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紀念性」?-畢設週記(開學前一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難題本之三「個人紀念性」
「紀念性」是「即便它只跟一個小地方或一小部分的人有關聯,也一定是對這一部分人與地方具有極度重要性的」 Fenton, B. C.(2006)
二戰後應該算是最後一波紀念性議題猖狂的時期,會這麼說是因為過去談的紀念性大多是與集體記憶有關,誰控制了紀念性意義,就控制了記憶,然而這些對某部分的人來說顯然只是被動記憶。隨著時代改變,紀念性這個詞彙可以越來越親民,當我們開始在意我們獨立擁有的記憶,可能可以開啟一個新紀念性的時代,猶如Fenton,B.C所言。

個人紀念性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代名詞,代替感動的場景、懷念的味道、驕傲的故事等等,就像散文一樣,個人的紀念性不會是一個單一的議題(這也是我目前最抖的),我很嚮往散文式的設計,即便我只拿一扇花窗來寫成一個故事,或許也會成就某個人特殊的紀念性,所以這整篇散文會寫成甚麼樣呢?
  1. 生命」的紀念性
  2. 個體記憶」的紀念性

生命
這次看到很人分享的生命議題的看法,也有關於《越戰紀念碑》《太武山公墓》抑或是《新冠狀病毒紀念館》等等都是對我很有幫助的資訊。今年,我身邊有親人離開,所以對於這樣的議題也很多感觸。
誰都希望自己可以無病痛的、平平穩穩地離開世界,但生命往往不能預判,也不可逆,所以誰都不知道自己會怎麼結束,那生命的過程就是我比較關心的。之前提到的畢設-「將死亡作為一種日常」,我的到的啟發是或許紀念性不會是死亡後才存在。假如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次感受死亡,可以決定以什麼樣的姿態離開,那這樣空間的背景是甚麼?
我想像的機能是醫院,或許這個空間場所是最容易讓人意識到生命無常性的,在自己有意識的情況做一次自己期待的告別方式,我想機能的彈性會很大,因為我覺得大部分可能都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在醫院結束,所以可能會是多基地的設計,先假設以山外醫院為一個基地點,之後會場勘太武山、新湖漁港、山外村等等。我會找大概3、4個願意提供我看法的受訪者,並把這些寫入空間故事。
其實我不知道這個題目我承不承受的住,有許多很沉重的話題,也或許不是我現在的思考邏輯能夠解決的,所以先觀望吧......

個體記憶
以類型學分析城市中的空間型態或元素,連結集體記憶,塑造場所精神,是我過去一兩年做設計很常用的分析方式,這次我想換個方式,或許可以透過接收個體記憶的資訊,來撰寫城市空間的樣貌。
「雜貨店」,他是一種無法完全摸透的存在,如果他有一個倉庫,存放著主人最具紀念性價值的東西,那會是甚麼?這個儲藏室空間又會長怎樣?既神秘又具紀念性的空間,它可能與城市中的甚麼空間共存,可是卻是某個人專屬的紀念性,我特別喜歡這種空間中矛盾曖昧的感覺。
基地位置可能以山外為主,早期山外許多民生用品店,隨著軍人減少,商業行為也跟著轉型,而這些屹立不搖的老雜貨店,會有我沒想過的故事。機能是「儲藏室」,不過定義很廣,具體會透過訪談中得出。

預期成果
其實這一個題本是我比較緊張的,有方向卻不知道究竟是甚麼設計,比較確定的是個人紀念性需要用文字來輔助設計(畢竟是沒幾個人知道的紀念性意義),所以除了基本的設計外,我會寫「地方志」,整理資訊,讓他拼湊成一個我所認知的地方故事。
山外新市里樓梯巷弄
南山聚落民宅
蔣公銅像
南山聚落構造物
今天繞繞北山南山、太武山及山外,其實還是很多很值得做的......

