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名 / 自我認同與身分概念的複雜-社會學

更新於 2021/10/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是誰?
工作、家庭、社會,人在生活中與世界碰撞,總有數之不盡的困擾,像是臉上總在換著不同的面具與人交往,偶爾獨自一人時,總會覺得白天的那個人活得不像自己,至於自由自在的自己該如何生活呢,總會在心理自我矛盾(诶~你說沒有這樣想......!)。
總之,這次的文章會是一個系列,分幾個章節(雖然有分先後,但各章之間並沒有前後脈絡相關,可以各自分開閱讀),從不同領域來談談"自我"。

...

開始前先簡述一下我的定義,分析的時候我都從三個角度來處理:
1.物理-肉體部分。 2.心靈-精神層面的自我。 3.社會-名聲、地位,從旁人的評價,或是社會的制度形塑出的形象。
之所以會感到困擾,都是因為三個自我之間的矛盾。 希望活得自在,但是為了生存需要壓抑心理的渴望,生存需要付出勞力卻永遠無法達到社會制度的標準,於是壓抑不住的心靈穿出了社會制度的阻擋......。

...社會學...

我們會希望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呢?有領導力、做事幹練果決、善於理解別人、顏值高,每個社群都有不同的標準,也許道上兄弟就特別看重義氣、敢拚敢殺這種特質,沒多少人會希望別人記住的是自己的軟弱、內向、暴力、甚或是殘缺、隱疾等負面特質。
在上一篇中,我用了高夫曼(goffman)的理論,稍稍說明了"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行為,這次再進一步,談談"不正常"的部分。
要談什麼是正常,就得先定義出正常的標準在哪。每個社群文化不同,要求的平均標準也不同,像早幾年在台灣,成年男性要是沒當過兵,別人總會以為那人有甚麼毛病,又或是美國的老白男價值觀,範圍縮小點,在工作場所中,若說與同事間熟練配合為正常,那剛進公司的新人,對於交辦的工作一竅不通,那相對於其他員工,這新人也算是"不正常"吧,因為這些"不正常"而生的汙名,就是需要我們整飾的部分。
這些汙名可大可小,不管是肢體受損的傷殘人士,或只是性格上的缺陷,總之是不想讓外人知道的一面。以高夫曼的話來說,這些汙名需要被視為"關係"而不是"屬性",這怎麼說呢。
以內向者來說,在多數社交場合中,如果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自在交往,會被說是很難配合之類的吧,這就是內向者的汙名,但若是在內向人的群組裡,或是一些需要安靜沉穩的環境,這些汙名就不必然會貶低人,汙名是好是壞純依關係對象而定。
作為受汙名者,最該面對的是與其他不受汙名者的相處,因為比起同樣受汙名者,或是熟悉汙名者的人而言,與那些正常人之間的相處,更容易使彼此感到不自在,就像在熱鬧的聚會裡,所有人都熱烈的交互來往,若是有個人一直龜在某個角落不發一語,反而特別的令人在意。
汙名有的是明顯可見,也有的是被隱藏著的,一旦被人知道後,旁人的眼光反而會與真實的你產生差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在人前表演,不只是隱藏本性,更為了完整展示你自己。
*參考書籍-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高夫曼
*不知道也沒關係的封面人物 -羅夏:漫畫《守護者》中的角色,曾被查克史奈德改編為電影。羅夏最顯眼的特色是面具上的污漬,出自"羅夏墨跡測驗",是一種曾被當作精神病測驗的圖像,而羅夏的為人行事也帶著一種偏執與暴力,而這也是這角色最有魅力的所在。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00內容數
這邊的一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生活觀察中,各種跟其他人想法差異的內心論戰。 也許引用各種其實我不熟的理論來為思考下結論,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或各位帶給我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來自那個光 的其他內容
