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上篇許多人關心,筆者想再提醒一次,這幾篇不是近代史或是東亞史,真要這樣買書看比較看,主要著重的地方在於國民黨的整套黨國意識,跟大中國情結的建立,最後是台灣的統促思想怎麼出現,整套的脈絡。
孫文死後,國民黨很快的陷入路線之爭,黨內元老親日派以胡漢民為主,遵從總理遺願的汪兆銘形成了一個少壯親蘇派。資歷老的有思想之爭,但年輕的主要是未來的考量,從中山艦事件就不難看出蔣介石個人的兩個特質,一個是英雄式的浪漫,另一個是投機型的政客。
如果蘇維埃對中國的援助是純粹的資金武器,那麼中國就不會是現在這樣,但其本質是國際共產革命,用白話文講就是要透過意識形態去煽動工農階級奪權,那麼在蘇維埃對廣州政權的前後態度,就不難理解。
在此,要先跳題一下,此時此刻拿到最多援助軍火的,其實是西北軍的馮玉祥,蘇維埃的想法,是想要建立一個緩衝區。國民黨拿到的數量,對比之下少的可憐,主要的幫助是設立軍校、建立軍隊、成立政委組織等等,周恩來、林彪等人都是在整個蘇維埃遠東政策下的棋子。
毛澤東呢?此時還不成氣候,一個中階小幹部的等級。
國民黨軍北伐的過程中,打下了最大的金庫 – 上海市,但由於列強在此的租界與駐軍,共產黨只能用私下破壞的方式行事。我們不得不說,蘇維埃的國際革命在上海這邊動作的太快了,完全不符合莫斯科的長遠計畫,顯示對外輸出意識形態,遇到了現實的金錢利益,搶劫的利益薰心還是超過了上層的縝密規劃。
總之,在上海這邊出現了大問題,列強當然會要求中國處理,最後的結果就是寧漢分裂。在上海的蔣介石手握兵權,加上他本來就跟上海黑幫有點關係,這是一種魚幫水水幫魚的概念,蔣搶先進行了清黨,把共產黨在國民黨內的勢力順便一起拔掉。
上海黑幫之所以從支持左派到激烈反對,最大的原因是本身的性質。黑幫是地下社會,具有嚴密的階級跟秩序性,而且因為吸納了很多下層百姓,有強烈的任俠性格在。共產國際的左派理念,對這些上海黑幫老大不是沒有吸引力,畢竟看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喪權辱國的情景很能挑動心靈。
但是,共產黨在上海的暴動,根本是無差別攻擊,演變到最後就是純粹的劫掠。攻擊那些老實做生意的小商人幹嘛?進入教堂屠殺教民跟義和團何異?最知名的應該就是杜月笙,許多小說都提到他,他就是典型的從同情共產左派到徹底反對的代表。
也就是說,寧漢分裂的真正成因,主要是上海的暴動造成的列強干預,與上海商家的激烈反彈,以及黑幫社會的憤怒。有錢有權有人,蔣介石理所當然的投入右派的行列,轉而清黨。自古以來,能夠從事堅毅情報工作的,都不是知識分子,得到上海黑幫與列強勢力的支持,是日後蔣介石可以掌握中國,建立情治體系的主因。
而此時,汪兆銘從莫斯科回來,秉持孫文遺志的他反對蔣介石的清黨,認為這是背叛總理路線。但隨著時間發展,共產黨自己犯傻,讓汪兆銘發現了蘇維埃的目的是奪權,他就揭發陰謀後自己下台走人。就此點來說,汪兆銘的風骨可說是中國近代史上少有。
寧漢分裂造成了三個影響深遠的後果。
