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孔乙己〉的「我」是什麼樣的中國人呢?
方格精選

魯迅〈孔乙己〉的「我」是什麼樣的中國人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木刻板畫呈現的孔乙己。

以木刻板畫呈現的孔乙己。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我」工作的那間酒店老闆、其他的伙計、客人,就是代表「舊社會」那種麻木不仁又無同情心的中國人。可是,小說的主角與敘述者──「我」,對於孔乙己表現出什麼態度呢?

孔乙己屢次落第,考不上秀才而被店裡的酒客嘲弄時,「我」有展現機智,幫他反將一軍嗎?有發揮正義感或是同情心,讓大人們少講一點酸言酸語嗎?還是,把握難得的機會──與店裡伙計一齊嘲笑這個可憐的老傢伙,好釋放工作壓力,喘一口氣?

當孔乙己某天向「我」展現善意,想教「我」寫毛筆字時,「我」的態度是什麼呢?展現的是善意、客氣,還是冷漠、輕視?

當孔乙己因為偷書被鄉里舉人打斷腿,不得不爬行到「我」工作的咸亨酒店,遭到眾人言語霸凌的時候,「我」做了什麼呢?出來打圓場或轉移話題?事後,偷偷把幾塊錢施捨給孔乙己?還是完全袖手旁觀呢?

「我」在整篇小說的形象,以及推動情節的作用,只是單純、近乎真實地述說孔乙己的悲慘?只是再現眾人對孔乙己的欺凌與作弄?魯迅對「我」這個角色沒有任何的隱含嗎?讀了一些魯迅的雜文及後人的相關研究,我還是沒有找到魯迅對這篇小說及「我」的任何描述,目前無從證實魯迅想透過「我」這個角色,有意告訴讀者:12、13歲的中國孩子,除了行將喪失的單純,早已具備中國成年人普遍具備的勢利眼、自私自利,以及對窮苦者冷漠無情等負面特質。只能預設,這是他的無心之舉──純粹著眼「利用孩子的視角敘事,小說較易取得讀者信任」的寫作效果。

儘管如此,我的追問仍然沒有結束,因為以孩子為視角的文學作品不少,像美國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義大利某作家寫的「愛的教育」等等,如果當年是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國社會,又能用中文寫作的英國人、俄國人、日本人,甚至是香港人、台灣人,會塑造出一個無所作為、只是旁觀孔乙己被霸凌的主角嗎?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