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議‧國文」系列:魯迅〈孔乙己〉的「我」是什麼樣的中國人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來源:https://www.dcdapp.com/article/6788719589069947404
知常容「人到中年,才发现我和孔乙己一样顽固不愿意脱掉长衫」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我」工作的那間酒店老闆、其他的伙計、客人,就是代表「舊社會」那種麻木不仁又無同情心的中國人。可是,小說的主角與敘述者──「我」,對於孔乙己表現出什麼態度呢?
當孔乙己屢次落第,考不上秀才而被店裡的酒客嘲弄時,「我」有展現機智,幫他反將一軍嗎?有發揮正義感或是同情心,讓大人們少講一點酸言酸語嗎?還是,把握難得的機會──與店裡伙計一齊嘲笑這個可憐的老傢伙,好釋放工作壓力,喘一口氣?
當孔乙己某天向「我」展現善意,想教「我」寫毛筆字時,「我」的態度是什麼呢?展現的是善意、客氣,還是冷漠、輕視?
當孔乙己因為偷書被鄉里舉人打斷腿,不得不爬行到「我」工作的咸亨酒店,遭到眾人言語霸凌的時候,「我」做了什麼呢?出來打圓場或轉移話題?事後,偷偷把幾塊錢施捨給孔乙己?還是完全袖手旁觀呢?
「我」在整篇小說的形象,以及推動情節的作用,只是單純、近乎真實地述說孔乙己的悲慘?只是再現眾人對孔乙己的欺凌與作弄?魯迅對「我」這個角色沒有任何的隱含嗎?讀了一些魯迅的雜文及後人的相關研究,我還是沒有找到魯迅對這篇小說及「我」的任何描述,目前無從證實魯迅想透過「我」這個角色,有意告訴讀者:12、13歲的中國孩子,除了行將喪失的單純,早已具備中國成年人普遍具備的勢利眼、自私自利,以及對窮苦者冷漠無情等負面特質。只能預設,這是他的無心之舉──純粹著眼「利用孩子的視角敘事,小說較易取得讀者信任」的寫作效果。
儘管如此,我的追問仍然沒有結束,因為以孩子為視角的文學作品不少,像美國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義大利某作家寫的「愛的教育」等等,如果當年是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國社會,又能用中文寫作的英國人、俄國人、日本人,甚至是香港人、台灣人,會塑造出一個無所作為、只是旁觀孔乙己被霸凌的主角嗎?
離題的閒話:中共治下的「新社會」,中國人有比較好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前,我曾為顧炎武的文采驚嘆,直到最近幾年看了《皇帝亦凡人》、《朕,知道了》、《飢餓的盛世》諸如此類,介紹滿清前期君主與史事的書以後,這才發覺,原來作者在這篇文章所展現的精妙文學修辭,原來是繆思女神戴上手鐐、腳銬之後的沉重之舞!
由於古人(尤其是中華文化圈的國度)不重視個人尊嚴,漢人的社會與宗教也缺乏具體的規範去制止一大堆用「踐踏他人」方式獲取成功的行為與態度,於是,提倡「忍」精神、肯定「忍道」幾乎等於「變向肯定」那些欺負者的行為與態度。
為了突顯中國思想的特色,居然有學者(唉!沒及時記下是誰說的)認為:西洋人對於道德是思辨的,中國人對於道德是實踐取向。這種說法實在站不住腳!難道古希臘人討論「愛」與「正義」之類的道德議題純粹打發時間?
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尚同」情結!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就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大家通通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樣,連崇尚小國寡民……
蘇軾認為張良刺殺秦始皇是出於血氣之勇、逞一時之快的行為,以為對方應該忍耐,潛心向學,等待劉邦這位「真命天子」出現,之後竭心盡力輔佐對方,平定天下。 蘇軾好像沒有注意到:張良的刺殺行動其實非常縝密!
前言: 韓信忍辱負重而後功拜將相,以及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而得到兵書的故事,是許多勵志書不可或缺的經典例子,不少老師與長輩有時也津津樂道這樣的故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以前,我曾為顧炎武的文采驚嘆,直到最近幾年看了《皇帝亦凡人》、《朕,知道了》、《飢餓的盛世》諸如此類,介紹滿清前期君主與史事的書以後,這才發覺,原來作者在這篇文章所展現的精妙文學修辭,原來是繆思女神戴上手鐐、腳銬之後的沉重之舞!
由於古人(尤其是中華文化圈的國度)不重視個人尊嚴,漢人的社會與宗教也缺乏具體的規範去制止一大堆用「踐踏他人」方式獲取成功的行為與態度,於是,提倡「忍」精神、肯定「忍道」幾乎等於「變向肯定」那些欺負者的行為與態度。
為了突顯中國思想的特色,居然有學者(唉!沒及時記下是誰說的)認為:西洋人對於道德是思辨的,中國人對於道德是實踐取向。這種說法實在站不住腳!難道古希臘人討論「愛」與「正義」之類的道德議題純粹打發時間?
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尚同」情結!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就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大家通通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樣,連崇尚小國寡民……
蘇軾認為張良刺殺秦始皇是出於血氣之勇、逞一時之快的行為,以為對方應該忍耐,潛心向學,等待劉邦這位「真命天子」出現,之後竭心盡力輔佐對方,平定天下。 蘇軾好像沒有注意到:張良的刺殺行動其實非常縝密!
