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藝術家化身說書人 ─《小說:雙城計畫》展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的地理已經變成歷史,你的歷史已經變成小說了。-賴聲川,《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小說,在中文中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指瑣碎的言談、微小的道理。而現在我們廣泛認知的「小說」,則意指虛構的故事作品。相對於「如實描寫過去的」的「歷史」,「小說」是使用語言與文字形成的虛構世界,重新書寫過去、述說事物,以「再回憶」的方式將時間與地理再度連繫起來的文本。
《小說:雙城計畫》展在2019年11月16日至2020年3月1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二樓展出,試圖從偽歷史的角度出發,以小說作為發想,通過一系列虛幻建構、難以考據的故事、怪談、軼聞、記述,或是個人的私密回憶、來回絮叨的瑣碎小事,展開台灣與澳洲兩地的探索。此次展覽邀請6組來自台灣,7組來自西澳的藝術團隊參與,檢視台澳兩地中的原住民文化、南島語系、殖民歷史等相似的元素,在這場不以追溯為名的書寫旅程當中,藝術家們就像從遠方歸來的說書人,帶著回憶與夢境、說過或是沒說過的情節,為觀者帶來一場又一場以不同方式呈現的故事。
展覽的主視覺以黑色與白色為主,讓人直接聯想到書寫時不可或缺的紙張與墨水,同時也讓人的心情隨著這沉穩簡單的顏色沉靜下來。在看完展覽簡介之後,首先踏入的是獨立於展覽空間一隅、光線昏暗、布置簡單的空間,也是展覽中的第一件作品:王鼎曄的〈勇為〉。觀者走進房間後,正前方的隔板牆上正無限循環的播放著一名男子拿著竹掃把在夜裡清掃家邊庭院落葉場景的影片,在兩側的牆壁上,則是以暈黃的燈光打亮了用羅馬拼音拼寫而出的兩段句子。
男子灑掃的畫面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耳邊只能聽見竹枝掃過落葉的聲響,接著男子漸漸從畫面左側往右側移動,畫面下方也開始出現訴說故事的字幕,他開始向觀者訴說他的故事:那是一個以夜晚、家裡木板的吱呀聲為背景的,描述父親失蹤三個月後歸家,隔日進了醫院之後便又再度消失的故事。
以拼音寫成的「肅靜」(台語發音)。
故事很短,也沒有清楚交代前因後果,但若是熟知台灣歷史的觀者,都能在影片結束後,立刻聯想到那個不要亂說話的年代,那個被稱為白色恐怖的時代。而在兩側牆上,以羅馬拼音寫成的句子,要用台語才念得通,一句是受害者家屬說的話,另一句是受害者自己的話,而第三句,藏在播放影片的擋板後面,只有簡潔的兩個字「肅靜」,在一片昏暗、營造出些許壓抑氣氛的展示空間中,說盡了在那個禁聲才是常態的社會氛圍,被放在隔板後面的這兩個字,或許也暗示了即便當權者沒有明說,卻可以達到目的的各種檯面下見不得光的手段。
走出幽暗的展間,另外一個展間的光線十分明亮,空間也非常寬敞,向裡延伸又分出三個展示空間,容納了其餘十六個作品。在這十六個作品當中,以西澳藝術家彭谷瑞的〈清單241002-140907〉以及高俊宏、林住持和心妙法師共同創作的〈出海口-重返小說〉。
彭谷瑞〈清單241002-140907〉(全景攝影)
彭谷瑞的〈清單241002-140907〉佔據了其中一個展間的一面牆,作品以金箔、複寫紙、文字、國畫絲綢來展現。作者以一張圖、用Google翻譯而來的片段文字的搭配方式,述說他對不同地域植物的研究與記錄,以及在紀錄的過程中,所遇見的人事物,以及體驗到的生活,不只留下了植物樣貌,同時也將作者追尋台灣原生種植物-通草的過程,從金箔剪出的圖樣、有點語句不通的文字,再集合觀者的想像力變成一則探索植物蹤跡的故事。
高俊宏、林住持、心妙法師〈出海口-重返小說〉
〈出海口-重返小說〉作品,起源於《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一書作者高俊宏訪問書中的主角,居住在宜蘭海邊的前神風特攻隊一員張正光先生一生的經歷。但在訪問之後不久,張正光先生便突然過世,這樣的巧合,讓高俊宏以僅有的真實訪談及自己的幻想杜撰成小說、重構他於季新村居住場景以及創作類紀錄片的影像方式,來追溯張先生的相關事蹟。
