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斷捨離 – 談注意力及內容價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把接收資訊的渠道去蕪存菁,才能把專注力花在真正重要的內容上。
我珍惜每天能專注閱讀的那一點點時間,因此必須有效率地篩選內容。大家可能也有類似經驗:電子郵箱收件匣的第一頁經常爆滿,以致真正重要的訊息被淹沒了。為了避免這情況發生,每隔一段日子我便會把部份自己不怎麼關心的電子報退訂。Facebook 也一樣,每次拿起手機滑屏幕,不知不覺已耗掉不少時間卻甚少深度閱讀一篇文章,所以不時檢視自己的追縱列表,取消追縱不再關注的專頁。
2007 年的研究,一個人每天接觸的資訊量達 176 份報紙內容的總和。 13 年後的今天只會更誇張。

讀者的注意力稀缺

根據一份十幾年前的研究報告,一個人每天接觸的資訊總量是 176 份報紙;十幾年後的今天只會有增無減。現代人缺的不是資訊,而是缺消化資訊的時間。
認真觀察過自己平常的閱讀習慣後,發現一個的事實:拍好拍滿「讚賞鍵」,原來比認真讀完一篇文章容易太多。我閱讀速度比較慢,每天花 30 分鐘只能讀完 2-3 篇文章而已,但在䌓忙的生活中我不願花多於 30 分鐘在單一個平台上。於是,凡見到一些欣賞的作者的作品,無論有沒有空讀完我都會先花幾秒拍掌以示肯定。那不代表不尊重創作,純粹是時間不夠消化太多內容罷了。
因此當知道有朋友會為拍不拍手,拍多少下等問題糾結,我是有點難以代入的。
因為我的注意力才是更大的成本。
總之知道讚賞公民每月所花的 5 美元是確確實實花了出去,有作者因此獲得回報和鼓勵,便夠了。不是說不應在意付出的錢贊助了誰,只是覺得不值花時間太頻䌓注意這細節而已。

注意力變現 vs 內容變現

稀缺的注意力有價有市,這雖似是常識,卻又經常被忽略。從事市場推廣的朋友一定很有體會,因為其中一個量化推廣預算的參數正是每次曝光成本 (Cost per Impression)。例如在 Facebook 賣廣告,可以設定每 1000 次曝光的預算,內容每次在讀者眼前出現,廣告商都要付費。Google 讓客戶付費把內容置頂在搜尋結果首頁,網站把當眼的位置讓給廣告商,都是平台把讀者的注意力當作商品販賣的例子。
有趣的是,雖然付出珍貴的注意力成本的是讀者,獲得收益的卻是廣告平台 (如 Facebook)。近年出現如 「Brave 瀏覽器」這些項目嘗試平衡這商業關係,讓讀者可主動設定瀏覽時接收廣告,並因而獲得來自廣告預算的收入。這是為讀者而設的「注意力變現」。
親愛的讀者們,衷心多謝你讀到這裡,因為你對這文章付出了寶貴的專注力。
創作者和讀者是兩個相互的市場。一方面創作者在爭奪讀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讀者也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內容。
優質的內容製作需要成本,因此要維持內容質量,內容變現的方法也十分重要。LikeCoin 的應用嘗試讓讀者在表達關注(讚)的同時,付出一點金錢的回報(賞),是希望實現一種內容變現的方法。理想的內容世界是:讀者付出專注力去享受最適合自己的內容,創作者又能因讀者的讚賞獲得回報。
有以上認知的朋友便會開始討厭 Facebook 了,這跟它的介面設計推動讀者快速地瀏覽簡短資訊而不鼓勵深度閱讀有關。作者若在 Facebook 貼一篇文章鏈結,大部份讀者不會真的點進去細閱。讀者滑屏幕時,有限的注意力在無形中消耗殆盡,卻甚少能跟作者有較深度的交流。付出注意力成本的讀者,跟付出創作成本的作者,在 Facebook 中均無法獲得合理回報。