- 汪兆銘重返泛亞主義,回歸孫文最初的理想,走向親日派後再也沒回頭過。但昔日戰友多被清算,國民黨內已經沒有多少同期的大老能支持他,但身為革命元勳跟政治家地位的他,日後成為中國泛亞主義的核心。
- 蔣介石得到國內外的支持,成為名實具符的國民黨代表。隨著北伐的進展,莫斯科檢討後,重新發展出另一段關係,在蔣與張學良結盟後,成為中國境內最大的勢力,具代表性的合法政府。
- 也是歷史下的暗流最重要一幕,上海黑幫投向蔣,列強發現要對抗共產勢力,不能只是檯面上,需要有檯面下的作為。所以,英美各國的情報人員開始認真的接觸跟蔣合作的黑幫,培養國民黨內的情治體系,以替代與對抗共產黨的滲透。
這也是台灣情報單位的前身,為何是一群黑幫組成。因為只有這種底層人物,才能忍受非人的生活,進入敵後進行情報工作,而傳統上本來就要有所謂「裏社會」的人脈,才能有效管理一個非現代國家。我們現在很難懂,是因為台灣已經進入街頭巷尾都是監視器的時代,電腦技術的進步讓國家管理能力大躍進,這類黑社會的線人重要度不若古早。(但不是不重要)
上海黑社會跟蔣介石的合作,絕對不是只有小說裡說的那種角度,更應該說這些故事可以看但別太進入狀況,以免落得失去宏觀角度的觀察。
簡單說,一群黑社會,怎麼會演變成情報機構?這根本不可能是自發的,鐵定有人干預。那麼,跟隨蔣介石的黑幫份子怎樣由黑洗白,從地方角頭轉變成情報頭子,必定是某些人訓練出來的。這些人是誰?不用懷疑,主要推手就是後來二戰時美國戰略情報局(OSS)、戰爭情報局(OWI)的成員,也就是日後中情局的骨幹。
為何筆者常常說,台灣基本上有一半是中情局的勢力範圍?因為還真的整個政權的建立都他們扶植的。
在國民黨政權穩固之後,成為了一個列強看得上眼的合作對象,而蔣介石本人是親日的,就以當時最大的影響國來說,日本應該是對蔣介石充滿期望的。事實也是如此,但因為日本的路線之爭,泛亞主義嚴重受挫,讓脫亞入歐的山縣一派,在元老西園寺死後,掌握了整個走向。其實原本伊藤博文還偏向較溫和的路線,但隨著他被刺殺身亡,日本等於走到了一條不歸路上。
這條路一開始也不是沒有回頭的餘地,我們現在看到許多下剋上的行為,其實都是上層默許的。也就是上層的政爭牽連下層,再回過頭來影響上層,很弔詭但也真實。在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時候,日本整體來說已經偏向「稱霸東亞」的路線,而此時此刻,一次大戰後的餘震還沒結束,英國的國力已經衰退,只能讓日本繼續當東亞代理人,而旭日東昇的美國正在孤立主義中,即使東亞已經有重大利益,民意也是傾向不理不睬。
換言之,阻止日本暴走的大臣已經逝去,能夠阻擋的外國沒興趣,東亞的棋盤上瞬間剩下兩個主要棋手,史達林的蘇俄與日本帝國。
有看過日本近代史的,不難發現從頭到尾日本恐懼的都是蘇俄勢力的東擴,根本沒把中國各路軍閥放在眼中,而且各地軍閥還不乏合作者,就算蔣介石一開始也算是親日派,那麼為何會走到最後全面戰爭的路線上?
這其實是賽局模型的典範,如果你今天只是掌握一個、半個省分的軍閥,隔壁又是日本控制的地盤,你該怎麼做?想都不用想,親日就對了。但如果你是蔣介石、張學良,又或者是背後是蘇俄的馮玉祥,手握十萬大軍跟滾滾財源,又會如何做?
