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那些冀望能被看到的傷痕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誰是被害者》劇照
一名亞斯伯格症的偵查隊鑑識員方毅任,發現自己失聯已久的女兒竟與一場命案有關。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他隱瞞了警局同事,並和善交際的記者徐海茵合作調查、欲私下找出真相。而這一起起連續案件,帶領觀眾進入各個角色的內心世界......
《誰是被害者》是 2020 年台灣的懸疑推理原創影集,一推出便在網上掀起話題。不論是演員、劇情、還是美術設計,都帶領觀眾走進這樣沉重的故事中。這八集的故事都各自有一個主題:「指紋」、「報導」、「蠟燭」、「車站」、「刺青」、「遺願」、「水芫花」和「傘」。這八個概念串起了整篇故事,將劇中角色的傷口赤裸裸地嶄露在觀眾眼前。而最後一集透過徐海茵(許瑋甯飾)與李雅均(林心如飾)的對話,直截了當地道出劇中的核心主題:「生」與「死」。
用我的死,換你的願;用你的死,換我的夢。
劇中的自殺者心裡皆有著無法抹滅的傷痛,他們渴望被肯定、被理解、被愛,但這樣的期待卻沒有被實現。而在他們最需要被人傾聽時,李雅均出現在他們的身邊。她擁抱了他們的傷,告訴他們「生命是可以為別人犧牲的,另一個人為你犧牲的死亡,能夠帶來你被完成的生命,你就能帶著自由無憾地死亡。」於是他們選擇了以這樣的方式來終結自我,希望能藉由這樣的死亡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儘管不被眾人認可,但她的確成了他們唯一的慰藉與出口,在沒有人願意傾聽時,給了他們被重視的感覺。
沒有人不享有黑夜,只是有人的夜長,有人的夜短。
徐海茵的父親在她童年時期帶著她和母親在車內自殺,而這也成了她的陰影。她曾恨過、痛過,但她最後藉著自己的過去,告訴李雅均「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她認為這些被害者「需要的其實不是死亡的勇氣,而是活下去的希望。」她相信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就有力量能夠去改變。即使身處於黑暗,仍不要放棄尋找可能出現的一絲光亮。她告訴李雅均,也許那些自殺者就只差那麼幾秒,就能得到希望。如果有人能幫他們看到除了傷痛以外的事,他們就會知道自己還是被愛著、知道自己早已賦予了屬於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著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世界對於自殺者往往不能理解,認為這是脆弱、不負責任的表現。但我們其實無法保證活著一定比較好,也無法說選擇死亡一定是懦弱的表現,沒有任何人有資格批判選擇了結生命的人,因為我們從來都不知道這些人都承受了些什麼。要一個人願意把自己的痛攤開來檢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至少我們可以讓對方知道不論他是什麼樣子,他都值得被愛;讓他知道就算活著並不容易也不輕鬆,他永遠都不會是孤單一人。世界這麼大,到處都有對於現狀感到無力的人們、到處都有心靈破碎的靈魂,而這之中,有些人沒有辦法拯救自己。但其實我們不需要害怕自己的任何情緒,開心的時候好好地去開心;悲傷的時候,我們也還是能夠好好地去悲傷。接受自己有的所有情緒、好好善待自己、好好地擁抱自己。也許我們還無法讓這世界變得溫柔,但我們可以先從對自己溫柔開始。

您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一部分的我寄放在這,
另一部分的我寄放在 IG
@elliets_26
avatar-img
3會員
7內容數
編輯女友和藥師男友一起聊聊各種電影、文學或音樂,再從中延伸到一些和現實生活有關的醫藥小知識或小補充。 亦有經營 podcast 編輯與藥師,在各大串流平台皆可搜尋收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lli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時候想要有人能夠接住這樣的我,告訴我一切都沒關係,但有時候又不想要任何人接近我,覺得所有人都只是為了看我笑話才待在我身邊。
