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花東地方經濟看影響力:賺錢以外的社會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19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政府期待地方的復興能夠為國家帶來新的動能。從花東地方經濟的案例,我們發現透過產業六級化,妥善運用各地的資源優勢,小地方也有機會發展更多產業的可能,又或者透過合作社或其他社區經濟組織,集結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分進合擊達到社區的共榮共好。
然而,在產業發展初期,這群地方的夥伴們需要社會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對外溝通「我在做什麼」、「我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有什麼價值」?吸引更多資源、人力投入,為地方的下一個十年打下基礎。

影響力評估,拓展寬廣的決策眼界

要評估一件事情值不值得投入,光看財務報酬是不夠的,很多社會價值或風險都發生於無形,若忽視它們,很有可能就做出偏誤的決定。影響力評估是近年來國際上新興的溝通工具,台灣企業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報告書常見的SROI(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就是其中一種,多了”Social“就是希望能將無形的社會價值也一起考量進來。參考SROI的執行步驟,影響力評估首先會確認「影響力發生的範疇」,利害關係人是誰,有多少人; 接著才問「影響了什麼」,究竟是影響了生理、心理、認知技能還是人際關係; 最後才再將這些成果化為「指標」,或者進一步轉化成「貨幣價值」。
開始接觸影響力評估的這幾年,時不時想起「資源有限,慾望無窮」這句經濟學的經典名言,如何在一定的限制下做出最好的資源分配呢?看著許多才華洋溢的前輩奉獻自己所長解決問題、改變社會,卻因為創造的無形社會價值高於實質的財務表現,以至於他們總是難以獲得相對應的關注與支持。影響力評估能幫助他們展現價值,把資源競逐的舞台拓的更寬一些,讓這些社會改變者(Change maker)也站上去,在公平的高度上被看見。2013年通過的英國的「公共服務(社會價值)法」是將影響力納入資源決策的里程碑,它提出公部門在採購服務的合約中應當考慮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價值,民間組織在競爭政府標案時,不再只主打「便宜又大碗」,必須進一步說明這些服務為社會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公共服務(社會價值)法」拓展了政府決策的眼界,期盼藉由政府的資源創造更多社會價值。

以人為本,「人」是創造影響力的起點

在台東長濱,一群重視環境、自然農法的小農組成「野市集社區合作社」,根據他們的組織宗旨,野市集希望透過合作社的力量共同⾏銷、推動⾷農教育,促使地⽅的產業轉型,吸引更多青年返鄉投入,讓當地的傳統⽂化與環境得以保存。野市集影響的人很多,其中最主要也最直接的利害關係人正是「合作社社員」,他們接受組織的產銷服務,並透過對內、對外交流學習進而提升個人的認知技能及經濟收入,感性上也能實踐心中對於土地的理想,同時也因為合作社找到認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社先是對他們產生了正面的影響,才間接透過好的農產品、文化體驗遊程影響社會大眾,或者透過生態環境的課程影響了下一代,「人」是社會改變最關鍵的資產。

環境生物多樣性,讓我們彼此相依相生

在野市集成員李登庸大哥的香草田裡,雜草和香草並肩而生,登庸大哥隨手摘了一葉左手香放進嘴裡說:「要知道土地的狀況好不好,植物的滋味會告訴你答案。」然而這樣的好滋味可不是憑空而來的,十年前登庸大哥剛接手時,這塊土地已實行慣行農法多年,一旦停止噴灑化學藥劑,農作物面臨的是毀滅性的蟲害,剛種下的菜苗一夕之間被小蟲啃個精光,自然農法的轉型陣痛期可不是每個人都承受得住的。多年來在登庸大哥耐心的陪伴土地復原,雜草長回來了,害蟲的天敵也來到這塊土地,「生物多樣性」的力量讓萬物自然而然達到了完美的平衡。
登庸大哥的迷迭香草田
登庸大哥長年的堅持,絕非僅止於產出有滋味的香草,生物多樣性光是直接使用價值就有醫藥、食品、建材等應用,非使用價值則有美學、文化上的意涵,生物多樣性越高,對人類生存的風險就越有利。或許哪天人們會發現田埂間的無名雜草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也許豐富的山林風景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帶領我們進入下一個美學的里程碑。雖然要想像未知的未來並不容易,但它拓展了人們對友善農耕的想像,我們除了得到安全健康的食材之外,其實多樣的生物可以為人類的將來、我們的後代留下更多可能。
跟著登庸大哥走進綠意盎然、雜草叢生的田地,泥土與香草的氣味撲鼻而來,閉上眼睛,想像田地間生物的生命相依相生,不禁讓人感受到一種充滿希望的生命力量。

看不見的文化價值,原來祖先的智慧藏在海鹽裡啊!

