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汙名 / 自我認同與身分概念的複雜-社會學

我是誰?
工作、家庭、社會,人在生活中與世界碰撞,總有數之不盡的困擾,像是臉上總在換著不同的面具與人交往,偶爾獨自一人時,總會覺得白天的那個人活得不像自己,至於自由自在的自己該如何生活呢,總會在心理自我矛盾(诶~你說沒有這樣想......!)。
總之,這次的文章會是一個系列,分幾個章節(雖然有分先後,但各章之間並沒有前後脈絡相關,可以各自分開閱讀),從不同領域來談談"自我"。

...
開始前先簡述一下我的定義,分析的時候我都從三個角度來處理: 1.物理-肉體部分。 2.心靈-精神層面的自我。 3.社會-名聲、地位,從旁人的評價,或是社會的制度形塑出的形象。
之所以會感到困擾,都是因為三個自我之間的矛盾。 希望活得自在,但是為了生存需要壓抑心理的渴望,生存需要付出勞力卻永遠無法達到社會制度的標準,於是壓抑不住的心靈穿出了社會制度的阻擋......。

...社會學...
我們會希望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呢?有領導力、做事幹練果決、善於理解別人、顏值高,每個社群都有不同的標準,也許道上兄弟就特別看重義氣、敢拚敢殺這種特質,沒多少人會希望別人記住的是自己的軟弱、內向、暴力、甚或是殘缺、隱疾等負面特質。
在上一篇中,我用了高夫曼(goffman)的理論,稍稍說明了"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行為,這次再進一步,談談"不正常"的部分。
要談什麼是正常,就得先定義出正常的標準在哪。每個社群文化不同,要求的平均標準也不同,像早幾年在台灣,成年男性要是沒當過兵,別人總會以為那人有甚麼毛病,又或是美國的老白男價值觀,範圍縮小點,在工作場所中,若說與同事間熟練配合為正常,那剛進公司的新人,對於交辦的工作一竅不通,那相對於其他員工,這新人也算是"不正常"吧,因為這些"不正常"而生的汙名,就是需要我們整飾的部分。
這些汙名可大可小,不管是肢體受損的傷殘人士,或只是性格上的缺陷,總之是不想讓外人知道的一面。以高夫曼的話來說,這些汙名需要被視為"關係"而不是"屬性",這怎麼說呢。
以內向者來說,在多數社交場合中,如果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自在交往,會被說是很難配合之類的吧,這就是內向者的汙名,但若是在內向人的群組裡,或是一些需要安靜沉穩的環境,這些汙名就不必然會貶低人,汙名是好是壞純依關係對象而定。
作為受汙名者,最該面對的是與其他不受汙名者的相處,因為比起同樣受汙名者,或是熟悉汙名者的人而言,與那些正常人之間的相處,更容易使彼此感到不自在,就像在熱鬧的聚會裡,所有人都熱烈的交互來往,若是有個人一直龜在某個角落不發一語,反而特別的令人在意。
汙名有的是明顯可見,也有的是被隱藏著的,一旦被人知道後,旁人的眼光反而會與真實的你產生差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在人前表演,不只是隱藏本性,更為了完整展示你自己。
*參考書籍-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高夫曼
*不知道也沒關係的封面人物 -羅夏:漫畫《守護者》中的角色,曾被查克史奈德改編為電影。羅夏最顯眼的特色是面具上的污漬,出自"羅夏墨跡測驗",是一種曾被當作精神病測驗的圖像,而羅夏的為人行事也帶著一種偏執與暴力,而這也是這角色最有魅力的所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