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人際關係互動,不是「借錢還債」的概念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別以為「先付出」就可以換得回來自己的渴望和需求

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灌輸「你被撫養或受教育都不是理所當然的,都是要回報或是有相對等的表現回饋,這才是應該的」,言下之意,就是讓孩子知道:「這世界沒有理所當然的事」。
這世界當然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一切的擁有和獲得確實都不是理所當然。所以這個社會總是告訴我們要懂得「感恩」和「感謝」。
但是,小孩子的我們,其實不是那麼懂什麼是「感恩」和「感謝」,孩子的心理只會把這個訊息轉成「規矩」和「道德教條」,讓自己謹記,不要觸犯教條或規範,以免被懲罰。
若是遇到再現實一點兒的父母,甚至會和孩子計算用掉的每一分錢,不論是學費或是生活開銷。這樣的父母,內心裡的隱約大概都是怕以後被孩子白吃白喝到老,先把醜話說在前頭,以杜絕後患,太擔心孩子把一切擁有視為理所當然,不懂知恩回報,還變成了啃老族。
這種偏向勢利型或恐懼型的父母,對待孩子就像是地下錢莊,孩子就像是欠債人,隨時要注意跟父母拿了什麼資源,又在欠債本上被記下了什麼,如果尚無能力清償,就用被羞辱、自尊掃地、情緒被發洩來償還。
但這一篇文章不是要來探討為什麼父母要這麼做,而是這樣的早年經驗對一個孩子(生命個體)的後來影響。這一份影響,莫過於常把這樣的親子關係模式及經驗,無條件的延伸用在其它的人際關係上,以一種「我先為你付出」(借你),「哪一天我需要,你要加倍還我」(還債)的概念;用這樣偽裝式的作法,來期待他人改日的回報,或是加倍報答。
非常多人正是在童年時期遭遇被計算和衡量才被給予生活資源,而在不知不覺中,以這樣的概念及經驗複製在後來的人際關係中。然而,現實世界是往往他們欲等待的回報和報答都沒有實現,換來的只有一次一次的覺得被背棄、被拒絕、被置之不理的心寒和受傷….
這世界沒有理所當然,因此你才可以自由選擇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2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4.2K會員
189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