另一位野市集的成員蔡利木班長在長濱推廣阿美族海水煮鹽的文化體驗,他們會到特定的海域取海水,透過砂石過濾雜質,最後用柴火煮至結晶。「是不是覺得這樣煮鹽效率很低啊?不過仔細看,煮鹽的每個步驟都暗藏了我們祖先的珍貴智慧喔!」原來在食用之外,這項工法的價值主要在保存阿美族傳統的生活文化。
文化是人類發展的軌跡,它可能展現在日常生活的智慧或者傳統慶典的氛圍與感動,我們看不見也抓不到它,不論是情感的認同或生活的習慣,在影響力評估裡都非常不容易捕捉。保存文化的價值可以展現在兩個層次,首先,文化部108年度的公務預算達202.83億元,儘管文化預算通常僅佔總預算的少部分,但政府及其背後的人民願意投入資源延續傳統文化,實實在在說明了文化對於群體生活的重要性。如果將文化連結到個體的經濟活動,譬如:觀光、導覽、文化體驗、特色餐點等等,人們願意花時間、金錢參與文化活動,也間接證明了文化在人們心中的份量。「阿美族對於洋流與海岸地形很了解,我們生活在這裡,當然知道哪裡可以取乾淨的海水來煮鹽哪!」蔡班長驕傲的說,那嚐起來鹹鹹的阿美族生活,體現於五感之間的文化不言而喻。
圖片來源:王翠菱
從花東地方經濟看影響力,你是否開始意識到「原來沒有人是局外人!」不論居住在哪裡,透過食物、環境、文化的影響力,所有人正緊密的連結在一起。此外,影響力亦建立了社會改變者共通的語言,當彼此心中的美好理想更加具體,也許就能夠觸發彼此更深入的合作,或者將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捲入善的循環。
一個人雖然走很快卻也孤單,社會改變者需要社會的理解,亦需要彼此合作面對未來接踵而來的困難,為了心中共同的理想價值,一起堅定的走下去吧!
共生共好的花東山村合作經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行經蜿蜒的小路,鸞山距離台東市開車不過三十分鐘,地景、聲景甚至是空氣中的氣味都明顯與城市不同,樹木盤根錯節的交纏,蕨類、苔蘚點綴其中,一位友善農業專家,人稱「何班長」的何介臣就居住在此。 何班長來自高雄岡山的養蜂人家,30多年前因為崇尚自然農法而來到台東生活,在當時基礎建設還很匱乏的鸞山買下一塊地,
近年,青年返鄉和地方創生形成一波熱潮,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打拼,原因不盡相同,然而,懷抱熱血踏上回家之路不足以成事,真正能留下來的人才是關鍵。回家面對的是一場扎扎實實的生存戰,畢竟,剝去理想的外衣,滿腔的熱血很難填飽肚子。
「畢業後你會回家嗎?」 「不會,我要留在臺北工作。」 每年面臨畢業季,從人們的對話裡彷彿能夠具像化地看見,來自都市強大的拉力是如何將來自「相對郊區」的年輕人拔地而起,在空中拉出一道道看不見的拋物線,最後再牢牢地嵌入甚至和自己一點關係也談不上的土地。
親愛的,你喜歡體驗不同的文化嗎? 自2000年以來,「生態導覽」和「文化體驗」的概念逐漸映入臺灣大眾的眼簾,歷經近20年的成長與蛻變,與文化創意產業巧妙地融合了在一起,甚至誕生了非常可愛的代名詞──「文化之旅」。 這種帶有韻味卻不油膩、輕鬆卻不膚淺的描述,大大擴張了人們對短暫外出遊玩的憧憬與想像‧‧‧‧‧‧
「世界一開始就被創造成不需要人為了找食物,或是什麼樣的食物而浪費精神能量的地方。一切都按照人的需要依序生長、成熟。進食就該像呼吸一樣,不需要將注意力分散在食物上面、讓思想偏離重點。造物者把這交給別的去處理了,使人可以盡情活出自己的天賦。」這是風行全球的俄國著作《鳴響雪松》中,震撼人心的一段話。
你到訪過台東縣長濱鄉嗎?在我記憶中,只記得歷史課本上的長濱史前遺址,還有八仙過海傳說的八仙洞,台北俗如我,對這裡的認識淡薄;但事實上,在這片靠山面海,得天獨厚的土地上,正有一群人群聚一起,重返鄉野,要打造台東縣第一個農事與創作結合的生活聚落——長濱野市集。
行經蜿蜒的小路,鸞山距離台東市開車不過三十分鐘,地景、聲景甚至是空氣中的氣味都明顯與城市不同,樹木盤根錯節的交纏,蕨類、苔蘚點綴其中,一位友善農業專家,人稱「何班長」的何介臣就居住在此。 何班長來自高雄岡山的養蜂人家,30多年前因為崇尚自然農法而來到台東生活,在當時基礎建設還很匱乏的鸞山買下一塊地,
近年,青年返鄉和地方創生形成一波熱潮,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打拼,原因不盡相同,然而,懷抱熱血踏上回家之路不足以成事,真正能留下來的人才是關鍵。回家面對的是一場扎扎實實的生存戰,畢竟,剝去理想的外衣,滿腔的熱血很難填飽肚子。
「畢業後你會回家嗎?」 「不會,我要留在臺北工作。」 每年面臨畢業季,從人們的對話裡彷彿能夠具像化地看見,來自都市強大的拉力是如何將來自「相對郊區」的年輕人拔地而起,在空中拉出一道道看不見的拋物線,最後再牢牢地嵌入甚至和自己一點關係也談不上的土地。