這件作品在最裡面的展場中央搭蓋起一個方形的房間,裡面擺放了電視櫃、書桌、藤椅、時鐘,布置成一個人的生活空間,鵝黃色的牆面上,掛著老照片、舊報紙剪報,並且用棉繩懸掛了小說片段的小冊子,讓觀者在翻閱完小說的某一個章節之後,再從牆上的老照片與報紙上的新聞報導,便能在貫串小說主人公的故事之餘,了解當時代發生的、與主角相關的事件,補足了片段的小說故事未能完整呈現的故事背景,而在看完這一作品的圖文之後,房間裡的另一扇門通往一間放映室,播放著小說作者前往訪談小說主角、並寫成文章的內容。讓觀眾可以藉由這些展品拼湊出屬於張先生的人生故事。
「故事」最常見也最直接的藝術表現形式便是文字,接著才在文字的基礎上,發展成戲劇、電影等其他的呈現方式。在《小說-雙城計畫》展當中,呈現故事的方式因為每個創作者所選用的媒材不同,而有石塊、影像、照片、畫作、聲音、裝置等多元的表現形式,同時也藉由不同的展現方式,跳脫了文字的限制,把故事本身所蘊含的魅力與情感透過這些媒材與創作形式,在結合觀者的想像力之後,傳達給觀者。不論是作品本身,或是作品背後的故事,都是值得仔細觀賞、細細品味箇中滋味的。
歐加‧席若尼〈當我第一次遇見你〉
想看故事嗎?那就在明年三月以前,走一趟北美館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一場電影,一齣戲,一本書,一段旅程 在場景與景色的變換,在人物角色的情感中流連,在紙頁的字裡行間, 透過五官感受他們的故事,感情與生命脈動,最後彙整成我流感受的小小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會與「流行」、「品味」、「消費」或多或少牽扯上關係,每個人每一天的消費都代表了個人的品味喜好,而這些品味、流行所帶動的消費,則都反映了消費者的自我形象與價值觀,同時也反映出該時代的社會樣貌。
《茶遊記-茶的超時空壯遊》特展由茶業博物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攜手合作,於茶葉博物館展示館一樓展出,展期從二○一九年九月十六日到二○二○年六月十四日。本次展覽共分成「茶的誕生」、「萬里茶路」、「海上茶香」三大主題,講述茶葉從誕生地中國,經由陸路與海路向外傳播的旅途。
飲食是維持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為了儲存食物、烹煮食物、盛裝食物,人們自然就會為了這些需求而製造器具,陶器便因此誕生了。陶瓷是最早出現且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器皿,而民以食為天,「用什麼吃」便成為聯繫人與自然、陶器與飲食文化的起點。
「編輯地方」總共由展覽館、刊物以及市集三個部分組成,以地方考現學的方式探究地方本質,從地景、祭典儀式、飲食文化等多個面向切入,尋找各個地方最具在地特色的獨特性。
《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於2018年12月15日起在北師美術館展出,2019年2月24日結束。展覽內容總共分成三個部分:二樓的「大學講堂」、三樓的「京都生活」,以及地下一樓的「異地探索」。
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會與「流行」、「品味」、「消費」或多或少牽扯上關係,每個人每一天的消費都代表了個人的品味喜好,而這些品味、流行所帶動的消費,則都反映了消費者的自我形象與價值觀,同時也反映出該時代的社會樣貌。
《茶遊記-茶的超時空壯遊》特展由茶業博物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攜手合作,於茶葉博物館展示館一樓展出,展期從二○一九年九月十六日到二○二○年六月十四日。本次展覽共分成「茶的誕生」、「萬里茶路」、「海上茶香」三大主題,講述茶葉從誕生地中國,經由陸路與海路向外傳播的旅途。
飲食是維持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為了儲存食物、烹煮食物、盛裝食物,人們自然就會為了這些需求而製造器具,陶器便因此誕生了。陶瓷是最早出現且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器皿,而民以食為天,「用什麼吃」便成為聯繫人與自然、陶器與飲食文化的起點。
