案件,看似發生在不同的地區,彼此毫無關聯,然而實際上均發生於縣境,會不會其實是同一人所為?
Thumbnail
今天這個故事堪比《漢娜的遺言》,唯一不同的是,它是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白人女孩被黑人男孩強暴,最後有個不相關的人被關了11年的故事,我發誓這不是《野東西》那部電影。
Thumbnail
"返校",在現今耳熟能詳的恐怖遊戲背後,那隱藏的歷史是不可忽視的,那些年的白色恐怖,那些年的人權問題。在白色恐怖時期,基隆中學裡的校長鍾浩東因加入共產黨,偷偷舉辦讀書會,發行光明報,一行人被捕並被當作政治犯槍決,那群熱血青年雖然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悔,但心中最放不下的妻兒卻只能有著喪失親人的悲痛。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記錄於2023/12/28 早晨用餐時 新聞播報著,這幾天那個讓人難過的消息-《國中生被同齡人砍殺而亡》,最新資訊是該加害者是吸毒者,他的社交平台上,有他磨K粉的影片。 一個跟囡同年紀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令人難過;而另一個同齡吸毒、兇殘殺人的少年,則是讓人扼腕嘆息:這世道到底怎麼了?
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後,讓我更加體會到了白色恐怖那時期的痛苦。 主角小四在小學的成績向來很好,但卻只考上了建中的夜間部,小四也從此跟著夜間部的混混過日子,直到他遇到了一個女孩小明,他們一起翹課,一起玩耍,締下了美好的友誼,但後來因小四的兄弟和小明偷偷交往被小四發現,於是小四就決定把自己的
Thumbnail
一個秋天、四座城市、四起槍殺…尋常少年19歲,五字「連續射殺魔」,不及書序萬中一,六千餘日作虛無;反諸於己,年歲不過稍長爾爾,作簡不足五字,因而捫心自問: 「人的一生可以被『簡稱』嗎?」
Thumbnail
這樣的悲痛事件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新北國三少年枉死案中,沒有人是贏家。不論是受害人、加害人、唆使人、他們的家人、同學、班導師,以及網路上肉搜撻伐他們的人,看這則新聞感到難受的國人,沒有人從這起事件當中是贏家。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父母,也幫助孩子呢?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部片的評價很兩極,我前段很喜歡,但是一個收尾往往可以倒扣前面的積分。 電影從連續殺人案講起,受害者家中都有一位14號生日的女孩,現場鑑識都沒有發現外力入侵痕跡,像主動開門讓殺身之禍進門。在懸疑前半段的詭異感營造得有聲有色,靜默又濕冷的調性,類似《私法爭鋒》、《破案神探》之類的展開...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1996年,4歲的橫山由香里和父母到柏青哥店玩,幾個小時後,父母發現由香里不見了,遍尋不著。店內的監視器拍攝到由香里和一名男子步行而出,直至今日由香里卻仍下落不名。橫跨17年的時間,發生了五起女童誘拐案件,看似發生在不同的地區,彼此毫無關聯,然而實際上均發生於縣境,會不會其實是同一人所為?
Thumbnail
今天這個故事堪比《漢娜的遺言》,唯一不同的是,它是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白人女孩被黑人男孩強暴,最後有個不相關的人被關了11年的故事,我發誓這不是《野東西》那部電影。
Thumbnail
"返校",在現今耳熟能詳的恐怖遊戲背後,那隱藏的歷史是不可忽視的,那些年的白色恐怖,那些年的人權問題。在白色恐怖時期,基隆中學裡的校長鍾浩東因加入共產黨,偷偷舉辦讀書會,發行光明報,一行人被捕並被當作政治犯槍決,那群熱血青年雖然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悔,但心中最放不下的妻兒卻只能有著喪失親人的悲痛。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記錄於2023/12/28 早晨用餐時 新聞播報著,這幾天那個讓人難過的消息-《國中生被同齡人砍殺而亡》,最新資訊是該加害者是吸毒者,他的社交平台上,有他磨K粉的影片。 一個跟囡同年紀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令人難過;而另一個同齡吸毒、兇殘殺人的少年,則是讓人扼腕嘆息:這世道到底怎麼了?
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後,讓我更加體會到了白色恐怖那時期的痛苦。 主角小四在小學的成績向來很好,但卻只考上了建中的夜間部,小四也從此跟著夜間部的混混過日子,直到他遇到了一個女孩小明,他們一起翹課,一起玩耍,締下了美好的友誼,但後來因小四的兄弟和小明偷偷交往被小四發現,於是小四就決定把自己的
Thumbnail
一個秋天、四座城市、四起槍殺…尋常少年19歲,五字「連續射殺魔」,不及書序萬中一,六千餘日作虛無;反諸於己,年歲不過稍長爾爾,作簡不足五字,因而捫心自問: 「人的一生可以被『簡稱』嗎?」
Thumbnail
這樣的悲痛事件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新北國三少年枉死案中,沒有人是贏家。不論是受害人、加害人、唆使人、他們的家人、同學、班導師,以及網路上肉搜撻伐他們的人,看這則新聞感到難受的國人,沒有人從這起事件當中是贏家。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父母,也幫助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