人生如戲*......被各種勵志文章用到爛的詞,好像加了這詞,整篇文章油然生出三分滄桑,通常代表的意思是人生像是編排好的,有高潮起伏、也有幕起幕落,不過在這邊要說的是,人在生活中就像處在一個戲劇結構,有演員、有觀眾、有舞台,也許你從沒意識過,其實我們都活在楚門的世界裡。
這邊提到的是哲學問題裡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這是在討論人在時間流逝之中,為何還能被視作同一個人? 講到同一性,就不得不提到經典的思想實驗:「忒修斯之船」
老實說,這實在不是好的習慣……。做事的時候,我習慣把自己與其他人區分開,只要自己能完成的部分,都盡量不依靠別人,覺得甚麼事都要一起行動真是愚蠢的行為。 自己行動,不需要考慮到其他人的看法,不用浪費時間整合別人意見,可以保有行事的彈性與自由,也能自己衡量機會成本。 那為什麼人們還要互相抱團呢?
可能是小時候的作文課,或是某個親戚曾經問起「哩大漢了後欲創啥?」 也許你也想過,努力一點,將來可以做個醫師或是律師。 多年過去,現在的你算是混出點身分,名片上有了長長的後綴,可在午夜夢迴時,還是覺得自己混得跟鹹魚沒兩樣。   這次來思考"人有沒有夢想"、"人生的意義是三小"這些看起來閒著無聊的問題。
最近想了想,這或許是種需要訓練才有的習慣。*
人生如戲*......被各種勵志文章用到爛的詞,好像加了這詞,整篇文章油然生出三分滄桑,通常代表的意思是人生像是編排好的,有高潮起伏、也有幕起幕落,不過在這邊要說的是,人在生活中就像處在一個戲劇結構,有演員、有觀眾、有舞台,也許你從沒意識過,其實我們都活在楚門的世界裡。
這邊提到的是哲學問題裡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這是在討論人在時間流逝之中,為何還能被視作同一個人? 講到同一性,就不得不提到經典的思想實驗:「忒修斯之船」
老實說,這實在不是好的習慣……。做事的時候,我習慣把自己與其他人區分開,只要自己能完成的部分,都盡量不依靠別人,覺得甚麼事都要一起行動真是愚蠢的行為。 自己行動,不需要考慮到其他人的看法,不用浪費時間整合別人意見,可以保有行事的彈性與自由,也能自己衡量機會成本。 那為什麼人們還要互相抱團呢?
可能是小時候的作文課,或是某個親戚曾經問起「哩大漢了後欲創啥?」 也許你也想過,努力一點,將來可以做個醫師或是律師。 多年過去,現在的你算是混出點身分,名片上有了長長的後綴,可在午夜夢迴時,還是覺得自己混得跟鹹魚沒兩樣。   這次來思考"人有沒有夢想"、"人生的意義是三小"這些看起來閒著無聊的問題。
最近想了想,這或許是種需要訓練才有的習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新的一年的開頭,很遺憾的臺灣社會上還是正在發生對於HIV歧視與污名化的新聞事件存在,在同婚通過將近3年的現今,整體臺灣社會也許相較過往有更多多元族群的討論聲音,但另一個不分性傾向的HIV議題,卻還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新聞事件,給與其獵巫般的報導再加上負面標籤,將HIV建構成魔鬼,讓人聞之色變。
Thumbnail
●幼教老師 ●幼稚園・保育園の先生(ようちえん・ほいくえんのせんせい) ●汙名化 ●汚名化(おめいか)/汚名を着せる(おめいをきせる) 新聞: 新北市幼兒園餵藥風波延燒,據傳第一線幼教老師因不滿遭汙名化爆離職潮。 #幼教老師日文 #汙名化日文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
Thumbnail
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6日刊登一篇評論文章,指出美國近年多宗大規模槍擊案中,多位槍手據報都有吸食大麻,而隨着更多的州份把娛樂用大麻合法化,越來越多的美國年輕人頻繁地吸食大麻,導致的成癮和反社會行為亦會增加。
Thumbnail
