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音樂的素養與價值

【共鳴讀書 no.78】~音樂的素養與價值
Daniel Levitin《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The World in six songs (商周出版,2017)

與音樂老師討論到音樂課堂的素養與價值,音樂老師特別提到關於音樂撫慰人心的部分。的確,音樂的感受性總比其他領域更具普世性,即使我對樂理知識等於零,仍無礙於我在音樂中陶醉。
於是對於這本闡述「樂音如何牽動行為」的一本專書,雖然讀起來有點辛苦,斷斷續續看了好幾天,對我而言,在字裡行間仍是饒富興味。
原來一切都是人類演化下的產物,音樂有其形式與結構,因此幫助人類保存記憶、傳達知識;音樂的節奏與旋律,賦予一切可預測性,幫助穩定情緒讓人放心;而音樂的協調性更創造了人類集體的向心力及歸屬感。
有趣的是,作者以神經科學的角度提出:
歡快的音樂幫助有「快樂荷爾蒙」之稱的「腦內多巴胺」分泌
悲傷的音樂則幫助分泌有鎮定效果的「泌乳素」以帶來慰藉,
至於儀式音樂、宗教音樂幫助引發信任感的「催產素」分泌,使人產生歸屬與被愛的陶醉感。
音樂對人類的演化與生存,絕對具有決定性的關鍵地位,
是演化需求,更維持了人類的生存優勢。
另外書中提到「音樂思維」認知的三要素:
1.換位思考 2.表徵 3.重新組織
「藝術思維」亦然如此。
藝術課堂正是用我們的教學素材,協助學生達成以上三點的發展呢!
多重要,不是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