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名 / 自我認同與身分概念的複雜-社會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是誰?
工作、家庭、社會,人在生活中與世界碰撞,總有數之不盡的困擾,像是臉上總在換著不同的面具與人交往,偶爾獨自一人時,總會覺得白天的那個人活得不像自己,至於自由自在的自己該如何生活呢,總會在心理自我矛盾(诶~你說沒有這樣想......!)。
總之,這次的文章會是一個系列,分幾個章節(雖然有分先後,但各章之間並沒有前後脈絡相關,可以各自分開閱讀),從不同領域來談談"自我"。

...

開始前先簡述一下我的定義,分析的時候我都從三個角度來處理:
1.物理-肉體部分。 2.心靈-精神層面的自我。 3.社會-名聲、地位,從旁人的評價,或是社會的制度形塑出的形象。
之所以會感到困擾,都是因為三個自我之間的矛盾。 希望活得自在,但是為了生存需要壓抑心理的渴望,生存需要付出勞力卻永遠無法達到社會制度的標準,於是壓抑不住的心靈穿出了社會制度的阻擋......。

...社會學...

我們會希望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呢?有領導力、做事幹練果決、善於理解別人、顏值高,每個社群都有不同的標準,也許道上兄弟就特別看重義氣、敢拚敢殺這種特質,沒多少人會希望別人記住的是自己的軟弱、內向、暴力、甚或是殘缺、隱疾等負面特質。
在上一篇中,我用了高夫曼(goffman)的理論,稍稍說明了"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行為,這次再進一步,談談"不正常"的部分。
要談什麼是正常,就得先定義出正常的標準在哪。每個社群文化不同,要求的平均標準也不同,像早幾年在台灣,成年男性要是沒當過兵,別人總會以為那人有甚麼毛病,又或是美國的老白男價值觀,範圍縮小點,在工作場所中,若說與同事間熟練配合為正常,那剛進公司的新人,對於交辦的工作一竅不通,那相對於其他員工,這新人也算是"不正常"吧,因為這些"不正常"而生的汙名,就是需要我們整飾的部分。
這些汙名可大可小,不管是肢體受損的傷殘人士,或只是性格上的缺陷,總之是不想讓外人知道的一面。以高夫曼的話來說,這些汙名需要被視為"關係"而不是"屬性",這怎麼說呢。
以內向者來說,在多數社交場合中,如果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自在交往,會被說是很難配合之類的吧,這就是內向者的汙名,但若是在內向人的群組裡,或是一些需要安靜沉穩的環境,這些汙名就不必然會貶低人,汙名是好是壞純依關係對象而定。
作為受汙名者,最該面對的是與其他不受汙名者的相處,因為比起同樣受汙名者,或是熟悉汙名者的人而言,與那些正常人之間的相處,更容易使彼此感到不自在,就像在熱鬧的聚會裡,所有人都熱烈的交互來往,若是有個人一直龜在某個角落不發一語,反而特別的令人在意。
汙名有的是明顯可見,也有的是被隱藏著的,一旦被人知道後,旁人的眼光反而會與真實的你產生差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在人前表演,不只是隱藏本性,更為了完整展示你自己。
*參考書籍-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高夫曼
*不知道也沒關係的封面人物 -羅夏:漫畫《守護者》中的角色,曾被查克史奈德改編為電影。羅夏最顯眼的特色是面具上的污漬,出自"羅夏墨跡測驗",是一種曾被當作精神病測驗的圖像,而羅夏的為人行事也帶著一種偏執與暴力,而這也是這角色最有魅力的所在。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03內容數
這邊的一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生活觀察中,各種跟其他人想法差異的內心論戰。 也許引用各種其實我不熟的理論來為思考下結論,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或各位帶給我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來自那個光 的其他內容
人生如戲*......被各種勵志文章用到爛的詞,好像加了這詞,整篇文章油然生出三分滄桑,通常代表的意思是人生像是編排好的,有高潮起伏、也有幕起幕落,不過在這邊要說的是,人在生活中就像處在一個戲劇結構,有演員、有觀眾、有舞台,也許你從沒意識過,其實我們都活在楚門的世界裡。
這邊提到的是哲學問題裡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這是在討論人在時間流逝之中,為何還能被視作同一個人? 講到同一性,就不得不提到經典的思想實驗:「忒修斯之船」
老實說,這實在不是好的習慣……。做事的時候,我習慣把自己與其他人區分開,只要自己能完成的部分,都盡量不依靠別人,覺得甚麼事都要一起行動真是愚蠢的行為。 自己行動,不需要考慮到其他人的看法,不用浪費時間整合別人意見,可以保有行事的彈性與自由,也能自己衡量機會成本。 那為什麼人們還要互相抱團呢?
可能是小時候的作文課,或是某個親戚曾經問起「哩大漢了後欲創啥?」 也許你也想過,努力一點,將來可以做個醫師或是律師。 多年過去,現在的你算是混出點身分,名片上有了長長的後綴,可在午夜夢迴時,還是覺得自己混得跟鹹魚沒兩樣。   這次來思考"人有沒有夢想"、"人生的意義是三小"這些看起來閒著無聊的問題。
