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ewell, 「暫別」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那個只有金門孩子沒有醉倒的淡水熱炒桌
會寫這篇文章,和前陣子彭姓建築師在社群媒體上發表高見、炒得沸揚的事件有關,讓我想認真用文字回顧我之所以離開建築專業領域的理由。
這也不是什麼新鮮的念頭,
自大肆實習體驗如此高強度的建築從業生活以後,
收穫很多,其中包含好的,當然也有壞的;
好的部分在過去實習主題的文章大概提過了,
壞的部分則是我的身體多了一些以往沒有的毛病,其中最明顯且困擾的是在距離用餐時間前一兩小時左右會在後腦處持續有脹感、輕微暈眩,在實習中後期就開始頻繁發生,到現在已經是每天的日常,在補充點心之後會得到部分緩解,就自己的觀察可能跟身體對血糖、血壓變化的耐受度有關。
這份身體上的變化也多少影響了我對於離開建築設計行業的判斷,畢竟我從來就不是一個身強體壯的人,輕微的氣喘附帶症狀發作也在實習過後變得比過去更頻繁(可能與實習住宿場所長時間接觸過敏源有關)。
事實上實習結束以後就打定主意不會進事務所工作,但畢業後在尋覓工作的當下問自己,似乎除了建築設計,其他什麼也不會,於是還是進了事務所,在工作兩個禮拜以後發現,這真的不是我願意花費青春及往後的三十年(或以上)朝夕面對的職業生活,也再次的驗證,實習那段時間和從畢業後第一間事務所離職的前幾天在想的其實是一樣的,究竟我要不要過這樣的生活。
建築業普遍低薪,以台北為例(不想用台中,太慘),應屆畢業生大約落在28-35K,聽起來好像還好?但還有面對不完的加班時數,尤其是競圖型事務所在交圖前的前幾天。
簡單來說,建築養成之成本極高,但普遍薪資環境低落,歸因還是整個產業結構問題,但我畢竟只是一個從業不到一年的史萊姆(菜鳥都不敢自稱,大概就是lv1的路邊野怪),可能輪不到我來說三道四,我也不覺得我能夠論述得背景完整、邏輯清晰。
更多的討論,可以右轉到建築改革社或者小建人的臉書社團觀看,算是炒的紅紅火火,也間接促成了成立建築從業人員工會的討論。
那為什麼是「暫」別?
只因我始終覺得建築不是一條狹隘的路,或許有一天我做的事與純粹的「建築」又會產生交集,屆時自己會用什麼心態來回應,或者說能夠以甚麼方式來合作?
自離開建築專業以來,午夜夢迴,我不禁會想是否多少辜負了既定的社會責任與期待、在學時期洋洋灑灑對建築業界的美好想像跟期待、和同儕信口評論褒貶時下建築設計作品,裏頭還包含對自己施展抱負的期許,那些在我看來幾乎是還在眼前的生活畫面,現如今卻與那些事物有了絕對的藩籬。
最後,
我不禁想起16年在淡水,揮哥問的那一句「你覺得,建築真的需要你(們)嗎?」
2020.6.20
    avatar-img
    22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昀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總的來說,我不願意無意義地消費任何人的青春。
    "層層疊疊的往復回想 那道潮濕偶有臭味遍布狗毛的灰白長廊"
    "與其說是實習,倒不如說是與建築實務緊密、高強度與質量的如同行軍的肉搏訓練。"
    企劃(Program)最終要能夠傳達一種態度
    「你覺得沒人懂你?主事者的心聲謀郎災?」 「那是你/妳自己的問題哦。」
    總的來說,我不願意無意義地消費任何人的青春。
    "層層疊疊的往復回想 那道潮濕偶有臭味遍布狗毛的灰白長廊"
    "與其說是實習,倒不如說是與建築實務緊密、高強度與質量的如同行軍的肉搏訓練。"
    企劃(Program)最終要能夠傳達一種態度
    「你覺得沒人懂你?主事者的心聲謀郎災?」 「那是你/妳自己的問題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紀錄一下自己的待業及轉換跑道的心情。 終於離開建築了,希望自己能有勇氣一些,不要走回頭路,但若是為了生活逼不得已也沒辦法。(真的好希望不要有那一天)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那天下班晚了天特別暗,走在往捷運站的路上,耳機裡播著陳綺貞的〈台北某個地方〉,想著這幾週的心境,頓時眼眶一熱,好想哭。 不知道是太久沒換工作(也才三年),還是太愛前公司,總覺得自己好像跨出了一個超級巨大舒適圈,完全忘記轉換職場不只是要重新適應工作內容,還有同事、主管、氛圍、文化巴拉巴拉,現在這
    Thumbnail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今來聊聊建築設計師的內在旅程;一位認識多年,從事建築設計的友人,昨天突然聊到他工作上的心路歷程,他語重心長的說:「之前熟識的朋友總會說我真是好命,做自己喜歡的事,又有錢拿,非常羨慕我,通常聽到這個,都只能給予尷尬又不失禮貌的苦笑~」 從事設計的朋友一定很能感同身受,往往都是在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幾經溺斃,終於上岸,成為了林建業、陳其寬與修澤蘭建築師中央大學的學弟(當年的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建築系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有關哲學研究所在職班的生態,可詳筆者先前拙著〈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的生態─從擔任班代談起〉(下方連結)。本篇除了分享畢業的喜悅,身為本班(105年入學)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
    Thumbnail
    紀錄一下自己的待業及轉換跑道的心情。 終於離開建築了,希望自己能有勇氣一些,不要走回頭路,但若是為了生活逼不得已也沒辦法。(真的好希望不要有那一天)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那天下班晚了天特別暗,走在往捷運站的路上,耳機裡播著陳綺貞的〈台北某個地方〉,想著這幾週的心境,頓時眼眶一熱,好想哭。 不知道是太久沒換工作(也才三年),還是太愛前公司,總覺得自己好像跨出了一個超級巨大舒適圈,完全忘記轉換職場不只是要重新適應工作內容,還有同事、主管、氛圍、文化巴拉巴拉,現在這
    Thumbnail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今來聊聊建築設計師的內在旅程;一位認識多年,從事建築設計的友人,昨天突然聊到他工作上的心路歷程,他語重心長的說:「之前熟識的朋友總會說我真是好命,做自己喜歡的事,又有錢拿,非常羨慕我,通常聽到這個,都只能給予尷尬又不失禮貌的苦笑~」 從事設計的朋友一定很能感同身受,往往都是在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幾經溺斃,終於上岸,成為了林建業、陳其寬與修澤蘭建築師中央大學的學弟(當年的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建築系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有關哲學研究所在職班的生態,可詳筆者先前拙著〈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的生態─從擔任班代談起〉(下方連結)。本篇除了分享畢業的喜悅,身為本班(105年入學)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