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天才

決定吃素食一個月看看,促使我下定決心的是賈昆。我發覺自己總是對於某些事物有盲目的執著與崇拜,例如崇拜遙不可及的天才。(物理上的距離,對於身邊的天才,我只會不斷暗自比較、自卑,永恆不止的循環)
你要當痛苦的蘇格拉底,還是快樂的豬?
這個問題對我而言便像是問你要當聰明人還是蠢材。我總是毫不遲疑的選擇前者,快樂聽起來簡單無趣,生命應該要追求更深刻的意義。在極少數的時候,我也會厭惡快樂、享受哀傷或是孤單之類的負面感受,若撇除知識上的落差,難道痛苦比快樂更有意義嗎?類似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的概念,痛苦的確會使人們思索更深廣的問題,從簡單日常問題的微小錯誤至直指生死與否的嚴肅核心都不斷反覆檢視,開始自我質疑(當然攸關生死的決定又是另個問題),原先光滑乾淨的想法會遭到試煉,變得更加深刻。當然以上僅是少於一定程度痛苦的前提,也可能全都是自我安慰的虛幻假象。
有時我會猜想自己是否也是戀物癖,著迷的對象是與生俱來的才華和聰穎。甚麼是天才呢?大部分的勵志書籍或是演講總是告訴你,世界上的天才是極少數中的少數,我們該做的是成為腳踏實地的地才,穩穩地踩在地上,越是深刻用力越可能變得出類拔萃。我不是天才,倒也不想成為地才:地才聽來笨拙,除了直行以外,似乎只能想盡辦法保持平衡,讓自己不會跌進泥濘。
雖說是崇拜,但除了國中熱愛五月天的時期曾說過「五月天是我的信仰」之外,再沒承認任何事物是我的信仰。雖然我帶有近乎拜神的仰慕,但身為無神論者,信仰實在是太過沉重的承諾。虔誠的相信代表著甚麼呢?把人當成信仰是甚麼意思呢?是我願意為他赴湯蹈火,抑或是代表那難以言喻在心中熊熊燃燒的愛?
先知瑪莉一直是我的愛團,每年的梅雨季巡迴都會買票,幾乎已經成為某種習慣。第一年去的晚上下著不大不小令人心煩的雨,到第三或第四年後我就再沒碰過梅雨季的梅雨了。他們巡迴的時間不對,雨來的時間也奇怪,總之那種憂傷抑鬱的完美氣氛再也沒出現,但我還是每年買票入場,像是在等待完美的回憶會再度重現。
說遠了。雖然我最喜歡的是貝斯手Fish,但Josh卻更讓我感覺更像天才。他有種淡然疏離的態度,似乎不太關心周遭發生甚麼,但又能感受到他其實都將一切看在眼中,某些令他糾結的是誤會使他進入另個我們無法觸及的空間。他的思緒纏繞成綿密的漩渦,快速的旋轉、拉長、縮小、放大,轉變成令人困惑的模樣。他同時緩慢又飛躍的思考,與常人截然不同的想法成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吞吐著文人哲理思索或是隱約的憤世嫉俗,巡迴中難得的開口幾乎都像是宇宙金句,有時聽他說完話後,「每個字句都該刻進凡夫俗子的腦中好好咀嚼一番才對」,這個念頭不由自主地蹦進腦海。
(未完)
待補天才清單
  1. 瓦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2. 梁朝偉
  3. Bob Dylan
  4. Paul McCartney
  5. Benedict Cumberbatch
(Queen也是我崇拜的樂團之一,但暫時不怎麼想寫,所以僅以影片附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