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英利《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在拿起畫筆之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布施英利《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共鳴讀書筆記 from Jinna Sun

布施英利《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共鳴讀書筆記 from Jinna Sun

布施英利,《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如果出版,2014年再版)(原日文版,2000年)


牠是活著的!


一個東京藝術大學美術解剖學教授,應NHK電台「課外教學 · 歡迎學長」節目之邀,回到故鄉的母校小學,擔任兩天的繪畫課程老師。


內容是畫魚。第一次見面,他請學生畫一條魚。隨便怎麼畫都好,自由創作。


「教室裡的學生幾乎每一位都以同樣的方式畫魚。大家都畫魚的側面,沒有例外!魚的臉全都朝左,尾巴都在畫面右邊,都只畫出魚的左側面。」


布施英利在第一堂的自述,給我很大的當頭棒喝。即使是現在,如果我要求教室內的學生畫一條魚,不給任何指導,得到的結果應該和作者描述的景況很類似吧!宛如一條條死魚標本。


到底,學校教了孩子什麼?他們的好奇心呢?他們的觀察力呢?他們的想像力呢?


每次看到這類帶有教育反思的書,我都感到淡淡的悲傷。


「放下畫筆,去釣魚」


布施英利「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其實真正的教學不在教室,而是在大自然。他馬上在午飯過後,帶著孩子們搭巴士到附近湖邊去釣鯽魚。


「雖然我們在釣魚,卻是一種磨練繪畫基本感覺最好的練習,而且周圍有美麗的大自然相伴,水面的波紋、搖動光影閃爍、風的冷冽及氣味,釣魚場所是磨練五感的最佳環境,能提供畫筆繪圖之外的一切美術訓練。」(p.31)


好美的畫面,浮餌晃動、揮汗拉竿,孩子們一個一個順利釣起魚,一起唱著校歌踏上回程。


接著第二天,來到課程的高潮~「解剖釣到的魚」!!


在理化教室,教授用手術刀指導孩子們解剖鯽魚——剝皮、剝肉,由外到裡,觀察魚鱗、觀察內臟、觀察骨頭,運用手的觸覺、嗅覺等各種感官去觀察。


最後將魚的殘破碎片放進解剖皿,用白紗布覆蓋,他帶領孩子們靜默閉眼,獻上一朵白花,為解剖過的魚獻上默禱。


用手術刀進行解剖,搞得一片血腥,這是什麼概念?布施英利說:

「孩子們劃開魚身,並不會喚醒他們殘酷的心靈,相反地是面對死亡這件事,實際感受到其中嚴肅的真實性。」(p.39)


默禱結束,教授帶大家到被黑布蓋住的一個箱子前,拿下黑布,在裝滿清水的透明水缸裡,有一條鯽魚🐟在游動,這條跟剛剛大家剝皮、取出內臟、觀察骨頭的死魚一模一樣,但是,牠活生生地在水中游動。


孩子們屏息著看,心裡一定在吶喊:

牠是活著的!


可以想像之後的課程發展,到了最後的畫畫時間,經歷這一切的學生,完成的圖,與昨天第一張畫出來的圖完全不同。


細節、動感、姿態、場景、想像...,魚不再是陌生的生物,而是與繪者有著心靈交會。孩子畫著魚,也畫出自己的心。


那最重要的核心,是什麼?


生命,布施英利想把生命的實際感受傳遞給孩子們。


「『活著!』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雕刻家羅丹說過『美就是感覺活著』,如果能夠描述出活生生的感覺,那就是最偉大的美了!」(p.40)

我在腦海中反覆觀想布施英利這堂繪畫課的細節:湖邊的氣息、解剖的場景、黑布掀開的那一刻......

這個歷程深深打動我。

在繪畫技巧的傳遞之前,是體驗。布施英利說「藝術的本質,是表達看待世界的方式」。唯有親身體驗,磨練五感,進而有感,才能引起創作的慾望。


想畫畫根本不要先去看美術相關書籍,甚至不用去美術館也沒關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優秀的畫家總是向自然學習。


我原本以為,帶著畫筆去觀察與記錄,已經是體驗自然最好的方式了,原來更根本的是,不要相機也不要畫筆,只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腦,只要依賴自己的身體就可以了,畫筆等到最後再拿。


除了「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本書提到另一個一直讓我關注也困惑的點:「心」的作用。

在閱讀《你的心,是最強大的魔法》時,總是不懂露絲奶奶不斷提醒主人翁,不要只用「腦」去想,而是要用「心」。我們現在都知道,所有的意識來自腦神經連結傳導:神經元、軸突、樹狀棘、突觸,而心臟不是用來負責血液循環的嗎?到底要怎麼「用心」?這用詞會不會太不精確啦?