最終整理
  1. 多視角的紀念性
  2. 空的紀念碑
  3. 個人紀念性
  • 北山斷崖漆彈競技場
  • 北山聚落黑暗觀光民宿
  • 山外社區教室
  • 後埔反射紀念碑
  • 圓環紀念碑(新的,下次說)
個人紀念性
  • 自我決定死亡的醫院
  • 雜貨店儲藏室
每個支線都有很多應該深化的議題,所以在這裡做為起點,開始
avatar-img
149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這篇談城市;還有題目 聊聊在科技革新,所謂網路時代的背景下,傳統商業空間的可能性到底在哪裡,城市又是如何被定義的,城市跟城市的差異性到底是生活型態還是建築空間,台灣的地域性到底又是什麼。
哈囉!歡迎走進地下事! 這集的你以為喔!想跟大家聊聊我們在事務所遇到的ㄎㄧㄤ事 最近又有一批年輕人要進入業界獻出他們新鮮的肝了~ 那麼面試要注意哪些內容呢?讓遠距工作者🎊豬肉來告(提)訴(醒)我們吧!
設計源於生活,所以對於“畢業設計”這個大魔王,我開始的想法是希望對於我們身處的生活環境、或者說一些社會現象,開始著手去發現問題,再以建築的方式找到答案。(以這條思路下去想,畢設好像也沒想象中那麼難嘛) 2020年8月22日,我住進了高雄一家商務酒店,開始了我為期十四天的隔離生活,這也是我正式的、很認
敝舍州記|零肆 這就是我關注的配樂(Sound Track)的性質,不管是電影、日常抑或街道,當我們處於當下正確的時間軸上並不會注意這些聲音,但是將這個時間軸打亂之後,聽者會說「啊,這不就是那部電影的配樂嗎」。
畢設瘋狂補票中……. 遙想當初搭高鐵發現學生證沒蓋註冊章,面對列車長的疑惑好像只能不停拿出各種藉口,「去年去北京交換拉」「這學期在實習沒有回學校拉」等等。現在的狀況就像已經搭上了前往畢設的列車,看到列車長在前排驗票卻發現自己證件沒有註冊章一樣尷尬,腦子在一秒鐘高速運轉多種「圓謊」的方式。 面對步步逼
(封面取自桃園市捷運局)   工業革命後掀起的交通工具變革,從人力、獸力到機械、蒸氣進而到油汽、電力,又從個人交通工具到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演進已不只在於交通工具本身。在現代化都市中,交通工程的演進也同時記錄著城市的發展痕跡,而在目前交通工程的更新計畫中,往往缺乏的是對於「曾經的城市發展……
這篇談城市;還有題目 聊聊在科技革新,所謂網路時代的背景下,傳統商業空間的可能性到底在哪裡,城市又是如何被定義的,城市跟城市的差異性到底是生活型態還是建築空間,台灣的地域性到底又是什麼。
哈囉!歡迎走進地下事! 這集的你以為喔!想跟大家聊聊我們在事務所遇到的ㄎㄧㄤ事 最近又有一批年輕人要進入業界獻出他們新鮮的肝了~ 那麼面試要注意哪些內容呢?讓遠距工作者🎊豬肉來告(提)訴(醒)我們吧!
設計源於生活,所以對於“畢業設計”這個大魔王,我開始的想法是希望對於我們身處的生活環境、或者說一些社會現象,開始著手去發現問題,再以建築的方式找到答案。(以這條思路下去想,畢設好像也沒想象中那麼難嘛) 2020年8月22日,我住進了高雄一家商務酒店,開始了我為期十四天的隔離生活,這也是我正式的、很認
敝舍州記|零肆 這就是我關注的配樂(Sound Track)的性質,不管是電影、日常抑或街道,當我們處於當下正確的時間軸上並不會注意這些聲音,但是將這個時間軸打亂之後,聽者會說「啊,這不就是那部電影的配樂嗎」。
畢設瘋狂補票中……. 遙想當初搭高鐵發現學生證沒蓋註冊章,面對列車長的疑惑好像只能不停拿出各種藉口,「去年去北京交換拉」「這學期在實習沒有回學校拉」等等。現在的狀況就像已經搭上了前往畢設的列車,看到列車長在前排驗票卻發現自己證件沒有註冊章一樣尷尬,腦子在一秒鐘高速運轉多種「圓謊」的方式。 面對步步逼
(封面取自桃園市捷運局)   工業革命後掀起的交通工具變革,從人力、獸力到機械、蒸氣進而到油汽、電力,又從個人交通工具到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演進已不只在於交通工具本身。在現代化都市中,交通工程的演進也同時記錄著城市的發展痕跡,而在目前交通工程的更新計畫中,往往缺乏的是對於「曾經的城市發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台灣過去的生命紀念館,因為沒有加入"觀光"的元素,給人一種必須避而遠之的感覺,非常可惜,筆者建議未來可以開國際標,以西方教堂的形式,例如西敏寺那樣,變成具有觀光等多功能的教堂,儘量推廣環保葬,骨灰可以放在地下室,另外因為西方人的骨灰是可以自己帶回家的,因此也就不必一定要放在公共空間,
