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勾勒:略論短篇小說(三)

    我個人認為,短篇小說猶如一幅速描畫,目的是讓人準確地抓著故事的主題,瞭解角色的性格與命運,感悟故事帶出的信息。我採用了王蒙關於短篇小說特點的見解:
    (一)它是生活的一個橫斷面
    (二)情節線較為簡單
    (三)著重精選細節
    按王蒙的說法,短篇小說是易學難精的。要選取生活的橫斷面不難,但要使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則需要作者有獨到的眼光和創作意念;簡單的情節線當然比多線發展要容易掌控,但亦容易流於單一片面,未能令故事留有餘韻;細節更是不易拿揑的部分,寫太多會失焦,寫不夠又容易使故事失去趣味。
    向大師取經,永遠是不二法門。談到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一般都令人想起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博爾赫斯等人。他們的風格不同,但在創作上均具備兩種要素:勾勒與突出。
    讓我以歐.亨利家喻戶曉的《最後一片葉子》作為例子,精簡講解他如何在小說中勾勒與突出一個講述人性光輝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角色,分別是瓊西與波爾曼。兩人同樣是畫家,同樣對自己的畫畫生涯有所期望,同樣不幸感染了當時致命的肺炎。相異之處是前者想放棄生命,後者則堅持活著。對生命的態度迥異的兩個人,在故事裡沒有碰頭,他們之間的關係緊靠瓊西的室友蘇來串聯。故事前半部分集中描述瓊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心裡仍渴望到那不勒斯畫海灣,只欠缺意志推動自己克服病魔。歐亨利沒有直寫瓊西怎樣怨天尤人,只描寫她數著窗外常春藤的葉子一片一片落下,形象地把她消極的性格表露無遺,落葉是生命衰敗的象徵,一片一片地落下,就反映瓊西倒數生命的悲歎。
    小說後半部分講述蘇要替自己的插畫找模特,就跑到樓下找六十多歲的波爾曼。他是個窮愁潦倒而愛喝酒的畫家,只希望在有生之年畫出一幅傑作。當他從蘇的口中知道瓊西的事時,感到氣憤,無法想像有人以落葉來斷定自己的生命何時走到盡頭。歐亨利沒有寫波爾曼跑到瓊西面前鼓勵或教訓她,只寫他跟蘇看著窗外的常春藤,又彼此默默無言對望一會。
    瓊西和波爾曼的性情就藉著歐亨利簡單的筆觸被勾勒出來,而他並沒有長篇大論地把對珍惜生命、互助互愛的精神寫出來,只是透過波爾曼冒著整夜的風雨,為瓊西畫出他生命最後一幅,亦是最傑出的一幅畫作,就是那一片永不落下的葉子,讓瓊西不知不覺重拾生存的意志,而波爾曼則撒手人寰。
    人性光輝的一面往往不會出現在大人物身上,而是那些普通人,甚至從外表看來滿有缺點的人,歐.亨利以短短一個故事裡的細節,例如波爾曼與蘇的一段對話,既顯出波爾曼是個火爆的老頭,同時又心繫病重的瓊西,而到樓上看見窗外的樹葉,就是觸發波爾曼畫最後一片葉子的契機。作者就是輕描淡寫,就把這種幽暗中的微光呈現在讀者面前了。寫短篇的朋友,不妨一再細讀這個故事,學習如何把短篇寫得出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