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世代衝擊下的年節,是戰場?還是創造兩相安的修復過程?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世代衝擊下的年節,是戰場?還是創造兩相安的修復過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華人的年節即將到來,往往在一片濃濃的年味當中,有更多心靈是充滿焦慮和不安的。

特別在現今社會,這種含有傳統習俗及家族團聚意涵的節期,遇到了社會上的個體,集體性的想要掙脫傳統束縛及框架,想要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風氣潮流,就容易在我們內心形成一種衝突及對立的拉扯和震盪。

有時,家是還沒回,心卻開始亂了、乏了、倦了。

這種預期性的糾結和衝突拉扯,正是顯示我們內在所「期待」或「渴望」的,和所存在的家庭環境、社會文化、道德價值觀念,產生很大的衝撞和不一致,因此我們兩難,不論怎麼靠邊站,都無法安撫及接受這樣的自己。


在家庭期待、社會文化框架下的我,真的可以是我自己嗎?

在家庭期待、社會文化框架下的我,真的可以是我自己嗎?

舉例來說,深受傳統儒家思想深烙的你,覺得自己「應該」回家,去做傳統認定的一個乖順聽話孝忠的兒女,討好父母,不讓父母失望或煩心;然而,在你要如此扮演別人所期待的樣子和形象,有著那些別人所期待的表現和行為時,你內心壓抑不住滿腹的委屈和牢騷,更有滿滿的火大和不滿⋯⋯

長久以來,都是你在配合演出,一直努力的扮演和討好,一直以來,只有你做不夠,卻沒有你「已經做得夠了」。

所以,你總是可以預期這一場年度大戲,沒有什麼新鮮事,只有每一年都一樣的劇情和戲碼,不是讓你氣到七竅生煙,就是讓你麻木無奈,撐過所有你不喜歡的情節。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27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4.3K會員
215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2019年末,我談到的是,一個分裂自我的人,會理想化和妖魔化自己和別人。這種極端的反應,來自於內在對自己的嫌惡,所衍生而來的自我期待~能成為一個完美理想化的自己。 同時間,為了要避免出現自己所排斥、厭惡的黑暗面貌和負面情緒,而投射幻想他人及世界的理想和完美...
理想化他人的人,是內在存在一個分裂的自我。一個我「感到好痛苦好自卑」,另一個我「好想擺脫痛苦及自卑,我要一個無痛無苦的世界。」 這兩個我是如何分裂出來的? 這是來自幼年的我們,面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家長)的忽略或冷漠,而感到情感缺失的落寞和沮喪,所變異出來的。
有些人,把「神」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神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父母」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父母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孩子」想像和期待後,發現孩子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失落及挫敗。
 關係,若要用「期待」維繫,還能不虛空嗎?  為什麼,有人總充滿對別人的「期待」呢?  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充滿各種期待、期許都已來不及了,何來有時間和心力去期待那些無法掌控的別人呢?  「期待」裡,含有一個等待的「待」字,當你期待別人時,往往表示你需等待別人;等別人回應、等別人有空、等別人關注...
~別以為「先付出」就可以換得回來自己的渴望和需求 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灌輸「你被撫養或受教育都不是理所當然的,都是要回報或是有相對等的表現回饋,這才是應該的」,言下之意,就是讓孩子知道:「這世界沒有理所當然的事」。 這世界當然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一切的擁有和獲得確實都不是理所當然。只是....
 同理心是維繫好關係強度的力量。這句話不是說假的!  許多關係之所以無法走往彼此深入的內在,正因為缺少同理心在關係中運作。 就像一個演員,若要能對所詮釋的角色,產生深入理解且深刻連結的內在經驗,他就需要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從理性和感性上,同時投入在對這個角色的全面性瞭解。
在2019年末,我談到的是,一個分裂自我的人,會理想化和妖魔化自己和別人。這種極端的反應,來自於內在對自己的嫌惡,所衍生而來的自我期待~能成為一個完美理想化的自己。 同時間,為了要避免出現自己所排斥、厭惡的黑暗面貌和負面情緒,而投射幻想他人及世界的理想和完美...
理想化他人的人,是內在存在一個分裂的自我。一個我「感到好痛苦好自卑」,另一個我「好想擺脫痛苦及自卑,我要一個無痛無苦的世界。」 這兩個我是如何分裂出來的? 這是來自幼年的我們,面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家長)的忽略或冷漠,而感到情感缺失的落寞和沮喪,所變異出來的。
有些人,把「神」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神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父母」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父母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孩子」想像和期待後,發現孩子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失落及挫敗。
 關係,若要用「期待」維繫,還能不虛空嗎?  為什麼,有人總充滿對別人的「期待」呢?  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充滿各種期待、期許都已來不及了,何來有時間和心力去期待那些無法掌控的別人呢?  「期待」裡,含有一個等待的「待」字,當你期待別人時,往往表示你需等待別人;等別人回應、等別人有空、等別人關注...
~別以為「先付出」就可以換得回來自己的渴望和需求 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灌輸「你被撫養或受教育都不是理所當然的,都是要回報或是有相對等的表現回饋,這才是應該的」,言下之意,就是讓孩子知道:「這世界沒有理所當然的事」。 這世界當然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一切的擁有和獲得確實都不是理所當然。只是....
 同理心是維繫好關係強度的力量。這句話不是說假的!  許多關係之所以無法走往彼此深入的內在,正因為缺少同理心在關係中運作。 就像一個演員,若要能對所詮釋的角色,產生深入理解且深刻連結的內在經驗,他就需要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從理性和感性上,同時投入在對這個角色的全面性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