你說,她是個驕傲的女孩。那我又何嘗不是?只是就像張愛玲說的,「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滴到塵埃裡去。」甘願被你馴服,甘願讓你成為我的習慣,甘願讓我的心停留在你身上。儘管,你從未真正地注視過我。 
有時候想要有人能夠接住這樣的我,告訴我一切都沒關係,但有時候又不想要任何人接近我,覺得所有人都只是為了看我笑話才待在我身邊。
你說,她是個驕傲的女孩。那我又何嘗不是?只是就像張愛玲說的,「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滴到塵埃裡去。」甘願被你馴服,甘願讓你成為我的習慣,甘願讓我的心停留在你身上。儘管,你從未真正地注視過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在《誰是被害者》第一季的最後,原本一心求死的「江曉孟」,最後在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真情流露下,最終活了下來,也因此到了第二季中,「江曉孟」活下來的意義與目標,就成為了本季的故事重點之一,也希望能讓觀眾透過這個曾生無可戀的少女身上,看見微光。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自殺防治不好談,但從電影我們能學到更多。2024 年度心動系電影《我在這裡等你》描述了一位失意的香港作家天宇在臺北與一名街頭混混阿翔相遇,展開尋找通往天堂的鯨逝灣的旅程。本文涵蓋了自殺防治等心理議題。
Thumbnail
桃林鎮發生一宗命案,少女被殺害後棄屍在桃花樹下。十四年前,同樣的地點與命案現場布置,受害者是記者李海燕的好友丁小泉,而李海燕的父親被指為凶手,在獄中畏罪自殺。背負著回憶枷鎖的李海燕,回到桃林鎮,與同樣帶著傷痕的丁小泉初戀男友-刑警宋東年一起尋找真相。但是,記憶一旦解封,恐懼、悲傷、痛苦也將伴隨而來。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死亡只不過是一種,能終結痛苦的低等手段。」選擇自殺的崔怡在(徐仁國 飾),因為在遺書裡的字裡行間透露著對死亡的蔑視,讓「死亡」勃然大怒,決心給予這個自私選擇自殺的男人懲罰,讓他不斷在將死之人的身軀裡重生。諷刺的是,前一刻才毅然決然面對死亡的崔怡在,面對可能無止盡的痛苦,開始奮力求生……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在《誰是被害者》第一季的最後,原本一心求死的「江曉孟」,最後在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真情流露下,最終活了下來,也因此到了第二季中,「江曉孟」活下來的意義與目標,就成為了本季的故事重點之一,也希望能讓觀眾透過這個曾生無可戀的少女身上,看見微光。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自殺防治不好談,但從電影我們能學到更多。2024 年度心動系電影《我在這裡等你》描述了一位失意的香港作家天宇在臺北與一名街頭混混阿翔相遇,展開尋找通往天堂的鯨逝灣的旅程。本文涵蓋了自殺防治等心理議題。
Thumbnail
桃林鎮發生一宗命案,少女被殺害後棄屍在桃花樹下。十四年前,同樣的地點與命案現場布置,受害者是記者李海燕的好友丁小泉,而李海燕的父親被指為凶手,在獄中畏罪自殺。背負著回憶枷鎖的李海燕,回到桃林鎮,與同樣帶著傷痕的丁小泉初戀男友-刑警宋東年一起尋找真相。但是,記憶一旦解封,恐懼、悲傷、痛苦也將伴隨而來。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死亡只不過是一種,能終結痛苦的低等手段。」選擇自殺的崔怡在(徐仁國 飾),因為在遺書裡的字裡行間透露著對死亡的蔑視,讓「死亡」勃然大怒,決心給予這個自私選擇自殺的男人懲罰,讓他不斷在將死之人的身軀裡重生。諷刺的是,前一刻才毅然決然面對死亡的崔怡在,面對可能無止盡的痛苦,開始奮力求生……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