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育🔷當魯迅翻開課本會看到什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古來時常喫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喫人』!」——魯迅〈狂人日記〉

  五四時期,魯迅是反傳統的一員大將,他有兩篇小說最有名,一篇〈狂人日記〉,是批判孔教的;另一篇〈阿Q正傳〉,是批判莊子精神的。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魯迅大筆一揮,都要把他們給打倒;但如果我們只看到魯迅「反對」的一面,而沒有看到魯迅自身具有的儒家氣質與道家氣質,那可能並沒有真的了解魯迅。
  魯迅雖然把莊子化成一個可憐又可笑的「阿Q」形象,用「精神勝利法」來諷刺莊子那種「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精神,但魯迅卻很欣賞魏晉名士(如嵇康、阮籍),而魏晉名士實際上都是莊子思想的信徒。由此可見,魯迅的內在其實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雖然反對傳統,但他自己就是活在傳統中的人,他自己也無法與傳統一刀兩斷,而是處在又愛又恨的矛盾之間,充滿戲劇性的張力。
  再說到魯迅的〈狂人日記〉,這篇小說首次引入西方小說意識流及象徵主義手法,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將人物內在的矛盾與靈魂的衝突完整呈現出來,雖然模仿西方小說的痕跡很重,但確實可以視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里程碑。
  當魯迅翻開課本的時候會看到什麼?他說他只看到滿紙寫著「仁義道德」,仔細讀到半夜,才看到夾在字縫裡的其實是兩個字,叫做「喫人」。這是什麼意思?
  所謂「喫人」,指的是中國古代的道德禮教,雖然表面上冠冕堂皇,實際上全是在剝削人的自由;只要有人拿著「禮教」的招牌,就可以肆意地控制他人、奴役他人、踐踏他人的尊嚴,直到把人逼死為止。而且在中國社會裡,這種殺人手段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既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如果我們讀〈狂人日記〉,只讀到魯迅批判禮教的話,那我們就讀得太淺了。實際上,魯迅透過這篇小說在逼問我們一個問題:誰該為「喫人」這種惡劣的社會風氣負責?
  ──誰該負責?
  雖然是透過禮教,才使得「喫人」的行為合理化,但如果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禮教的頭上,那其實是規避了「人」自身的責任。如果人不能徹底地反省自我,就不能真正的認錯,也就無法徹底改正「喫人」的惡習;這就是說,如果我們的靈魂沒有淨化,即使把禮教給打倒了,我們的社會還是有可能以不同的形式,繼續上演著「喫人」的悲劇。
  魯迅的〈狂人日記〉,正是希望所有讀者徹底懺悔自己的「罪孽」。我們必須承認,包含自己在內,社會上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喫人」的幫兇,我們每個人的嘴裡都吃著別人的肉,喝著別人的血。
  「四千年來時時喫人的地方,今天纔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務,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飯菜裏,暗暗給我們喫。」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喫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
  也許我們不一定覺察到自己吃過人,但是生活在「喫人」的社會中,你必然也吃過別人的肉,必然也喝過別人的血;所以,請不要覺得自己很無辜,在這個龐大的共犯結構中,沒有人是無辜的,沒有人可以說自己沒有罪,沒有人可以逃脫這個充滿污血的大監牢……
  ──在良知的法庭前,這一刻,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認罪。
  一旦反思到靈魂的最深處,我們才能真正淨化,使社會風氣徹底扭轉,不要讓下一代繼續捲進這個共犯結構中。因此,魯迅在小說的最後疾呼:
  「沒有喫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
   救救孩子……」
  請教育部跟大考中心救救孩子吧,人生已經夠苦了,不要再折騰孩子(跟苦命的老師)了。
  (唉,我鋪梗鋪好久……)
avatar-img
69會員
30內容數
厭世哲學家陪你喝茶看人生。沒有爾康也沒關係,我們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厭世哲學家 的其他內容
今天我想來討論一個問題——學文史有什麼用? 由於在國高中的學習階段,我就是一個文史傾向特別明顯的學生(文史容易拿高分,數理永遠不及格),所以當時就感到特別困擾——雖然我很喜歡文史,也比較擅長文史,但到底讀文史有什麼用呢? 也許我們身邊都充斥著這個說法:讀文史將來賺不了錢,會餓死。因此,我看到很多學生
今天我想談一個話題:「情緒勒索」。 我發現,現在有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情緒勒索」的意義,就開始用「情緒勒索」這個詞來指責別人,形成了「用『情緒勒索』來情緒勒索人」的奇異現象。