答案很簡單:「手持大義名分爭霸天下」
這個大義名分,就是從袁世凱開始,想要維持中華民國,所竭盡心力的「中華民族」、「中國人」、「中國」這些概念。梁啟超大概作夢都沒想到,他發明的中華民族會被濫用到這種地步。
也就是說,相互攻擊對方是為了私利,不是為了國家,說你是親日派出賣國土,說你是親俄派出賣國家利益。反正,大家都在幹同樣的事情,沒有什麼差別,所以小軍閥會接受招安,名義上給予番號編制為中華民國國軍,讓軍閥領有將軍銜,完成形式上的統一。但實際上當然沒有,所以才會出現中原大戰,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彼此以國家大義名分攻訐,算是另類的促成國家統一。
所以,回到日本身上,日本由於路線問題,導致日後軍方獨斷專行事件越來越多,可以說幾乎都是外交部門前腳才跟蔣談好停火條件,後腳就不知哪個地方起火。但要說這全部是日本的錯,也是不正確,比較正確的說法是,由於日本所屬的滿州,以及控制的華北部分區域,大體上都是經濟狀況較好的,所以很容易受到滲透跟破壞。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都是軍事前線與後方內閣的資訊落差所致。
參加日本控制區域內的破壞活動,第一個當屬共產黨,共產黨此時已經被清剿到了西北方靠近蘇俄地盤了,但讓我們看看他們怎麼「治理」的,就不難想像為何會被國民政府軍打到滿頭包。
一言以蔽之,搶劫
打仗需要軍費,維持軍隊也要錢,共產黨要形成一股勢力就得要有錢有人,蘇俄可以供給你軍火,但操作的人跟軍費總要出。缺錢怎麼辦,跟國際共產的老大要,給不夠怎麼辦呢。真以為打倒地主、打倒資本家,是為了廣大工農階級利益?根本就不是,就只是打家劫舍的土匪而已。
筆者知道很多獨派的朋友,一直認為國民黨超級可惡,不僅拉伕打仗還會打家劫舍,但客觀來說,共產黨做的比國民黨還絕十倍。國民黨起碼還會跟地主談,跟資本家勒索也不能太過分,知道下金蛋的雞不能宰掉。共產黨可是殺雞取卵,人畜不留的清得一乾二淨,男人抓去當兵,女人抓去公社,有錢的宰掉大家分,共產國際的左派理論,到了如毛澤東等德行不高的人身上,可以充分表現出失去秩序時人類的原始樣貌。
總之,共產黨會滲入富庶的日本控制區搶劫,國民黨當然也會,情治人員一波波進入日區,進行敵後破壞工作。為何會發生九一八事變,導致張學良最後投靠國民政府,數十萬大軍入關?檯面上的原因是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下級軍官自作主張炸死,檯面下的因素則是因為國共兩黨的敵後滲透太多,滿州已經成為日本的工業生產地帶,如同德國的魯爾區一樣,張作霖如果無法負責解決,又要保持名義上的中國領導人身分不肯投靠日本,那該怎麼辦?當然是殺掉他,威脅他兒子。
可惜張學良不吃這套,真的把軍隊帶走,成為蔣介石最大的盟友。在中原大戰中,張學良擊敗了西北軍,吃掉了馮玉祥跟閻錫山勢力,鎮守在中國西北邊境,成為蘇俄的隱患。
透過這一連串的事件,讀者應該可以發現到,筆者的敘事沒有照年代來走,這是因為多線發展,照時代編年會出現問題,各個勢力的狀況不明確,很難理解。以下稍微做個整理,讓大家可以理解一下從一次大戰後到中日戰爭爆發前的整體狀況
日本的變化
從親中到聯中,最後拋棄亞洲主義的聯合主張,泛亞論變成軍國主義拿來控制、殖民其他國家的藉口。
從恐共到仇共,面對國際共產的破壞,日本對於共產黨的滲透反應越來越激烈。
對蔣介石的態度,從一開始的不關心,到認為蔣可以成為親日緩衝國,直到正面對抗後,找了泛亞主義的汪兆銘來接手。
蘇俄的變化
從以西北軍為主,其他地區軍閥的聯合為輔,對蔣介石採取一進一退的軟硬兼施做法,一直到蔣介石成為一大勢力為止。
對於日本,一直不想正面衝突,在歐洲以外多開戰場,核心思想始終是建立跟日本的緩衝區,從西北軍馮玉祥到張學良,直到後來的國民政府,都是相同思維。
國民黨的變化
從左右路線之爭,到蔣介石統一全黨,得到上海的金權支持,獲得西方列強的暗中支持,以對抗蘇俄跟日本擴張。
對於共產黨的態度,自始自終都是跟蘇俄談判的籌碼,直到中日戰爭開打前,共產黨並不是什麼重要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勢力擴張,不管是蘇俄還是日本,玩弄兩面手段,在親日的軍閥地盤內破壞,撕裂跟日本的關係,但又以合法政府的身分官方和談。
就以蔣介石個人來說呢?
