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筆記】佛教入門【中】

中篇 基本教義
  1. 苦苦:生老病死。 壞苦:人生在世,有受皆苦。 求不得苦。 怨僧會苦:好景不常、冤家路窄。 愛別離苦。
  2. 因緣:世間事物的形成和毀滅,都有他的因素,並不是一切都沒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後,不要把它擺在心裡,那是去除煩惱的最好方法。
  3. 無常(空的意義) 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是暫時的各種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動,分為生、住、異、滅,無常而不永恆的。
  4. 無我(空的意義) 人類的煩惱,多過於其他的動物,只因為人類的自我觀念,比其他的動物更強烈。自我的觀念,帶來自私的行為,凡是遇到和這自私的行為相牴觸的事物,便會引起煩惱。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如能掌握了因果及因緣的精義,便是掌握了整個佛教的教義。
  • 從因果的立足點上說,是要嚴守佛曾說過的一切教誡的。
  • 從因緣的立足點上說,佛的一切教誡,無非是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空不同而有不同的種種接引教化的方便法門,其中並無一成不變的定規定則,否則,不落於人我之執,也會落於法我之執,均非佛陀說法的本懷。

佛教不講形而上的本體論,為了便於一般學者理解起見,權且循著哲學的觀點,將佛法的觀念介紹出來。
  • 唯心系的佛學思想,重視心的本源及其結果。
  • 唯名系的佛學思想,則著重於現前這個妄心的認識,追尋到了源頭,便是修行的結果。要對現前妄心的徹底認識,必須有修持的努力作為代價。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看,佛學的目的都是教人以切實的修持來完成解脫與自在的聖果。
佛經裡說到,釋迦佛尼佛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七個佛,第一尊佛是出世在過去九十一劫之前,本劫之前的莊嚴劫中有三佛出世,現在的賢劫中,共有千佛出世,已出世的是尊是第四尊,彌勒將是第五尊,到釋迦是尊為止,通稱為過去七佛。
真正發了菩薩心的人,需要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相應,即是厭離現實而不逃避,入世化眾而不貪戀世間五欲。
書名:佛教入門
作者:聖嚴法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