布施英利提出了他的觀點。他說身體分成兩大類體系:「動物性器官」和「植物性器官」。


「動物性器官」負責身體的行動力判斷:戰或逃,來自感官訊息的接收與傳遞,送至腦進行資訊處理與反應。


但是只有「動物性器官」是不夠的,「植物性器官」將食物攝取的營養輸送到身體,以維持生存與成長所需。而這些內臟的循環中心便是心臟。「植物性器官」在演化發展先於「動物性器官」,來自大自然的節律與生命演化的記憶,被印刻在人類身體裡,當人們處於山海之間,外在的大自然便與內在的大自然和諧共鳴,因此特別舒爽愉悅。


宇宙的自然力量是這樣被保存在身體中,傾聽內在的聲音,讓身體的小宇宙和外在的宇宙相互應答時,我們便能感受的「美」。當人們用繪畫或其他表現形式,將外在(現實)與內在(心)連結起來時,藝術就此誕生。


一本一百多頁的小書,薄薄的篇章,談著「腦」與「心」這樣的大題目。布施英利說出他的想法,並沒有太多論證,卻也引起我的共鳴。


書中依然沒有說清楚什麼是「心」,但,我可以幽微地感受那是什麼,在每一次專注呼吸之間,在每一次靜坐冥想之間,在每一次聆聽寂靜之間......


I see

I feel

I sense


在感知與自然生成之前,是放下。

放下觀點、放下成見。


孩子第一次畫的魚,都長得一模一樣沒有生氣,是因為「腦」的訊息量太少。

而如果大人畫一條魚,卻依然長得一模一樣沒有生氣,那就是因為「心」被閉塞了。


在自然之間 see . feel. sense.

於內在深處 see . feel. sense.

藉藝術創作 see . feel. sense.


