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7/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職場讀書人選書】當善意成為一筆生意 社企的侷限與盲點-《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

《靜思語》說「慈悲沒有敵人」。真的嗎?當有人竭盡心力把慈悲拿來包裝行銷的時候,或許這就是慈悲的敵人。
「社會企業」靠著「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口號,左打NGO財政依賴性過高、右打企業營利導向的經營型態,近年來在台灣蓬勃發展。不過這樣子的模式,真的就能夠打造幸福美滿的國度,不會有任何問題嗎?
《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一書,從「社企」的定義開始解析,以各國社企發展的案例,說明「將社會議題包裝成商品」,所形塑出的各種問題。除了擠壓NGO的生存空間、過於理想化自身的商業行為、合理化不當的勞雇關係,最重要的還是造成社會問題,無法被解決,甚至惡化。
作為一個企業,你希望自己的商機永續,但社會企業的商機永續,是否也代表了問題的永續?
 在前言中,就以非洲地區販售,以環保材質製造的淨水器為例,說明社會企業的商機,反而可能阻礙當地淨水設施的建設興建。而當社會問題被轉化成商品需求,不只可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阻礙,同時也成為社會企業的「善意」,與運作目的「盈利」之間,無可避免的矛盾。
 而書中提到「發電足球」(Soccket)與遊戲幫浦,則顯示了某些社會企業的「善意」,只是滿足先進國家捐贈者為了自己的美好想像,並無法解決開發中國家的問題,有些「強加的善意」,更是造成當地人民更大的困擾。至於首次為台灣引進社會企業思維的「微型貸款」,糖衣的外表下,則是潛藏了跳過繁文縟節後,更大的經濟問題與危機。
 批評壞人做壞事很簡單,但要批評想做好事的好人很困難。但滿足需求,不等於解決問題。所以宣稱透過販賣商品或服務,就可以有效解決社會問題,這種社會企業主張就是我極力反對的說法。
 作者徐沛然以這樣的思維,寫下了這本書。在第一時間看到「做好事」的人被批評,或許難免會有點不舒服(尤其是書名大剌剌地把社會企業形容為「好生意」),但細細品嚐後,則會發現作者所說的並無道理。社會企業自詡對社會更有貢獻,並以此推銷自己的商品,不過當「做好事」成為不公義的藉口,或只是行銷手段,就應該被嚴加審視。
 《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點出了「善意」容易造成的盲點與問題,並讓讀者了解「做好事」不該是現代贖罪券,只是藉由善意美化、合理化社會企業不正當、不合理的作為,反倒因為掛著幫助社會的大旗,更應該謹慎檢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職場讀書人選書|每週書評更新📖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