Thumbnail
你希望留下什麼樣的 活過的痕跡? 你希望留下什麼 給還活著的人? ​ ​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5.2 #生前告別式 最近開始整理生命回顧的短視頻,作為生前告別式的回顧影片。參加很多告別式,都是在往生後,家人為他所做的生平回顧,自己看不到,只是給來參加公祭的親朋好友看,意義不大,看的人也少。 所以自己開始編寫,將一生所作所為,最值得紀念的往事紀錄,一篇篇
老朋友其實就象徵著過去,他們是我活過的痕跡和證明,事物會被抹面,但人不會,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不會,除非等到認識你、記得你的人都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了。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什麼叫做活著?
Thumbnail
生死的問題一直讓人們困惑,如果有來世,我們能否記得今生的一切?人在生活中總是容易忘記,但我們或許應該感到幸運,因為這一生教會我們許多,我們珍惜並寫下自己的故事。
Thumbnail
(2022/12/20所撰舊文) 若試圖用世間能夠理解的詞彙的話,我認為業似乎就如同「記憶」 這種「記憶」包含各種意義層面上的記憶,有無形的(能量)、有物質的 而這份記憶能夠從各種形式與位置上被儲存與讀取 例如身體(基因),頭腦(記憶/創傷/慣性),天賦(天生的專長),經歷(量子糾纏?/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台灣過去的生命紀念館,因為沒有加入"觀光"的元素,給人一種必須避而遠之的感覺,非常可惜,筆者建議未來可以開國際標,以西方教堂的形式,例如西敏寺那樣,變成具有觀光等多功能的教堂,儘量推廣環保葬,骨灰可以放在地下室,另外因為西方人的骨灰是可以自己帶回家的,因此也就不必一定要放在公共空間,
Thumbnail
你希望留下什麼樣的 活過的痕跡? 你希望留下什麼 給還活著的人? ​ ​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5.2 #生前告別式 最近開始整理生命回顧的短視頻,作為生前告別式的回顧影片。參加很多告別式,都是在往生後,家人為他所做的生平回顧,自己看不到,只是給來參加公祭的親朋好友看,意義不大,看的人也少。 所以自己開始編寫,將一生所作所為,最值得紀念的往事紀錄,一篇篇
老朋友其實就象徵著過去,他們是我活過的痕跡和證明,事物會被抹面,但人不會,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不會,除非等到認識你、記得你的人都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了。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什麼叫做活著?
Thumbnail
生死的問題一直讓人們困惑,如果有來世,我們能否記得今生的一切?人在生活中總是容易忘記,但我們或許應該感到幸運,因為這一生教會我們許多,我們珍惜並寫下自己的故事。
Thumbnail
(2022/12/20所撰舊文) 若試圖用世間能夠理解的詞彙的話,我認為業似乎就如同「記憶」 這種「記憶」包含各種意義層面上的記憶,有無形的(能量)、有物質的 而這份記憶能夠從各種形式與位置上被儲存與讀取 例如身體(基因),頭腦(記憶/創傷/慣性),天賦(天生的專長),經歷(量子糾纏?/
前陣子朋友和我聊天提到:「突然發現怎麼道別跟面對生死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確實很值得探討,畢竟連對我而言是個算能預見,但自己經歷時也不免跌入深淵。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死亡,是曾祖父。當時年紀還很小,跟在媽媽身邊,和其他親友排成一條長長的隊伍,沿著坡慢慢走。我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