前言: 韓信忍辱負重而後功拜將相,以及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而得到兵書的故事,是許多勵志書不可或缺的經典例子,不少老師與長輩有時也津津樂道這樣的故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 令狐沖不是一個有志青年。  有些男孩子,十七八歲的時候,已經胸懷大志、心比天高。 他們晚上聚眾吃宵夜,從裡到外、從上到下,穿著媽媽或者女朋友洗好的衣服(假如沒有媽媽或者女朋友給洗,恐怕就是髒的),指點江山,憂國憂民,深信自己是個偉大的人物,總有
要寫幼慈學從辣仔良的故事來做借鏡也可以看出一些東西來。首先辣仔良可以說是幼慈和幼惡參半,他可以說成是一個充滿慾望的小孩,他想來人間表達什麼?次先是他的童年軌跡完全錯誤,這段時期是學習的要點,而他完全天馬行空的過日子,這樣就無法完成學業並且做大事。那麼他的競爭思想從哪裏來,這是每一個人都逃不掉的。
Thumbnail
此篇小說透過主角粗樹伯老實誠懇的第一人稱,展現工廠體系中勞工既卑微又可憐的處遇。開篇小說便從粗樹伯面容如老蟾蜍般道道溝渠,描寫其生活不易的艱難,對比上位者隨意解僱和高高在上的施恩貌,其誠懇的自述及卑微的態度,顯得特別令人不忍。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腦中有停不下的質問好想知道「這真的是現在年輕人的樣子嗎?」。不知道是不是國情差異,還是我目前所處的環境所認識的年輕人們因為在同一個學習體制內,普遍被篩出共同的人格特質,以至於我離真實有一段距離,在這本《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中,主要在談論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們獨有的「好孩子症候群」
Thumbnail
由於高一上學期的課次傾向以「自我成長」為主,又考量到學生們即將面臨「自主學習」的主題,因此我這次的課程設計,便是鎖定以「學習」作為延伸議題的討論。希望學生能從分析課文中的孔乙己出發,進而思考並創造屬於自己學習的目的及意義。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林彪和孔子)運動中。於1974年批判會上,主持人問沈默不語、提倡復興儒學的梁漱溟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甚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
「都說學歷是敲門磚,但我慢慢發現它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如果我沒有上大學,那我一定心安理得的(去工廠)打螺絲,可是沒有如果」 「如果我沒讀過書,我可以找別的活做,可我偏偏讀過書」……   文章節錄_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中國青年求職難興起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孔子名丘,字仲尼,近代文人余光中幫孔子取了一個摩登的英文名字:Johnny Kong(註1)。孔子如果知道,必定會莞爾一笑,並欣然接受。 孔子擁有禮學權威稀缺的幽默感,要真正認識他,必須將他從聖人的祭壇上請下來,從中華文化的刻板框架中請出來,還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高度讚揚「野」及「野人」。相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 令狐沖不是一個有志青年。  有些男孩子,十七八歲的時候,已經胸懷大志、心比天高。 他們晚上聚眾吃宵夜,從裡到外、從上到下,穿著媽媽或者女朋友洗好的衣服(假如沒有媽媽或者女朋友給洗,恐怕就是髒的),指點江山,憂國憂民,深信自己是個偉大的人物,總有
要寫幼慈學從辣仔良的故事來做借鏡也可以看出一些東西來。首先辣仔良可以說是幼慈和幼惡參半,他可以說成是一個充滿慾望的小孩,他想來人間表達什麼?次先是他的童年軌跡完全錯誤,這段時期是學習的要點,而他完全天馬行空的過日子,這樣就無法完成學業並且做大事。那麼他的競爭思想從哪裏來,這是每一個人都逃不掉的。
Thumbnail
此篇小說透過主角粗樹伯老實誠懇的第一人稱,展現工廠體系中勞工既卑微又可憐的處遇。開篇小說便從粗樹伯面容如老蟾蜍般道道溝渠,描寫其生活不易的艱難,對比上位者隨意解僱和高高在上的施恩貌,其誠懇的自述及卑微的態度,顯得特別令人不忍。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腦中有停不下的質問好想知道「這真的是現在年輕人的樣子嗎?」。不知道是不是國情差異,還是我目前所處的環境所認識的年輕人們因為在同一個學習體制內,普遍被篩出共同的人格特質,以至於我離真實有一段距離,在這本《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中,主要在談論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們獨有的「好孩子症候群」
Thumbnail
由於高一上學期的課次傾向以「自我成長」為主,又考量到學生們即將面臨「自主學習」的主題,因此我這次的課程設計,便是鎖定以「學習」作為延伸議題的討論。希望學生能從分析課文中的孔乙己出發,進而思考並創造屬於自己學習的目的及意義。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林彪和孔子)運動中。於1974年批判會上,主持人問沈默不語、提倡復興儒學的梁漱溟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甚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
「都說學歷是敲門磚,但我慢慢發現它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如果我沒有上大學,那我一定心安理得的(去工廠)打螺絲,可是沒有如果」 「如果我沒讀過書,我可以找別的活做,可我偏偏讀過書」……   文章節錄_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中國青年求職難興起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孔子名丘,字仲尼,近代文人余光中幫孔子取了一個摩登的英文名字:Johnny Kong(註1)。孔子如果知道,必定會莞爾一笑,並欣然接受。 孔子擁有禮學權威稀缺的幽默感,要真正認識他,必須將他從聖人的祭壇上請下來,從中華文化的刻板框架中請出來,還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高度讚揚「野」及「野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