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人際關係互動,不是「借錢還債」的概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別以為「先付出」就可以換得回來自己的渴望和需求

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灌輸「你被撫養或受教育都不是理所當然的,都是要回報或是有相對等的表現回饋,這才是應該的」,言下之意,就是讓孩子知道:「這世界沒有理所當然的事」。
這世界當然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一切的擁有和獲得確實都不是理所當然。所以這個社會總是告訴我們要懂得「感恩」和「感謝」。
但是,小孩子的我們,其實不是那麼懂什麼是「感恩」和「感謝」,孩子的心理只會把這個訊息轉成「規矩」和「道德教條」,讓自己謹記,不要觸犯教條或規範,以免被懲罰。
若是遇到再現實一點兒的父母,甚至會和孩子計算用掉的每一分錢,不論是學費或是生活開銷。這樣的父母,內心裡的隱約大概都是怕以後被孩子白吃白喝到老,先把醜話說在前頭,以杜絕後患,太擔心孩子把一切擁有視為理所當然,不懂知恩回報,還變成了啃老族。
這種偏向勢利型或恐懼型的父母,對待孩子就像是地下錢莊,孩子就像是欠債人,隨時要注意跟父母拿了什麼資源,又在欠債本上被記下了什麼,如果尚無能力清償,就用被羞辱、自尊掃地、情緒被發洩來償還。
但這一篇文章不是要來探討為什麼父母要這麼做,而是這樣的早年經驗對一個孩子(生命個體)的後來影響。這一份影響,莫過於常把這樣的親子關係模式及經驗,無條件的延伸用在其它的人際關係上,以一種「我先為你付出」(借你),「哪一天我需要,你要加倍還我」(還債)的概念;用這樣偽裝式的作法,來期待他人改日的回報,或是加倍報答。
非常多人正是在童年時期遭遇被計算和衡量才被給予生活資源,而在不知不覺中,以這樣的概念及經驗複製在後來的人際關係中。然而,現實世界是往往他們欲等待的回報和報答都沒有實現,換來的只有一次一次的覺得被背棄、被拒絕、被置之不理的心寒和受傷….
這世界沒有理所當然,因此你才可以自由選擇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2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2K會員
21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同理心是維繫好關係強度的力量。這句話不是說假的!  許多關係之所以無法走往彼此深入的內在,正因為缺少同理心在關係中運作。 就像一個演員,若要能對所詮釋的角色,產生深入理解且深刻連結的內在經驗,他就需要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從理性和感性上,同時投入在對這個角色的全面性瞭解。
我們的人生,即使生活範圍再小,也一定會和其他人碰到,或多或少需要互動和相處。然而,不是每段關係都會讓我們覺得相處愉快,在人際關係的問題上,最常出現的就是爭執、拉扯和無法溝通。 從原生家庭的家人關係,到同儕朋友關係,再到職場同事夥伴關係,特別是最親近的伴侶、親子關係,都免不了必須溝通、理解、接收...
" 關係如花,不細心和用心呵護,就無法開出美麗的花" 要成為一個有正向關係的人,有能力建立正向關係,首先,很重要的是,不在關係中成為一個「很脆弱」的人,隨時隨地都覺得「被傷害」「被忽略」,不自覺把自己放置在「無能為力保護及照顧自己」的處境,也把別人放在逼迫者、傷害者的位置....
在親密關係中真實能親密的人,很少。 早年經驗的生存不安全感,以及和原生家庭及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愛恨糾葛,還有難以分化獨立的界線侵犯和控制⋯等等經驗,讓許多人,沒進親密關係沒事,一進親密關係就會很有事。 那是因為我們不自覺重複和上演,過往缺乏正向情感的關係經驗,總害怕一有關係,就會面臨被挑剔、否定...
只有當兩個人從他們生命的中心相互溝通,因之也就是每個人從他生命中的中心體驗自己,愛才有可能產生。~【愛的藝術】佛洛姆 有了自體的獨立與自由,才能有與他者連結,以及產生真實、平等的愛的能力。 若是虛假自我的關係,必然沒有真實的個體,虛假虛空的倆個人,共度的日子,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2004年美國有一項統計,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可以深層談話,感覺到情感連結的人(關係),平均有2個人。但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連1個這樣的人都沒有。 經歷了15年後的今天,你會認為這項統計數字,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有沒有可能覺得連1個這樣的人(關係)都沒有的人,會到一半的人口以上呢?
 同理心是維繫好關係強度的力量。這句話不是說假的!  許多關係之所以無法走往彼此深入的內在,正因為缺少同理心在關係中運作。 就像一個演員,若要能對所詮釋的角色,產生深入理解且深刻連結的內在經驗,他就需要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從理性和感性上,同時投入在對這個角色的全面性瞭解。
我們的人生,即使生活範圍再小,也一定會和其他人碰到,或多或少需要互動和相處。然而,不是每段關係都會讓我們覺得相處愉快,在人際關係的問題上,最常出現的就是爭執、拉扯和無法溝通。 從原生家庭的家人關係,到同儕朋友關係,再到職場同事夥伴關係,特別是最親近的伴侶、親子關係,都免不了必須溝通、理解、接收...
" 關係如花,不細心和用心呵護,就無法開出美麗的花" 要成為一個有正向關係的人,有能力建立正向關係,首先,很重要的是,不在關係中成為一個「很脆弱」的人,隨時隨地都覺得「被傷害」「被忽略」,不自覺把自己放置在「無能為力保護及照顧自己」的處境,也把別人放在逼迫者、傷害者的位置....
