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4|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跨界學習還早?你能把孩子的寒假作業做得比他好嗎?

學科和職位之間有明顯的楚河漢界?這些界線都是人造的,身為學習者要融合各學科才能看到全貌,這些位置可以重疊、可以互相參考,這就是跨界學習。
MIT 科學家運用 AI 研發出最強大的抗生素,這在武漢肺炎嚇到全球時真是個好新聞,不過在亞洲,「生物學家」和「電腦科學家」卻沒有這麼合作無間,電腦科學家覺得用 AI 來做研究很好啊,但生物學家卻嗤之以鼻,彼此對對方的工作不熟悉,所以這種跨界研究終究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發出來的。
  • MIT 有個「媒體實驗室」,讓「詩人」及「科學家」合作,成果驚人。
  • 美國電影界開發出電腦特效,這是「藝術家」與「科學家」的結合。
  • 在很多美國的研究型大學都有這種「Transdiscipline」的計畫。

台灣教育跨界嗎?

美國這麼跨界,而且很多現代社會的問題都要透過「跨領域人才」提供解答,那台灣的教育是否教跨界?
什麼是跨界?你可能也認識這樣的人,什麼都感興趣,長輩罵他「不務正業」、「不安於室」、「想東想西」... 諸多貶義詞。朋友、老師跟他說「你一定要專注才會有成就」,但他並非不專注,而是專注在「科目與科目之間」。
教育目的在讓學習者認識世界,所以編輯教材時,為了學習方便,把對世界的理解(知識)拆成「科目」;但學習時,在學習者心中,要把所有科目組合回那個「世界」。所以,成功的學習者,腦中有「一個」世界的不同面向,而不是「八個」科目,對嗎?
教材:世界(拆解成)➜ 科目 學習:科目(組合成)➜ 世界
實際上,多數人心中仍然只有八科,而且覺得這些科目井水不犯河水,因為分科分得很細,沒人教他怎麼整回去。
大前研一說現代人至少要是個「π型員工」,一橫是廣泛的常識,兩豎是兩門深入的專業,而對大部分台灣人,最難的是那一橫,也就是「對世界的認識」,因為當你要花精力去認識世界時,長輩、朋友、師長全部都來「勸」你。

跨界先翻轉價值觀

我最近與近 20 年教育經驗的朋友聊《福爾摩斯學習法》,她說「這跟 108 課綱的要求很像啊!」原來 108 課綱要求跨界整合學習,學校老師、補教業老師、家長,和孩子都會面臨一場大翻轉。
照課程講有什麼困難的呢?教學手冊都會說明!台灣人不是因為笨而缺乏「跨領域人才」,而是社會氣氛覺得跨界「不好」,那麼 108 課綱要翻轉的不是一種教育方式,而是社會價值觀。
假如音樂老師不只教唱歌識譜,而是要錄一支 MV,那還得教剪接軟體,學點畫面,老師不得不跨界去。
我期待孩子是在 108 課綱下成長,朋友說:「你孩子雖然是學舊課綱,比較簡單,但未來考題會越來越偏向 108 課綱風格,所以她會更辛苦!」不論是新是舊,孩子都會受 108 課綱的影響!所以對融合、跨界、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會逐漸提高。
這讓我高興,然而,不是每個家長都高興,這表示指導孩子要學一套新本領。
台灣三次教改:1)大陸來台混亂教材改成國立編譯館版,困難度高;2)李遠哲教改成為普惠簡單新課綱,讓多數能得不錯成績;3)108課綱偏向跨界及數位化,標示現代化及符合未來社會需求。
一張 A4 的作業說明一個考驗綜合能力的小專案

跨界寒假作業

武漢肺炎,而且一天一天更糟糕,絕定讓女兒轉學回台讀書,在快開學時:
我:「快開學了,妳寒假作業寫好了嗎?」其實只有薄薄幾頁 果:「都好了,只有一個《香草專輯》還沒,要買九層塔。」 我:「那妳要說啊,我才能配合。」一般她作業我不管,由她自己負責 果:「我看不懂。」什麼!作業看不懂?這不由讓我好奇了。
作業說明是一張 A4,題目是《香草專輯》,可以親子共作,做法是收集各種香草植物資料再整理成一冊。
我整理了一下,大致如下:
  • 從哪裡收集:網路搜尋、剪報、影印書籍、實際拍照、製作標本;
  • 收集什麼:外型特徵差異、香味部位、藥效、香氛療法方式、神話、故事;
  • 交付成果:繪畫封面、目錄、資料呈現、心得、加分項是詩文。
其實不難,為何女兒看不懂呢?難在:
  1. 說明結構凌亂、指令不清(希望不是表達能力問題...)動物園為了讓動物別發懶,也會設計不讓動物直接拿到食物,老師企圖用混亂語言培養孩子語言萃取能力,對記憶鞏固有益 ➜ 但這測試超過孩子能力太多,孩子會沒成就感而放棄。
  2. 說明雖然很少,但要做的很多,而且需要一段時間,也就是,這是一個會不停變化的專案,比如某個香草有很多資料,但無法取得標本,就要調整原有計畫 ➜ 這要培養出專案管理的概念。