最近想了想,這或許是種需要訓練才有的習慣。*
人生如戲*......被各種勵志文章用到爛的詞,好像加了這詞,整篇文章油然生出三分滄桑,通常代表的意思是人生像是編排好的,有高潮起伏、也有幕起幕落,不過在這邊要說的是,人在生活中就像處在一個戲劇結構,有演員、有觀眾、有舞台,也許你從沒意識過,其實我們都活在楚門的世界裡。
這邊提到的是哲學問題裡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這是在討論人在時間流逝之中,為何還能被視作同一個人? 講到同一性,就不得不提到經典的思想實驗:「忒修斯之船」
老實說,這實在不是好的習慣……。做事的時候,我習慣把自己與其他人區分開,只要自己能完成的部分,都盡量不依靠別人,覺得甚麼事都要一起行動真是愚蠢的行為。 自己行動,不需要考慮到其他人的看法,不用浪費時間整合別人意見,可以保有行事的彈性與自由,也能自己衡量機會成本。 那為什麼人們還要互相抱團呢?
可能是小時候的作文課,或是某個親戚曾經問起「哩大漢了後欲創啥?」 也許你也想過,努力一點,將來可以做個醫師或是律師。 多年過去,現在的你算是混出點身分,名片上有了長長的後綴,可在午夜夢迴時,還是覺得自己混得跟鹹魚沒兩樣。   這次來思考"人有沒有夢想"、"人生的意義是三小"這些看起來閒著無聊的問題。
最近想了想,這或許是種需要訓練才有的習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外界觀察並評價我們的行為和言語。然而,外在形象和內心真實自我之間的分界線通常看不見。文章探討了這種內外角色之間的矛盾,並從占星學的角度提出了自我和家庭內心世界的關聯。
Thumbnail
「我是正常人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但,這究竟是不是我們應該問的正確問題呢?」——莎拉‧查尼 🔖#正常怎麼來的 正常,是一個因應人口調查與統計學發展,而得出的數據結果;正常人,在西方世界指的是白人、男性、中產階級、四肢健全、順性別、異性戀;正常,是一個不佔多數卻因為醫學、科學、流行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特質論中的諸多理論,如Hans Eysenck提出的super trait和Jeffery Gray的強化敏感度理論。同時,文章還指出了社會焦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影響。對於特質論的應用,文中提及了特質論在工作徵才和測驗上的應用,以及特質論的一些限制和缺陷。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透過角色,我們更認識自己,更完整自己,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對待自己, 我們才是真正能夠定義自己的人。
Thumbnail
《神隱少女》中的無臉男是一個非善非惡的存在,他的樣貌能屈能伸,能幻化為各種不同形態,代表了自我價值模糊的特點。討好型人格易受到拒絕的影響,內心恐懼被否定,但學會愛自己才能真正愛人。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賦了形象的基礎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外界觀察並評價我們的行為和言語。然而,外在形象和內心真實自我之間的分界線通常看不見。文章探討了這種內外角色之間的矛盾,並從占星學的角度提出了自我和家庭內心世界的關聯。
Thumbnail
「我是正常人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但,這究竟是不是我們應該問的正確問題呢?」——莎拉‧查尼 🔖#正常怎麼來的 正常,是一個因應人口調查與統計學發展,而得出的數據結果;正常人,在西方世界指的是白人、男性、中產階級、四肢健全、順性別、異性戀;正常,是一個不佔多數卻因為醫學、科學、流行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特質論中的諸多理論,如Hans Eysenck提出的super trait和Jeffery Gray的強化敏感度理論。同時,文章還指出了社會焦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影響。對於特質論的應用,文中提及了特質論在工作徵才和測驗上的應用,以及特質論的一些限制和缺陷。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透過角色,我們更認識自己,更完整自己,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對待自己, 我們才是真正能夠定義自己的人。
Thumbnail
《神隱少女》中的無臉男是一個非善非惡的存在,他的樣貌能屈能伸,能幻化為各種不同形態,代表了自我價值模糊的特點。討好型人格易受到拒絕的影響,內心恐懼被否定,但學會愛自己才能真正愛人。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賦了形象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