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年輕本錢」的真正用法

    每個人都年輕過,有的人戰戰兢兢,有的人虛擲光陰,不論怎麼使用,這筆本錢都無法永久享有。
    而世界更是複雜的,事情的進展往往與預想不一樣,沒有太多皆大歡喜,也沒有電影中轉折似的奇跡,我們只有竭盡所能,去換一個還不錯的結局。
    說到成功,往往需要許多主客觀因素的配合,甚至還有運氣成份。光聽別人如何成功、看成功者的書,對我們幫助很有限。因為只有少數成功可以複製,多數其他成功人士的故事,他們的運籌與轉場只在彈指之間,而我們的條件本來就與他們不同,運氣也是(笑)
    我們可以研究的是他們的思維和看事情角度,而不是任何事情都依樣畫葫蘆,搞錯了重點,難怪有人不再相信成功。
    (來源:IG)
    道理其實也很簡單,不敢想的人理應被茫茫人海埋沒,而敢想卻只會模仿的人,不過是在有限的時代裡,跟所有進場的人分一塊大餅。某個事業、商機突然「竄紅」的當下,進場即是晚了。
    歷史上有名的「淘金潮」,不僅有美國本地人,也有大量外籍淘金客從世界各地湧入加州,其中包括大量的亞洲移民工。事件記載中,發現大量黃金的起源地點是一座磨坊,但讓我定義的話,我會說起源是那個沒有守住嘴巴、洩露商機的人。
    以前沒有網路,任何傳言、消息橫跨到海外至少要數月,現在一指就能掌握世界另一端的狀況。一個商機也是如此,當新聞媒體在報導時,不但晚了,人也會如淘金潮般湧入,沒有真本事、與他人不同的定位,就會像最後才走下河尋金然後空手而歸的人。
    欲提高自己脫穎而出的機率,除了獨到眼光,還要能夠創造奇蹟的「試錯力」。「試錯力」即願意嘗試錯誤的精神與能力。綜觀大局,其實也是簡易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與洞察力、直覺或理論推理的方法正好相反。
    曾經,馬雲找雷軍(小米創始人)給自己投資2000萬,雷軍拒絕了。後來雷軍在反思這件事時,說了句非常深刻的話:「有機會一定要試一試,試錯的成本並不高,錯過的成本卻非常高。」
    試錯,不是說在錯誤的道路上試來試去,而是說在未知的道路上驗證結果。所以我們沒必要對試錯這個詞膽戰心驚。但是,絕大多數企業決策者和華人的教育,他們本質上都是不想試錯,似乎嘗試未知的東西就是一個成本很高、很曠日費時的東西。
    有份國際學生評估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 ,台灣學生除了閱讀和數學表現,另一個受人矚目的是他們被評為「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一群」其中,女學生比男學生更害怕失敗。
    而另一面的代表—荷蘭,不僅男女學生都不怕失敗,荷蘭男學生被評為是「全世界最不怕失敗的群體」。
    荷蘭學生不怕失敗,和他們的「低分文化」有關。他們小學的教育著重在啟發生活經驗,在玩樂、體驗和實作中學習成長。
    學生 12 歲會參加一個考試,依照結果,會被建議選擇不同等級的學校就讀。而之後到大學,統一採用的評分方式為 10 分制(1-10),10 分最高,而科目基本上達到 5.5 或 6 分就算通過,「分數比」相對其他國家也比較寬鬆。
    多數情況下,沒有「滿分」這回事,雖然理論上拿到 10 分是可能的,但據說每個荷蘭學生都知道,沒有 10 分這回事。
    少數學生可能會拿到 8 分、9 分,代表這份作業真的十分優異,超出預期。然而,大部分荷蘭教授從沒有給過 9 分的紀錄。所以,更常見的預期是 6-7 分,這代表已經是 Good,水準之上的表現。拿到這樣的成績,通常荷蘭學生也就會覺得自己表現相當不錯。
    有些大學,能夠拿到 8 或 8.5 分以上,有機會拿榮譽學位畢業。對比美式評分,要有榮譽學位畢業,恐怕得全 A 甚至全 A+ 才有可能。
    許多到荷蘭留學但不了解文化的學生,面對第一份作業只有及格分數,心情必然五味雜陳。所以大學得要常常發郵件提醒教授,好好輔導國際學生適應荷蘭的低分文化,別讓他們感覺自己不夠優秀,信心受到打擊。
    荷蘭學校表示,荷蘭人喜歡處在普通的舒適環境中,所以請國際學生放輕鬆,分數沒那麼重要,不是拿來競爭的。
    那麼當大家都是 6、7 分時,怎麼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關於這點,學校也進一步詮釋「有建設性的回饋,遠比分數還重要」荷蘭學生一樣注重表現,只是重視的是老師給的評語和回饋
    評語當然是針對這份作業或考試,但無關乎這位學生與別人的差異,荷蘭教育期待學生能夠在得到評語後,在下次作業上改進。這樣的回饋不僅個人化,同時進步空間也變得更大。
    荷蘭到別國交換的學生,如果該校教授沒有提供足夠建設性的評語,即使分數不錯,他們也經常會主動詢問給分者,有沒有進一步的改進建議。
    如果學校依然運用百分制以及有「標準答案」的考試來測驗、評斷學生,鼓勵學生追求一分兩分的差異、鼓吹排名,那學習的焦點當然就錯誤了,還會養成大家習慣競爭,而非合作。
    成功者也是人,他們一樣會有害怕的時候,只是認知和思維讓他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所以才會讓他們看起來無所畏懼、百毒不侵。好的回饋是回饋,不好的回饋也是回饋,回饋本身並不可怕。正視失敗,還原我們的認知,讓我們將專注力回歸到行動本身。
    知名企業家褚時健曾說過一句話:「讓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本該拼搏的年紀,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不論身處哪一行,我們都先別惦記著如何快速賺錢,而是如何讓自己值錢。而試錯力即是試出自己的價值的能力,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試錯是一種勇氣,更是這個時代強大的稀缺能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