單一算法無法滿足所有人

Facebook 的另一個特點是以演算法決定讀者能看到什麼內容,而這演算法是主要是根據讀者的人際網絡設定的。不少用戶會歡迎這種被「餵食」內容的體驗,因為不用花精神時間搜尋。然而久而久之用戶會養成被餵食及膚淺閱讀的慣性。
若一個人每天攝取的食物構成人的物理性,那麼一個人每天攝取的資訊便構成人的精神面貌。有此自覺的讀者均會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媒體內容「充飢」。
既然讀者的注意力如此珍貴,那麼能增強內容曝光機會的媒體首頁理所當然成為創作者的必爭之地。然而每個媒體都有定位,讀者的喜好卻有千萬種,媒體不可能面面俱圓地照顧到各種內容愛好者的需要。喜歡社會議題文章的讀者,無法在旅遊博客中獲得滿足;喜歡讀小說的,公民媒體便不對脾胃。於是各式各樣的網站有如不同風格的雜誌,各適其式。
Matters 為例,最近不少網友表達首頁的文章不對他們的胃口,原因正是 Matters 是以演算法決定首頁的文章曝光,而算法反映的是最近活躍用戶的行為(按讚)。我不認為應該概括地說 Matters 首頁的文章質量下降,因為那僅僅反映最近「馬特市」活躍公民的口味,而這款新口味顯然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望而已;反過來我也曾聽過有作者/讀者批評 Matters 的文章全都是「政黑文」。無論 Matters 如何改算法,也不可能滿足所有讀者的需要。
Matters 需要一個定位,及一些能讓讀者按個人喜好追縱內容的工具。一個健康的內容生態應讓多元的內容百花齊放,但同時要協助讀者各取所需。
實現內容變現,推廣深度閱讀,協助讀者專注,也將會是 Liker Land 的重要發展方針。我正在用 Liker Land app 追縱我喜愛的作者,大家也可下載試試看;用法會再另文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可能有的人會說是時間、是親情、是友情、是金錢,時間也許是個不錯的答案,因為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一樣多,但其實還有一件事比時間更有價值,那就是「注意力」! 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注意力」有什麼珍貴的,深究之後,我們就能發現現在所有的商業行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搶奪」人們的注意力,因為只有一開始吸引
    Thumbnail
    當現代人面臨資訊爆炸,注意力往往難以集中。本文介紹了轉移注意力的好處,包括控制情緒和放鬆,並提出“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的建議。
    「注意力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是說服的前導。」 我們都知道,當商品的供給過多,超過需要,「價格」就會下跌;而現在有太多的資訊爭先恐後地想引起人們注意,當資訊的供給超過需要(個人所能消化),「注意力」(Attention)就會下降。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自從智慧型手機成為大家普遍使用的工具之後,有許多資訊正偷偷消耗我們的注意力。例如原本想打開手機查閱資料,卻突然被跳出的訊息給吸引走,等到回過神來,才發現時間已默默過了半小時、又或是忘記原本打開手機,究竟要做什麼?好像得了健忘症一樣、或是手機發出的叮咚聲,總是打斷你原本正在做的事呢?
    Thumbnail
    網路文章因為SEO考量,字數會控制在2000 字左右,內容過於零碎,包含的「知識點」有限,只算是片段的資訊。也許適合作為聊天、談話的主題或刺激想法的引子,但不足以構築成完整的知識。書籍的架構與篇幅加上完整的脈絡敘述與作者觀點,才能夠把片段的資訊相互連結,導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與產生進一步的洞察。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可能有的人會說是時間、是親情、是友情、是金錢,時間也許是個不錯的答案,因為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一樣多,但其實還有一件事比時間更有價值,那就是「注意力」! 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注意力」有什麼珍貴的,深究之後,我們就能發現現在所有的商業行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搶奪」人們的注意力,因為只有一開始吸引
    Thumbnail
    當現代人面臨資訊爆炸,注意力往往難以集中。本文介紹了轉移注意力的好處,包括控制情緒和放鬆,並提出“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的建議。
    「注意力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是說服的前導。」 我們都知道,當商品的供給過多,超過需要,「價格」就會下跌;而現在有太多的資訊爭先恐後地想引起人們注意,當資訊的供給超過需要(個人所能消化),「注意力」(Attention)就會下降。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自從智慧型手機成為大家普遍使用的工具之後,有許多資訊正偷偷消耗我們的注意力。例如原本想打開手機查閱資料,卻突然被跳出的訊息給吸引走,等到回過神來,才發現時間已默默過了半小時、又或是忘記原本打開手機,究竟要做什麼?好像得了健忘症一樣、或是手機發出的叮咚聲,總是打斷你原本正在做的事呢?
    Thumbnail
    網路文章因為SEO考量,字數會控制在2000 字左右,內容過於零碎,包含的「知識點」有限,只算是片段的資訊。也許適合作為聊天、談話的主題或刺激想法的引子,但不足以構築成完整的知識。書籍的架構與篇幅加上完整的脈絡敘述與作者觀點,才能夠把片段的資訊相互連結,導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與產生進一步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