布施英利《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共鳴讀書筆記 from Jinna Sun

布施英利《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共鳴讀書筆記 from Jinna Su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inna Sun 藝起來共鳴
157會員
112內容數
盡信書不如共鳴,在字裡行間覺察自己。 一種幫助您有感閱讀且共鳴產出的高效讀書筆記法。 請至此處雲端連結下載空白表格檔案❤️:https://reurl.cc/NXld26 邀約分享聯絡信箱:jinnasun@gmail.com
2025/03/30
李惠貞老師於現流冊店導讀《生命的尋路人》,分享韋德·戴維斯探討瀕臨絕種少數民族智慧的內容。導讀中穿插其他書籍觀點,例如薩古魯的超能力概念、哈拉瑞的《連結》等,引導讀者反思科技與自然、文明與野蠻的關係,並從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3/30
李惠貞老師於現流冊店導讀《生命的尋路人》,分享韋德·戴維斯探討瀕臨絕種少數民族智慧的內容。導讀中穿插其他書籍觀點,例如薩古魯的超能力概念、哈拉瑞的《連結》等,引導讀者反思科技與自然、文明與野蠻的關係,並從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分享作者透過晨起儀式、間歇式日記、時間箱、AI輔助復盤、Notion週復盤等方法,提升效率、激發靈感,並萃取生活智慧,打造個人價值的經驗。
Thumbnail
2025/03/28
本文分享作者透過晨起儀式、間歇式日記、時間箱、AI輔助復盤、Notion週復盤等方法,提升效率、激發靈感,並萃取生活智慧,打造個人價值的經驗。
Thumbnail
2025/02/22
本文分享作者從子彈筆記到數位化筆記的探索歷程,以及從Sam Altman和金翼漢教授的筆記方法中獲得的啟發。作者強調筆記方法的「簡單」和「持續」性,並分享瞭如何結合Altman的線圈筆記本和金教授的關鍵字摘要法,優化個人筆記系統,提升思考深度和回顧效率。
Thumbnail
2025/02/22
本文分享作者從子彈筆記到數位化筆記的探索歷程,以及從Sam Altman和金翼漢教授的筆記方法中獲得的啟發。作者強調筆記方法的「簡單」和「持續」性,並分享瞭如何結合Altman的線圈筆記本和金教授的關鍵字摘要法,優化個人筆記系統,提升思考深度和回顧效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某日在家發呆,靈光乍現創作出 " 顛倒臉龐 "的插畫,剛好可以是自己的教學有關的教案與教材,總覺得很神奇的是 : 提起筆畫下去的思路,全部都跟永續和環保有關,這是腦內堆疊的理念,似乎已經刪不掉了,那就告訴自己順順地做下去吧 ! 一開始的邏輯根本沒有邏輯,只能緩緩地,跟著自我意識到的感受與意識到的內涵
Thumbnail
某日在家發呆,靈光乍現創作出 " 顛倒臉龐 "的插畫,剛好可以是自己的教學有關的教案與教材,總覺得很神奇的是 : 提起筆畫下去的思路,全部都跟永續和環保有關,這是腦內堆疊的理念,似乎已經刪不掉了,那就告訴自己順順地做下去吧 ! 一開始的邏輯根本沒有邏輯,只能緩緩地,跟著自我意識到的感受與意識到的內涵
Thumbnail
除了作品集,教授還指定額外練習,這次的拼貼畫練習,先前有設計I最後作業《The Moment》的經驗了,但放假回來,來不及準備,腦中盡是海洋、水族館、愛鳥維多驟逝,還有要完成的抽象雕刻作業。 趁課堂中間空檔,回家拿出所有雜誌,留意當下吸引我的圖,剪下來,再觀察它們關聯性,這樣隨機拼貼出一個主題,
Thumbnail
除了作品集,教授還指定額外練習,這次的拼貼畫練習,先前有設計I最後作業《The Moment》的經驗了,但放假回來,來不及準備,腦中盡是海洋、水族館、愛鳥維多驟逝,還有要完成的抽象雕刻作業。 趁課堂中間空檔,回家拿出所有雜誌,留意當下吸引我的圖,剪下來,再觀察它們關聯性,這樣隨機拼貼出一個主題,
Thumbnail
這裡是最貼近藝術家蔣友柏-Demos Chiang 藝術創作的搖滾區,由工作室裡的夥伴們,帶大家一起欣賞豐富精彩的藝術作品。 歡迎追蹤、按讚、留言與我們交流分享心得。
Thumbnail
這裡是最貼近藝術家蔣友柏-Demos Chiang 藝術創作的搖滾區,由工作室裡的夥伴們,帶大家一起欣賞豐富精彩的藝術作品。 歡迎追蹤、按讚、留言與我們交流分享心得。
Thumbnail
今天是室外課,我們來到了山上的野溪。 我們用溪谷裡的材料,生了一把火,小小的,剛好讓我們五人靠在一起,保持溫暖。 離開時,我們好好地、小心地將這裡的美麗復原,希望下一個來到這裡的人可以得到我們第一次來的感動,希望這個地方可以因我們來過而更好。
Thumbnail
今天是室外課,我們來到了山上的野溪。 我們用溪谷裡的材料,生了一把火,小小的,剛好讓我們五人靠在一起,保持溫暖。 離開時,我們好好地、小心地將這裡的美麗復原,希望下一個來到這裡的人可以得到我們第一次來的感動,希望這個地方可以因我們來過而更好。
Thumbnail
  因緣際會,在一場講座中遇見了充滿熱情的創作者,除了創作令我印象深刻外,作品背後的緣由與意涵也帶給我許多反思。老實說,一剛開始看到講座主題,我並沒有覺得很有興趣,畢竟在學校的研習,很多時候都是照本宣科,念一大堆的ppt,然後大家各做各的事,結束後簽退鳥獸散。所以好像沒有什麼好期待的。
Thumbnail
  因緣際會,在一場講座中遇見了充滿熱情的創作者,除了創作令我印象深刻外,作品背後的緣由與意涵也帶給我許多反思。老實說,一剛開始看到講座主題,我並沒有覺得很有興趣,畢竟在學校的研習,很多時候都是照本宣科,念一大堆的ppt,然後大家各做各的事,結束後簽退鳥獸散。所以好像沒有什麼好期待的。
Thumbnail
2022/2/12 (星期六) 【繪畫旅程結合薩提爾的內在靠近】 要參與今天下午的這堂畫畫課時, 我停下了所有的閱讀活動, 原因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全然的專注, 幾分的忐忑、 幾分的焦慮、 幾分的興奮。 素人阿貴帶領了所有的畫作以及讚嘆的畫具, 每翻開阿貴的畫作, 感動他的恆心, 每一筆一畫如此用心,
Thumbnail
2022/2/12 (星期六) 【繪畫旅程結合薩提爾的內在靠近】 要參與今天下午的這堂畫畫課時, 我停下了所有的閱讀活動, 原因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全然的專注, 幾分的忐忑、 幾分的焦慮、 幾分的興奮。 素人阿貴帶領了所有的畫作以及讚嘆的畫具, 每翻開阿貴的畫作, 感動他的恆心, 每一筆一畫如此用心,
Thumbnail
  當課程進度來到廖鴻基,多數第一線教師,其實都有點煩惱。面對課文,常常不知所措。首先,因為是白話文,沒有太多國學常識或者古人的見解可以補充,加上作者本身並非正統文學家,所以用字遣詞沒有那麼深奧,也無法補充形音義。其次,倘若補充太多魚類、海洋知識,則感覺目標錯置,不是國文課,而成了生物課。最後,文章
Thumbnail
  當課程進度來到廖鴻基,多數第一線教師,其實都有點煩惱。面對課文,常常不知所措。首先,因為是白話文,沒有太多國學常識或者古人的見解可以補充,加上作者本身並非正統文學家,所以用字遣詞沒有那麼深奧,也無法補充形音義。其次,倘若補充太多魚類、海洋知識,則感覺目標錯置,不是國文課,而成了生物課。最後,文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