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父】DNA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在忙中取閒,找出時間和妻子看了日劇【不知道就好的事】,大致是說女主角在周刊是位能幹的人,和尋找自己的生父之旅,別說太多免得爆雷。劇中日本社會似乎對遺傳這事看得非常重要,不經還是讓我想到遺傳與教育。
遺傳,也因為生了寶寶,除了外表,常常也會因為寶寶的某些行為,夫妻倆就開始找說,這是像誰?肚子容易餓,餓了脾氣差,像我;襪子用腳搓掉,像我;稍微大聲一點就扁嘴哭哭,像妻子. . . . . . 就像古話 :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教育,就像一個先天與後天的對抗,如果說遺傳是先天的,那教育就是後天。我相信,也常見,外貌個性都會因為遺傳而繼承下來,或許繼承了易怒的脾氣、或許繼承了懶惰的個性.......哈哈~不過後天的教育,就是這個時候用上的阿!學習,不就是改變自己的一個途徑嗎?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個本性是應該是指受過”教育”後的本性吧!
avatar-img
4會員
2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果子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怎麼樣的人算是成年人呢?我想絕對不是到某個年紀就算是成年人,至少我看過很多年紀很大的小朋友(不是童心未泯的那種啦!)。我想定義為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還不錯吧!為什麼會想到這件事呢?當然除了自我成長外,因為有了個小小baby,以前看的教養書,想的教養觀念...如今都要真真實實的上演了!
        最近武漢肺炎之事延伸了很多的事,當然很多是醫療的專業,初為人父的我是真的都不懂,但是也看到了很多我自己認為的荒腔走板的事。譬如為了口罩的事破口大罵、為了隔離的事大吐口水、為了利益蒙蔽良心......有些看到覺得有點可笑,有些則有點氣憤,有些則有點無奈,心中卻想到了我的女兒和教育。
        從事教育工作有10年以上,從剛剛開始接觸小朋友後和背後的父母時,就感覺到有一派管很嚴的父母(這裡的管很嚴就是直升機父母的類型),現在更不用說了,通常這類小孩子的自理能力都偏弱(很弱阿),心想這樣「照顧」小孩是在搞什麼東西啊!?什麼事都為孩子做好,這樣他哪有學習成長的機會呢?     
        那天從小朋友手中拿到一張班刊,上面寫著我自然課時的「笑點」,當然看著自己的那篇文章覺得相當有趣,接著看著其他篇也真的絕妙好笑。後來不禁想了想,這班刊是誰搞出來的啊?經過一番了解後,原來是班上有寫心情小語的習慣,心情小語我猜應該是老師跟學生之間的交流管道之一,順便也可以讓學生練習寫作。
        在小學的教育前線一段時間,也看到不少孩子,有時候會思索著,是什麼緣故讓孩子變成這樣不同的樣貌有的知書達禮、體育健將、做事有條理、學習厭倦、態度粗魯...等到現在開始為人父後,又有不同的感覺跟看法。
        怎麼樣的人算是成年人呢?我想絕對不是到某個年紀就算是成年人,至少我看過很多年紀很大的小朋友(不是童心未泯的那種啦!)。我想定義為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還不錯吧!為什麼會想到這件事呢?當然除了自我成長外,因為有了個小小baby,以前看的教養書,想的教養觀念...如今都要真真實實的上演了!
        最近武漢肺炎之事延伸了很多的事,當然很多是醫療的專業,初為人父的我是真的都不懂,但是也看到了很多我自己認為的荒腔走板的事。譬如為了口罩的事破口大罵、為了隔離的事大吐口水、為了利益蒙蔽良心......有些看到覺得有點可笑,有些則有點氣憤,有些則有點無奈,心中卻想到了我的女兒和教育。
        從事教育工作有10年以上,從剛剛開始接觸小朋友後和背後的父母時,就感覺到有一派管很嚴的父母(這裡的管很嚴就是直升機父母的類型),現在更不用說了,通常這類小孩子的自理能力都偏弱(很弱阿),心想這樣「照顧」小孩是在搞什麼東西啊!?什麼事都為孩子做好,這樣他哪有學習成長的機會呢?     