親愛的,你喜歡體驗不同的文化嗎? 自2000年以來,「生態導覽」和「文化體驗」的概念逐漸映入臺灣大眾的眼簾,歷經近20年的成長與蛻變,與文化創意產業巧妙地融合了在一起,甚至誕生了非常可愛的代名詞──「文化之旅」。 這種帶有韻味卻不油膩、輕鬆卻不膚淺的描述,大大擴張了人們對短暫外出遊玩的憧憬與想像‧‧‧‧‧‧
「世界一開始就被創造成不需要人為了找食物,或是什麼樣的食物而浪費精神能量的地方。一切都按照人的需要依序生長、成熟。進食就該像呼吸一樣,不需要將注意力分散在食物上面、讓思想偏離重點。造物者把這交給別的去處理了,使人可以盡情活出自己的天賦。」這是風行全球的俄國著作《鳴響雪松》中,震撼人心的一段話。
你到訪過台東縣長濱鄉嗎?在我記憶中,只記得歷史課本上的長濱史前遺址,還有八仙過海傳說的八仙洞,台北俗如我,對這裡的認識淡薄;但事實上,在這片靠山面海,得天獨厚的土地上,正有一群人群聚一起,重返鄉野,要打造台東縣第一個農事與創作結合的生活聚落——長濱野市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純樸的集集小鎮,曾被票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的集集小鎮,不但擁有歷史悠久的鐵道支線特色,更結合迷人自然生態、懷舊人文風光,還有各式在地小吃和創意美食,感受樸實恬淡的小鎮氛圍。 返鄉青年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家鄉更美好,形成永續生態支持系統,這才是永續城鄉真正的實踐。透過「人、地、產」的盤點,挖掘
Thumbnail
「從原先熟悉的領域轉換跑道,是什麼理由促使你做出改變?」 苗栗長大的宜錦,在台北的景觀設計公司待了七年後,發現相比為「不確定的對象」設計,他更享受深入社區、實際接觸在地居民的過程。雖然不是社會工作背景出身,反而是這樣的「特殊性」讓他思考自己能為社區,甚至是居民帶來什麼價值?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環境的改變,會帶動人心的轉變,當越來越多都會共耕綠點及生活支持社群出現,我們也締造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網,可以接住因經濟、社會及環境衝擊而落入社會底層的人,所以第三階段我們會連結更多組織一起共創 #環境共好/#社會共生/#經濟共榮 的 #都會共生模式!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近期與身邊的伙伴們談起什麼是地方創生,總覺得需要留下一些簡單的紀錄做為未來的參考使用。 首先是「定義」為何;另外就是近年興起的地方創生品牌顧問的「品質保證」甚至獲得各大企業基金會的聘僱肯認與提供不少資源。除了社區總體營造資源左手換右手的問題之外,後者的狀況也顯示各方基金會高度需要地方創生相關績效。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
Thumbnail
純樸的集集小鎮,曾被票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的集集小鎮,不但擁有歷史悠久的鐵道支線特色,更結合迷人自然生態、懷舊人文風光,還有各式在地小吃和創意美食,感受樸實恬淡的小鎮氛圍。 返鄉青年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家鄉更美好,形成永續生態支持系統,這才是永續城鄉真正的實踐。透過「人、地、產」的盤點,挖掘
Thumbnail
「從原先熟悉的領域轉換跑道,是什麼理由促使你做出改變?」 苗栗長大的宜錦,在台北的景觀設計公司待了七年後,發現相比為「不確定的對象」設計,他更享受深入社區、實際接觸在地居民的過程。雖然不是社會工作背景出身,反而是這樣的「特殊性」讓他思考自己能為社區,甚至是居民帶來什麼價值?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環境的改變,會帶動人心的轉變,當越來越多都會共耕綠點及生活支持社群出現,我們也締造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網,可以接住因經濟、社會及環境衝擊而落入社會底層的人,所以第三階段我們會連結更多組織一起共創 #環境共好/#社會共生/#經濟共榮 的 #都會共生模式!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近期與身邊的伙伴們談起什麼是地方創生,總覺得需要留下一些簡單的紀錄做為未來的參考使用。 首先是「定義」為何;另外就是近年興起的地方創生品牌顧問的「品質保證」甚至獲得各大企業基金會的聘僱肯認與提供不少資源。除了社區總體營造資源左手換右手的問題之外,後者的狀況也顯示各方基金會高度需要地方創生相關績效。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