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9/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打工或是實習?―與青春對談系列9之8

    離暑假還有一兩個月,姊姊A寶就忙著網路上搜尋,找實習的機會。B寶探過頭問姐姐:「你找的實習有錢嗎?」
    A寶頭也不抬,邊打資料邊回答:「去年我在平面媒體跟電子媒體的實習沒有錢,因為真的在學技術嘛,至於今年我想找的實習工作是有薪水的!」
    活動排得滿滿的B寶說:「我也很想到國外打工渡假,可惜已經沒有時間了。」
    A寶提醒妹妹:「你記不記得,之前曾經有個媒體把去澳洲打工渡假的年輕人貶為『台勞』呢?」
    B寶不以為然:「我覺得能夠到國外打工順便渡假以增廣見聞,應該是一件好事吧!」
    聽到他們的討論,我也湊過去:「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圈,不管在國外或國內打工,都是一種很棒的體會,不過也要注意到時間的安排,畢竟把握學生時學會許多基本技能是最重要的事。」
    B寶感概:「話雖然沒錯,但是與其待在家裡整天上網迷失在虛擬世界,還不如去打工。」
    我忽然想起A寶的實習經驗,問她們「打工跟實習有什麼不同?」
    A寶想了想,回答:「顧名思義,打工是工作,一種兼職的非正式工作,是用時間勞力換取金錢,至於實習是有人指導,技術含量比較高,以學習為主體,有的會給你薪水,有的不會給薪水。」
    B寶若有所思:「聽說現在中學生打工的人很多,我剛看到一則新聞說,在人力銀行找兼職工作的人,高中職學生佔三分之一呢!」
    A寶也覺得不可思議:「我覺得中學時有太多東西要學,有太多活動要參加了,怎麼會有時間去打工呢?」
    B寶吐槽姐姐:「你太好命了,簡直是『何不食肉糜』的不知人間疾苦。」
    我為A寶緩頰:「是有不少學生是為了生活或學費而去打工,但是的確也有很多人為了購買昂貴的名牌商品而去打工的。」
    B寶問:「你不贊成我們去打工賺錢,卻鼓勵我們去找拿不到錢的實習機會,除了實習可以學到更多知識技術,而打工只是浪費時間去賺取微薄的鐘點費這一點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A寶也附合B寶:「有人說打工可以培養孩子負責任且獨立自主的個性,甚至早一步獲得工作經驗,美國幾乎很多大學生都有打工的慣例。」
    我搖搖頭,從書櫃裡找出一些研究報告,跟她們說:「最近看到不少心理學家對打工影響的研究,這些研究發現,美國文化中對青少年打工的所有「通俗」看法都是錯誤的。數十年來,鼓勵孩子獨立自主的美國教育理念之下,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中學生打工是一件好事。
    他們通常認為,打工的錢可以貼補他們未來的教育費用及家庭開銷,同時可以發展職業素養,使他們在日後工作中可以承担更多的責任,而且因為已經進入社會經濟的體系,會提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但是研究結果發現,只有非常少數的人,打工收入用來貼補生活開銷或教育預備金,大多的收入都花在比闊的奢侈品或廣告創造出來的「必需品」上,而且絕大多數的打工經歷對學生並沒有帶來教育和提升經驗的效果,而且更諷刺的是,往往這些打工經驗反而讓學生對工作更不尊重、更反感,從而產生有問題的職場素養。」
    AB寶聽了非常詫異。
    我也繼續提醒她們:「其實打工跟任何選擇一樣,沒有絕對的好或壞,花同樣時間做同樣工作,你可以機械式的做一件事,但是我們也可以同時觀察主管怎麼管理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管理?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這些工作流程操手冊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如果你們可以從所做的工作往上延伸思考,這才能從工作中得到真正的價值。假如能跳脫這個工作職位,思考整個產業在台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甚至推理想像在整個全球化世界中的未來演變,那麼就是更寶貴的收獲了!」
    看著AB寶若有所思的表情,我也想著,工讀的機會可以把孩子帶到社會的真實現場,這種經驗比文字上的認知具有更強烈的情緒影響力,可以化為主動學習的動力,但是,如同雙面刃一樣,善用是很好的工具,不注意之下反遭其害,只看家長有沒有好好的引導。
    .......原刊載於青春共合國雜誌的專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