在親密關係中真實能親密的人,很少。 早年經驗的生存不安全感,以及和原生家庭及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愛恨糾葛,還有難以分化獨立的界線侵犯和控制⋯等等經驗,讓許多人,沒進親密關係沒事,一進親密關係就會很有事。 那是因為我們不自覺重複和上演,過往缺乏正向情感的關係經驗,總害怕一有關係,就會面臨被挑剔、否定...
只有當兩個人從他們生命的中心相互溝通,因之也就是每個人從他生命中的中心體驗自己,愛才有可能產生。~【愛的藝術】佛洛姆 有了自體的獨立與自由,才能有與他者連結,以及產生真實、平等的愛的能力。 若是虛假自我的關係,必然沒有真實的個體,虛假虛空的倆個人,共度的日子,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2004年美國有一項統計,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可以深層談話,感覺到情感連結的人(關係),平均有2個人。但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連1個這樣的人都沒有。 經歷了15年後的今天,你會認為這項統計數字,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有沒有可能覺得連1個這樣的人(關係)都沒有的人,會到一半的人口以上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所有的求,都是等待給人給予,包括請求與要求。 人是群居的動物,與人相處必然會出現請求或要求別人給予的狀況,而我們只是接受別人給予,還是我也做了等同的付出? 很多人會說我付了錢之類的話語,當然,這沒有錯,這是有形的給予,但對方給我們的,只有這樣嗎? 當對方給予我們服務,當下只有這些動作嗎?若是如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子どもにとっては、裕福な家族を求めていない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ただ、温かい家族、自分を愛してくれる両親のいる家族が欲しいのです。子どもたちの部外者へのメッセージ、どうしよう、どれだけ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ても、子どもたちの心の傷は埋められない、彼らはただ仲間を求めているだけだ…でも大人たちはいつもそれをわが
我覺得人際關係互動就像銀行帳戶一樣,平常沒有存款,憑什麼別人要給你提款呢? . 而人際上講求的是互相往來,不是你是我媽,我是你兒子,你就有那個資格任意提款。感覺台灣社會就蠻多這種現象的,有親戚關係甚至是家人又怎麼樣呢?你沒有對我好我憑什麼要傻傻地付出啊?甚至付出了還要被嫌,不幫忙會被嫌小氣,但是
我覺得人際關係互動就像銀行帳戶一樣,平常沒有存款,憑什麼別人要給你提款呢? . 而人際上講求的是互相往來,不是你是我媽,我是你兒子,你就有那個資格任意提款。感覺台灣社會就蠻多這種現象的,有親戚關係甚至是家人又怎麼樣呢?你沒有對我好我憑什麼要傻傻地付出啊?甚至付出了還要被嫌,不幫忙會被嫌小氣,但是
Thumbnail
  首先,「欠」是一種債務關係,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債務關係嗎?所謂債務關係是一種契約關係,當債務一還完,債務人與債權人就沒有任何義務與責任,但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建立在這種雙方都同意、協議的契約關係嗎?我能夠選擇我的父母或父母能夠選擇我嗎?契約有明確的履約要件,但親子關係有一套客觀的標準
Thumbnail
培養小孩感恩的心、需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所有的求,都是等待給人給予,包括請求與要求。 人是群居的動物,與人相處必然會出現請求或要求別人給予的狀況,而我們只是接受別人給予,還是我也做了等同的付出? 很多人會說我付了錢之類的話語,當然,這沒有錯,這是有形的給予,但對方給我們的,只有這樣嗎? 當對方給予我們服務,當下只有這些動作嗎?若是如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子どもにとっては、裕福な家族を求めていない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ただ、温かい家族、自分を愛してくれる両親のいる家族が欲しいのです。子どもたちの部外者へのメッセージ、どうしよう、どれだけ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ても、子どもたちの心の傷は埋められない、彼らはただ仲間を求めているだけだ…でも大人たちはいつもそれをわが
我覺得人際關係互動就像銀行帳戶一樣,平常沒有存款,憑什麼別人要給你提款呢? . 而人際上講求的是互相往來,不是你是我媽,我是你兒子,你就有那個資格任意提款。感覺台灣社會就蠻多這種現象的,有親戚關係甚至是家人又怎麼樣呢?你沒有對我好我憑什麼要傻傻地付出啊?甚至付出了還要被嫌,不幫忙會被嫌小氣,但是
我覺得人際關係互動就像銀行帳戶一樣,平常沒有存款,憑什麼別人要給你提款呢? . 而人際上講求的是互相往來,不是你是我媽,我是你兒子,你就有那個資格任意提款。感覺台灣社會就蠻多這種現象的,有親戚關係甚至是家人又怎麼樣呢?你沒有對我好我憑什麼要傻傻地付出啊?甚至付出了還要被嫌,不幫忙會被嫌小氣,但是
Thumbnail
  首先,「欠」是一種債務關係,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債務關係嗎?所謂債務關係是一種契約關係,當債務一還完,債務人與債權人就沒有任何義務與責任,但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建立在這種雙方都同意、協議的契約關係嗎?我能夠選擇我的父母或父母能夠選擇我嗎?契約有明確的履約要件,但親子關係有一套客觀的標準
Thumbnail
培養小孩感恩的心、需從日常生活中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