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鍛鍊屬於你自己的Time Quotient
研究所曾擔任系刊編輯,畢業後系刊被關閉,因此將過去的作品集放在這裡。
此為2016年3月的封面故事。
當時間就是金錢
在電影<鐘點戰>中,敘述21世紀末,市場交易方式都是以時間為貨幣,買一份早餐5分鐘、坐一趟公車2小時等等,甚至為了幾分鐘的工資而計較,甚至時間不夠就必須跟「時間銀行」貸款出更多的時間,,時間不僅是錢,更是代表了你的生命,當時間歸零時,也宣告死亡的降臨,<鐘點戰>將現今的經濟模式以及社會面貌體現出來,更深刻的描繪出人們對於時間的重要性;在<多啦A夢>中,有一項道具是「時間銀行」,當你時間不夠,你可以跟銀行借時間出來用,而當你有多的時間,可以將時間存進銀行裡,用輕快幽默的方式去呈現在時間管理沒做好的時候所付出的代價。但換個角度想,兩部作品都呈現了把時間當金錢的觀念,反倒是現實中得我們,卻似乎忽略了時間對我們的價值。
時間的重要性
不論是哪間大學,通常在開學典禮上,不論是校長還是系主任致詞,往往都脫離不了「時間管理」。在經歷長年的讀書歲月,好不容易考上大學,脫離家裡的管控,許多學生宛如脫韁的野馬一樣,面對無政府狀態,其實許多學生自己的時間管理是非常差的,以往都是家裡、學校、補習班度過,大部分時間都是受到控管的,一但沒有人管,期中、期末考到了,根本玩到忘記讀書,甚至是到了大四,才發現自己虛度三年時光,才開始打算利用剩下的時間去好好規劃未來。
而大部分的人雖然擁有夢想,卻常常因為「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而把夢想不斷往後延。等我有時間、改天吧、等小孩大吧……,往往總是會有一堆藉口,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一直往後推。等老了一後回頭來看,才發現有些講了一輩子的夢想,往往連起步都沒有。但若你知道如何規劃、利用時間,其實很多事情或許早就可以起步了,哪怕只是就算如蝸牛般緩慢,對過去那個滿懷夢想的自己也算是有個交代。
時間不能只是被動的管理
在時間管理上,很多人只是被動的把別人來找我們要做的事情記入行事曆中,然後照著執行,但其實這不叫時間管理,只能算是個有個「提醒機制」罷了。若想要追求成功,還需要更多「主動」的成分在其中。像是如何妥善的安排工作、調整事情輕、重、緩、急的優先順序,這才是時間管理上重要且該學習之處。
而除了需要主動管理外,時間應該是一種像智商(IQ)、情商(EQ)、財商(FQ)一樣被歸類的一種商數-時間商數( Time Quotient , TQ),除了即將面對的事物去做時間規劃與管理外,還有設定短期目標、中期規劃、未來願景,達成各個時期目標的能力,不能單單被動的被時間追著跑,而是要去主動去規劃與安排,逐一調整達到人生夢想或目標的路徑,掌握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翁。
時間商數Time Quotient
在敘述時間商數前,先讓大家了解財務商數。關於財商能力,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觀念:減少花費,增加儲蓄、有效運用每一分錢,讓錢滾錢,發揮時間的複利價值,以及財務槓桿。
當小編規劃每個月拿到薪水,部分拿去日常花費、社交或購物,剩下的部分每個月存起來。一年後,假設小編省下了十萬元,則小編可以拿這筆錢去做投資,讓這筆錢幫我賺錢。但小編覺得錢太少,於是跟父母各借了二十萬,總共五十萬去做投資。在過一年後,五十萬變成了六十萬,還給父母四十萬,小編最後賺到了二十萬,等於賺了一倍,但小編實際上只拿了自己的十萬做投資。上述只是個簡單的案例,投資有賺有賠,購買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但在背後想給的意思是,在上述的例子中,我們難道不能把財務智商的三個觀念應用在時間上嗎?換個名詞,但是觀念上是大同小異的-節省時間、充分利用時間以及時間槓桿。
首先,是節省時間。常聽到很多人常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是卻又說金錢買不到時間,但真的是這樣嗎?或許我們沒有像<鐘點戰>把時間當成交易貨幣,也不像<多啦A夢>中的時間銀行道具可以自由借貸時間,但如果你不花錢搭交通工具,光是從台北走到屏東,最快也不只要一天,但隨著選擇的交通工具不同,花費不等的金額,幾乎都能在一天內就能到達。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在準備統測或學測的印象,總會有些人會在等公車、搭公車,甚至走進教室的時間讀書,但那些人如果是騎車,可能要隨時注意路況,而少掉這些讀書的時間,別小看這些時間,就跟存錢一樣,每天日積月累下來,知識累積的差距就出現了。而當你在從台北往屏東的路程上,如果你選擇搭乘交通工具,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時間看書、規劃自己休息一下、沉澱心靈作思考、安排行程,而不是放空什麼都不做。充分運用時間,可以讓自己跟別人更不一樣。
而時間的槓桿,簡單來說就是借別人的時間當自己的時間使用。而其實時間的槓桿,我們時時在使用,只是我們疏忽了他。在準備一個報告的時候,有一份一個人預計要花10小時的報告,分給五個人做,因此除了借大家的時間去完成一份報告,也省了一個人單獨作報告8小時的時間,而被分配2小時的報告,你也可以是花錢去請別人去幫你做報告,這樣你就可以多兩個小時去做其他更重要或急迫的事情,雖然大家都只有24小時,但你卻用24小時做了26小時的事情,這多出來的兩小時其實就是你所創造出來的槓桿,運用別人的時間去做自己的事。仔細想想,工作不也是如此嗎?老闆忙不過來,用薪水雇用員工每周一到五,八小時的時間替他工作,拿錢去買員工的時間去做事,這不也是時間槓桿運用的一種嗎?
時間不是金錢,是人生
錢不只能節省時間,還能買到他人的時間為你所用,往往我們都認為錢是有價的,時間是無價的,但實際上當我們拿我們自己有限又無價的時間去換錢,或拿錢去換他人有限的時間,我們都把時間用一個有價的價格售出,供他人使用,或許年輕的時候還覺得時間很多,感覺不到。但等30歲、40歲、50歲,才會覺得時間不夠用,甚至開始跟時間賽跑,才開始後悔年輕時沒珍惜的光陰。
一萬小時定律,是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 在《異類》一書中提到的概念,如果你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需要10000小時,依
比例計算的話,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個小時,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表示什麼?如果以人生80歲來算,扣掉前20年讀書以及60歲養老,你有40年的時間成為8種領域的專家,或是成為該領域中專家的專家。但是如果你能夠節省時間、利用時間、發揮時間槓桿,將五年縮成四年,你除了可以比別人早成為專家,也能成為10種領域的專家,又或是,拿多的時間去規劃,並完成你未完成的夢想,成為你夢想領域的夢想實踐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