#水果恐懼症 現今有個快速發展的風潮:全國數百萬在對抗健康問題的人去看醫生、治療師、飲食專家或療癒師,都會立刻聽到:「要從飲食中排除水果。」 近幾年來,大量食物中添加的加工糖,特別是以玉米糖漿的形式—會助長肥胖、病毒、真菌、癌症與其他許多疾病的重要事實陸續被結露。突然間,健康照護領域的集體意識開始攻
Thumbnail
本文在分享作者參加論壇後的心得與其相關資訊
Thumbnail
「腿開開就有錢塞進陰道裡 你叫她勞力賺錢豈不強人所難」 「跟用過黑人一樣,回不去了,心態和金錢觀都是」 「只會不偷不搶 沒一技之長」 「大學生應該不會去八大吧。高職生才會」 「說有女醫學生的是花錢臭鮑+9妹拿假學生證騙的低能嗎」 「做過八大行業的台女都是妓女+賤女人」 你相信他們口中所說的嗎?
Thumbnail
王明鉅醫師九月十二日在臉書發表長文,記錄他遠端採訪印度北方邦具代表性的醫師,談他們用伊維菌素「老藥新用」防疫的成功經驗。今年四月,因為Delta變種病毒肆虐,印度一度成為人間地獄,但四月底開始,印度各項數據快速改善,五月中台灣疫情爆發時,印度許多地方已經開放喝咖啡。許多人好奇印度到底是做對了什麼事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關注精神疾病的社會汙名化對病患與照顧者的影響。描述了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態度,帶給病患及照顧者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以及現行的福利政策與相關組織的改善方向。呼籲改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觀念和態度,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新的一年的開頭,很遺憾的臺灣社會上還是正在發生對於HIV歧視與污名化的新聞事件存在,在同婚通過將近3年的現今,整體臺灣社會也許相較過往有更多多元族群的討論聲音,但另一個不分性傾向的HIV議題,卻還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新聞事件,給與其獵巫般的報導再加上負面標籤,將HIV建構成魔鬼,讓人聞之色變。
Thumbnail
●幼教老師 ●幼稚園・保育園の先生(ようちえん・ほいくえんのせんせい) ●汙名化 ●汚名化(おめいか)/汚名を着せる(おめいをきせる) 新聞: 新北市幼兒園餵藥風波延燒,據傳第一線幼教老師因不滿遭汙名化爆離職潮。 #幼教老師日文 #汙名化日文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
Thumbnail
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6日刊登一篇評論文章,指出美國近年多宗大規模槍擊案中,多位槍手據報都有吸食大麻,而隨着更多的州份把娛樂用大麻合法化,越來越多的美國年輕人頻繁地吸食大麻,導致的成癮和反社會行為亦會增加。
Thumbnail
#水果恐懼症 現今有個快速發展的風潮:全國數百萬在對抗健康問題的人去看醫生、治療師、飲食專家或療癒師,都會立刻聽到:「要從飲食中排除水果。」 近幾年來,大量食物中添加的加工糖,特別是以玉米糖漿的形式—會助長肥胖、病毒、真菌、癌症與其他許多疾病的重要事實陸續被結露。突然間,健康照護領域的集體意識開始攻
Thumbnail
本文在分享作者參加論壇後的心得與其相關資訊
Thumbnail
「腿開開就有錢塞進陰道裡 你叫她勞力賺錢豈不強人所難」 「跟用過黑人一樣,回不去了,心態和金錢觀都是」 「只會不偷不搶 沒一技之長」 「大學生應該不會去八大吧。高職生才會」 「說有女醫學生的是花錢臭鮑+9妹拿假學生證騙的低能嗎」 「做過八大行業的台女都是妓女+賤女人」 你相信他們口中所說的嗎?
Thumbnail
王明鉅醫師九月十二日在臉書發表長文,記錄他遠端採訪印度北方邦具代表性的醫師,談他們用伊維菌素「老藥新用」防疫的成功經驗。今年四月,因為Delta變種病毒肆虐,印度一度成為人間地獄,但四月底開始,印度各項數據快速改善,五月中台灣疫情爆發時,印度許多地方已經開放喝咖啡。許多人好奇印度到底是做對了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