我們都知道《哈利波特》整部小說是以葛來芬多學院(簡稱獅院)為主角,而獅院的主要特質就是「勇敢」,這正是作者羅琳想要稱頌的正面價值之一。但我們不要忘記,「勇敢」與「恐懼」其實是雙胞胎,兩者注定緊密相隨,沒有恐懼也就不會有勇敢。
在我看來,《哈利波特》最核心的思考議題乃是「死亡」。小說的開頭就是始於死亡(詹姆、莉莉、佛地魔),而結尾就更不用說了,霍格華茲大戰就是一場大型發便當盛會,而且最後一部的書名就是「死神聖物」。死神並不是魔法世界中真實存在的神靈,而只是「死亡」的具象化;作者已明白告訴我們,整套小說必須以「死亡」這個議題
今天我想來討論一個問題——學文史有什麼用? 由於在國高中的學習階段,我就是一個文史傾向特別明顯的學生(文史容易拿高分,數理永遠不及格),所以當時就感到特別困擾——雖然我很喜歡文史,也比較擅長文史,但到底讀文史有什麼用呢? 也許我們身邊都充斥著這個說法:讀文史將來賺不了錢,會餓死。因此,我看到很多學生
今天我想談一個話題:「情緒勒索」。 我發現,現在有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情緒勒索」的意義,就開始用「情緒勒索」這個詞來指責別人,形成了「用『情緒勒索』來情緒勒索人」的奇異現象。
我們都知道《哈利波特》整部小說是以葛來芬多學院(簡稱獅院)為主角,而獅院的主要特質就是「勇敢」,這正是作者羅琳想要稱頌的正面價值之一。但我們不要忘記,「勇敢」與「恐懼」其實是雙胞胎,兩者注定緊密相隨,沒有恐懼也就不會有勇敢。
在我看來,《哈利波特》最核心的思考議題乃是「死亡」。小說的開頭就是始於死亡(詹姆、莉莉、佛地魔),而結尾就更不用說了,霍格華茲大戰就是一場大型發便當盛會,而且最後一部的書名就是「死神聖物」。死神並不是魔法世界中真實存在的神靈,而只是「死亡」的具象化;作者已明白告訴我們,整套小說必須以「死亡」這個議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魯迅繼〈狂人日記〉、〈孔乙己〉之後,在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藥〉。魯迅自承想利用小說的力量改良社會:「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這篇〈藥〉中,魯迅揭示的迷信與冷漠,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反思與討論。 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七月俗稱鬼月也稱盂蘭盆節(這名稱雅緻) 想拿這“鬼”這關鍵字作專題(或有重複系列筆記,請鑑諒!謝謝!): 魔鬼是個紳士,從不涉及不歡迎的場合……林肯。 魔鬼的辯白:你不可光聽信一面之詞,你們所讀的書都是神寫的……英 反諷作家 山謬 巴特勒(1835~1902)著:EREWHON(烏托邦式反諷小說
Thumbnail
魯迅的《藥》為一篇反映社會現實的短篇小說,內容大意為革命烈士為遊行示威慷慨赴死,然而他的鮮血卻被無知迷信的大眾認為是癆病的治方,使得主角爭搶著「人血饅頭」去治兒子的病。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Thumbnail
「所謂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這也是我對《可憐的東西》的觀後想法。封建社會揮舞著「仁義道德」的旗幟,迫害人民之自由與思想,那些本性吃人的統治階級,不僅喪盡良心,更一副分所當然的態度,毫無羞惡之心,而最令人痛心的還是愚昧的無辜百姓,因為慣了所以不以為非。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魯迅繼〈狂人日記〉、〈孔乙己〉之後,在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藥〉。魯迅自承想利用小說的力量改良社會:「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這篇〈藥〉中,魯迅揭示的迷信與冷漠,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反思與討論。 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七月俗稱鬼月也稱盂蘭盆節(這名稱雅緻) 想拿這“鬼”這關鍵字作專題(或有重複系列筆記,請鑑諒!謝謝!): 魔鬼是個紳士,從不涉及不歡迎的場合……林肯。 魔鬼的辯白:你不可光聽信一面之詞,你們所讀的書都是神寫的……英 反諷作家 山謬 巴特勒(1835~1902)著:EREWHON(烏托邦式反諷小說
Thumbnail
魯迅的《藥》為一篇反映社會現實的短篇小說,內容大意為革命烈士為遊行示威慷慨赴死,然而他的鮮血卻被無知迷信的大眾認為是癆病的治方,使得主角爭搶著「人血饅頭」去治兒子的病。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Thumbnail
「所謂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這也是我對《可憐的東西》的觀後想法。封建社會揮舞著「仁義道德」的旗幟,迫害人民之自由與思想,那些本性吃人的統治階級,不僅喪盡良心,更一副分所當然的態度,毫無羞惡之心,而最令人痛心的還是愚昧的無辜百姓,因為慣了所以不以為非。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