給她跨界的釣竿

雖然是親子共作,我猜應該不是要爸媽跳下來做,所以我決定教她怎麼做。

A. 什麼是 Deliverables 成果?
第一個困難是「不知道要交什麼」,於是先學什麼叫 deliver,她從 Google 翻譯查是「快遞」,我解釋為什麼點子變成實物做出來也是 deliver,然後,deliver + able 就是「可交付物」,這就是「老師要妳做的東西」。

B. 用心智圖整理成果的要求
教她用簡單的 Mind42 心智圖工具,把繁雜指令分解成樹狀圖,花了至少 3 小時才完成她人生第一張心智圖。
然後,我要她闔上電腦,口述讀到的,第一次不太記得,再看一次以後,她就能把原來看不懂的題目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過了一陣子再問一次,仍然記得。我相信她學會了:
  • 所有事物都屬於系統的一部分(上有母系統下有子系統);
  • 利用樹狀結構幫助長期記憶的技巧;
  • 同樣內容每個人拆解的分類不同。

C. 未來 - 現在 = 計畫
了解了指令後就要去執行,這時她需要一個「計畫」,什麼是計畫呢?未來要交出在 B 搞清楚的 deliverables,而現在什麼也還沒開始,所以要計畫怎麼達成。
未來 Deliverables - 現在 0 = 計畫(5W1H、步驟)
她拿出上次買的行事曆小冊子,但是不知道怎麼開始,於是她從最簡單的 Google 查資料開始,列出了每個步驟給半小時,預計一天可完成。
我畫了這個「桶子」,讓她理解「短板」

D. 計畫可行性分析 | 瓶頸、短板
我給她畫了一個木板拼成的水桶(小孩沒看過這種水桶),其中一塊板子比較短。
我:「如果這個水桶裝到頂可以裝一公升水,它能裝滿嗎?」她搖搖頭,說因為水會從短板的洞流出來。 「那麼,妳的計畫裡短板是什麼?」我問她?因為她搜到一篇文章列出七種香草,但很多是台灣沒看過的。 果:「沒有標本。」她說,每個研究的植物都要附上標本或實際拍攝的照片,所以妳該怎麼辦? 果:「應該先看看能有什麼標本」規定至少 5 種。 我:「但是現在來不及去植物園了,妳去哪裡獲得標本?」
她到處翻阿媽的廚房跟陽台小花園,拿到左手香、花椒、月桂葉:「那其他的可以去買」可是台灣超市的香草不多,有什麼確定能買到的呢?於是訂了九層塔、胡椒、香菜、洛神花之類的容易買到的東西。
左邊是原來的,右邊是經過 Refactoring 的,「融合」的第一步是找到共同點
我要她把計畫用心智圖做出來,她把所有還沒取得的都加上「去超市買」,加了 3 次,我建議她可以把「超市」後面加上不同香草的子節點,這樣她學會了 refactoring,這就是找到共性,寫程式就需要找到不同事物的共同點,發現事物之間有共通點,是開始融合的第一步。

E. 風險評估及規避 | 然後就可以開始了
終於在另外 3 小時後,她可以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寫在小行事曆上了,我們可以出發了,此時外面下了點小雨。
我:「妳每個任務只有 1 小時,有沒有什麼事情會嚴重影響妳的計畫讓妳沒辦法準時完成?」 果:「有,下大雨就會被關在超市回不來!」她拿了一把雨傘。
現在她知道了,雖然小行事曆上每天只有一小格,但上面寫的一項任務背後要思考的事情不少,而且有些事明顯會影響計畫,預先就要避免。

跨領域我們準備好了嗎?

學校可以給學童出一個跨領域的課題,但它卻沒有教給學童怎麼做,他們連工具都沒有,而這些工具背後都有很長時間很多人的研究做成的理論,要一個兒童自己想出怎麼做,相當不容易。
其實這些工具,能夠用好的成人也不太多,不教就要孩子會,只會讓他們退縮,所以對於跨領域,似乎教育單位還沒想好該怎麼做。
  • 作業要求 A 領域寫一章,B 領域也寫一章,不就是跨領域?
  • 不,那只是列出各領域,沒有「融合」就沒形成跨領域「新知」;
  • 學習 A 時,大腦會與學過的 B, C, D, E, F...都進行「索引」;
  • 每個新知進入腦中,都跟舊有的知識比對、索引;
  • 知識儲備越多,體會越多,因為每個學門都成為另一個學門的索引。
Google 搜尋隨時在「索引」所有網頁,背後有強大的伺服器;人腦要有效率地索引逐漸增加的知識,當然要建立有效率的知識儲存框架。好的框架能把八科當作同一個世界的不同面向,想想如果有八個框架,很難有效率互相索引吧!
經過這個功課,我覺得跨領域、融合教育並不容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福爾摩斯學習法》能幫助人們達成 108 課綱的目的。
Hi 我是六叔,正努力撰寫、述說《福爾摩斯學習法》,它是從長期自學和跟孩子的教學相長中萃取出來的,也因爲關懷教育,發現這方法符合認知科學的理論,是對自學者以及家有學生的父母有用的學習方式,歡迎按讚、分享及回應我給我建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