造成之後各種問題根源的產生,主要還是蔣的作法,他想要完成統一中國的夢想,也開始有了逐鹿中原的實力。問題在於,他沒有大義名分,加上投機性格,讓他起初跟隨孫文,可以是一個容共者,接觸到了國際都市上海的資本家與黑幫後,可以轉身一變成為反共份子,隨著實力的提升,不得不成為跟歷代君王一樣,心懷天下統一大任的民族主義者。
而中國的民族主義?就只能是中華民族了,不管是不是幻想,總之有這個需要。若我們觀察蔣這段路,不難發現幾個特質。
- 自我說服,從原本的一個國民黨高階執行者,轉變為路線主導者,進而成為國家領導,深信統一的天命在我,這段自我說服的過程,讓他一路從一個跟隨著,變成一個堅定不移的中國民族主義者。
- 浪漫個性,不管是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還是後來的張學良,他都有機會斬盡殺絕,尤其是張學良更是有名分。但蔣從來沒有對這些一方之霸的梟雄人物,用暗殺或是羞辱的方式作結,就算是抗戰時期,被遺棄到戰死沙場的張自忠,身後也是備極哀榮,蔣本人的哀戚之情溢於言表。要說這都是偽裝,那也實在太像了。看看閻錫山,最後還是選擇跟著蔣到台灣,而不是留在中國,就知道當代人物,彼此之間的性格都心裡有數。
反之,共產黨中會對這些抗日將領,或是歷史英雄人物給予尊敬的,主要是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毛澤東本人幾乎是完全沒有,甚至詆毀侮辱,殺人毀屍還要他身敗名裂,完全是小人性格。
說到這,也該進入正題,這篇不是啥洗刷老蔣罪名的洗白文,講歷史就該把樣貌還原。
在蔣名義上統一全國後,最重要的有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跟蘇俄撕破臉後,又要面對日本的壓力,需要有個大腿。他找上了德國,此時的德國在一次大戰後,軍官被大幅縮減,又急需海外市場跟礦物資源,德國又跟日本沒有太多利益衝突,中國無異是最好的客戶。
所以國民黨嫡系軍隊,在這幾年內都是德式訓練,德籍顧問跟教官,德式裝備跟武器,實力上升到各路軍閥中的最高位。但也因為如此,導致日本只要暴衝,蔣就面臨到自己挖的坑,以及全國輿論界的攻擊,責怪他沒有拿出全力抗日。
但不管如何,蔣介石與希特勒的關係就是這時候建立的,德國也希望讓蘇俄跟日本正面衝突,在這整套脈絡下,德國的援助源源不絕,直到二次大戰開打,德日聯盟後,才正式斷絕跟中國的關係,即使如此,德籍軍官還是有不少人以私人名義留下協助,到美國正式參戰後才結束。
蔣介石的行為,在這十年內就是左右逢源,極力想透過友蘇跟親日的兩手策略,換取自己壯大的空間,吸納其他軍閥跟消滅共產黨的破壞。但他舉著民族主義的大旗,導致後來正面跟日本衝突,籌碼瞬間消失泰半,重新引入蘇俄的協助,以至於國民黨內被滲透。
另一件大事,是全國性的「新生活運動」,這件事情極為重要,但很少人觀察這點。表面上,新生活運動是一種融合儒家思想跟三民主義的進步思想,實際上就是納粹青年團的軍國主義化。
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
在個人上要求自己,會令人感到敬佩,但在國家層面上要求,就是消滅個性,訓練每個人成為一個個優秀的軍人。在中國,新生活運動只有在很小的地方開展,影響性沒有擴及全國,但各路軍閥感到這種精神要求的優點,或多或少都做了些。最大的影響是國民黨來到台灣後,在教育上以這種學校軍事化概念作為教育主軸,影響了整整三代人。
這種新生活運動的集體思想,主導了價值觀,延續到了教育政策跟我們聯考制度,連帶的讓可以出頭的聯考菁英,多半秉持這類思想。這個差異在哪?對比台灣跟美國的中產階級價值、審美觀,就不難發現為何台灣近三代人,橫跨年紀從30-80歲,無不認為符合上述六點的作為是正確的。
缺點呢?就是標準泛道德化,隨著領導喜好而變
副作用,就是統促勢力始終盤據,應該要成為台灣民主中堅的中產階級,普遍的認同這類單一價值,也就是威權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