「編輯地方」總共由展覽館、刊物以及市集三個部分組成,以地方考現學的方式探究地方本質,從地景、祭典儀式、飲食文化等多個面向切入,尋找各個地方最具在地特色的獨特性。
《京都好博學!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於2018年12月15日起在北師美術館展出,2019年2月24日結束。展覽內容總共分成三個部分:二樓的「大學講堂」、三樓的「京都生活」,以及地下一樓的「異地探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個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是在國民政府搬遷到台灣之後的其中一位退役的軍官的故事。 故事內容 這是白先勇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歲除》也收錄於他的《臺北人》小說集裡。歲除也稱為「除夕」或「除夜」,指的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有除舊更新的意思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Thumbnail
透過閱讀優秀的地誌小說、散文、新詩,介紹了地誌文學的魅力與特色。激發學生對於家鄉的新觀感與聯想,豐富了他們對於高雄的認知,於是學生們也寫出自己的精采地方書寫。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結合華文、日文與台文的短篇小說集。小說情節涉及台灣的鄉土與人情世故,描繪小鄉的遲緩日常,與庶民的生活小景。九篇故事就像是自家與鄰居的生活縮影:村里長競選、漁民日常、返鄉回老家的那些未婚與離婚的中年人。一小片,再接著一小片,彷彿是曾經口耳相傳過的隻字片語,散落在晚飯的閒談間。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大家好,初來方格子,我是一個晨間一書蟲。 我雖然不敢自詡為一位多認真又有天份的小說創作者,劣作當前也陷入一個創作瓶頸,加上長輩的接連過世,內心時刻深陷一個悔恨之中。 最近反覆思量,莫名想起了這一路走來的小說創作之路。 猶記在2000年時,當時台灣小說出租店蓬勃而發,當時的鮮網、說頻、冒天可謂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個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是在國民政府搬遷到台灣之後的其中一位退役的軍官的故事。 故事內容 這是白先勇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歲除》也收錄於他的《臺北人》小說集裡。歲除也稱為「除夕」或「除夜」,指的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有除舊更新的意思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Thumbnail
透過閱讀優秀的地誌小說、散文、新詩,介紹了地誌文學的魅力與特色。激發學生對於家鄉的新觀感與聯想,豐富了他們對於高雄的認知,於是學生們也寫出自己的精采地方書寫。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結合華文、日文與台文的短篇小說集。小說情節涉及台灣的鄉土與人情世故,描繪小鄉的遲緩日常,與庶民的生活小景。九篇故事就像是自家與鄰居的生活縮影:村里長競選、漁民日常、返鄉回老家的那些未婚與離婚的中年人。一小片,再接著一小片,彷彿是曾經口耳相傳過的隻字片語,散落在晚飯的閒談間。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大家好,初來方格子,我是一個晨間一書蟲。 我雖然不敢自詡為一位多認真又有天份的小說創作者,劣作當前也陷入一個創作瓶頸,加上長輩的接連過世,內心時刻深陷一個悔恨之中。 最近反覆思量,莫名想起了這一路走來的小說創作之路。 猶記在2000年時,當時台灣小說出租店蓬勃而發,當時的鮮網、說頻、冒天可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