        那天從小朋友手中拿到一張班刊,上面寫著我自然課時的「笑點」,當然看著自己的那篇文章覺得相當有趣,接著看著其他篇也真的絕妙好笑。後來不禁想了想,這班刊是誰搞出來的啊?經過一番了解後,原來是班上有寫心情小語的習慣,心情小語我猜應該是老師跟學生之間的交流管道之一,順便也可以讓學生練習寫作。
        在小學的教育前線一段時間,也看到不少孩子,有時候會思索著,是什麼緣故讓孩子變成這樣不同的樣貌有的知書達禮、體育健將、做事有條理、學習厭倦、態度粗魯...等到現在開始為人父後,又有不同的感覺跟看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次生寶島有母系思考⋯ 我要如何真正發揚母系思考,就是盡可能的接近顏回。父系思考不好嗎?好!但不是最好,如有雙生思考,天下之福。 點覺一:如來要養育天下,就是要做一個最好的人,我自然做不到。天下出聖人,無論是在原生中華還是在次生中華,都是天下之福。 點覺二:我本來就是一介平民百姓,養育中華如果是
Thumbnail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父母將基因傳遞給子女,這是一種最直接的複製形式。然而,生命的傳承不僅僅是基因的複製,還包括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傳遞。每一代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既受前人影響,也影響著後代,形成了一種不斷循環的業力。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小女兒讀小學時,我發現在那個時候,單親家庭已經快三分之一了。所以今天有很多人不願意註冊結婚,我並不認為那有什麼奇怪的!畢竟什麼樣的過程,會產生一定傾向的結果! 我好奇的是,當初為什麼選擇了父親或母親?有人給了一個我比較奇怪的理由,誰有錢就跟誰吧! 我該說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嗎?對啊!誰對小孩好,誰
原生是母親的天性。現在的母親和以前的母親不一樣,因為我們這一代的母親有夢想,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樣了。所以你們不要說原生活法是永遠的教育,雖然原生是母親的天性。母親想什麼?就是要孩子贏,這是次生活法。因此有沒有想過,贏就要贏一個更好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末法時代,有母愛還是法。原生母親知道世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不管我以前是如何信誓旦旦不要像我媽,但我終究還是像我媽,從基因、從想事情與看事情的方式、從對自己的要求,都是。理解了這一點,我也突然知道,這不是從老祖宗開始的基因決定論,而是經過一代代的遺傳與面對環境而產生的變異。「如果可以像我媽」成為現在的我所想。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次生寶島有母系思考⋯ 我要如何真正發揚母系思考,就是盡可能的接近顏回。父系思考不好嗎?好!但不是最好,如有雙生思考,天下之福。 點覺一:如來要養育天下,就是要做一個最好的人,我自然做不到。天下出聖人,無論是在原生中華還是在次生中華,都是天下之福。 點覺二:我本來就是一介平民百姓,養育中華如果是
Thumbnail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父母將基因傳遞給子女,這是一種最直接的複製形式。然而,生命的傳承不僅僅是基因的複製,還包括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傳遞。每一代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既受前人影響,也影響著後代,形成了一種不斷循環的業力。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小女兒讀小學時,我發現在那個時候,單親家庭已經快三分之一了。所以今天有很多人不願意註冊結婚,我並不認為那有什麼奇怪的!畢竟什麼樣的過程,會產生一定傾向的結果! 我好奇的是,當初為什麼選擇了父親或母親?有人給了一個我比較奇怪的理由,誰有錢就跟誰吧! 我該說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嗎?對啊!誰對小孩好,誰
原生是母親的天性。現在的母親和以前的母親不一樣,因為我們這一代的母親有夢想,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樣了。所以你們不要說原生活法是永遠的教育,雖然原生是母親的天性。母親想什麼?就是要孩子贏,這是次生活法。因此有沒有想過,贏就要贏一個更好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末法時代,有母愛還是法。原生母親知道世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不管我以前是如何信誓旦旦不要像我媽,但我終究還是像我媽,從基因、從想事情與看事情的方式、從對自己的要求,都是。理解了這一點,我也突然知道,這不是從老祖宗開始的基因決定論,而是經過一代代的遺傳與面對環境而產生的變異。「如果可以像我媽」成為現在的我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