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一場注意力的戰爭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篇主要討論《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另外會提到最近公視 FB 貼文的所引發的風波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內的一些觀念。如果不擔心紀錄片的劇情洩漏,都沒有看過也能放心觀賞。
上大眾交工具的時候,如果在車廂內找位置時左顧右盼一下,會發現大多數的人都拿著手機,刷 Line、FB、IG、Google 等 APP。按照自己的經驗去猜想,不難理解其中有不少人是在工作或抱持著某種目的使用著,有些則只是單純的打發時間,甚至就是無意識的打開。
這大概是我們最容易注意到社會上的人們的注意力是如何黏在手機上的時刻,但實際上單純的智慧型手機並不有趣,我們注意的是上面的應用程式,或者說是,在應用程式另一端的某個資訊。Netflix 所推出的《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和《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兩部作品,就是解釋我們為何拿起手機的懶人包。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劇照 (僅供影評使用)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集中在單一事件中,行銷團隊如何透過大數據來進行精準投放,而《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則是討論在 FB 等社群媒體,如何優化自己的APP和優化精準投放,讓使用者可以花費更多時間使用。
這令我想了想自己的生活:零碎時間拿起手機會打開哪個程式,看到有 APP 右上角紅點的時候會不會清掉,或者是推播跳出時會不會點開。
可是社群媒體這樣做的好處在哪?《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明確的指出,使用者的注意力就是社群媒體的商品,或者說,使用者的「注意力轉變」是商品,在使用這些平台的時候,社群媒體的 AI 會分析使用者的心理,投放更吸引注意的貼文,讓我們花更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
但這些變得更容易被注意的貼文,並不需要符合人們對善或真實的追求,甚至可能對大多數人有害,除了沒有揭露可能的廣告主身分,也會有不少錯誤訊息,而且甚至比正確的訊息來得更有吸引力。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中談到,在社群媒體上,錯誤訊息的傳遞速率甚至是正確的訊息的六倍。吸引人的關鍵不是正確,而是「不無聊」。所以對撰寫貼文的人,不無聊的吸引力才是必備能力,而不是查證事實或附上來源的能力。
在社群媒體上的每個人,也都成為這套系統的推手之一,我們轉發的每一篇文,按的每一個讚,都會影響到自己的親朋好友,讓他們更加注意社群,而當人們不重視某個議題時,最了解的是社群媒體和這些經營粉專的人。
那麼在發現觸擊率降低時,社群媒體跟撰寫貼文的人會怎麼做呢?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劇照 (僅供影評使用)
這可以用最近公視的粉專貼文所引起的風波來舉例,這場風波在 Vocus 上已經有不少相關的文章,更多細節可以透過這些文章關心一下。我想討論的是,在這個事件上,跟風打擊公視的粉專到底能獲取什麼呢?
這些跟風的粉專一直是靠對立的政治議題來吸引觀眾注意力,他們的粉絲喜歡看這種對立的政治議題,他們就必須持續的找到適當的戰場,即便在現在並非選舉季節,這些粉專在社群媒體上仍需要開設戰場來維持經營。
粉絲腦海裡所認知到的粉專樣貌,在 FB 運算的幫助下綁架了粉專,這些粉專要存活,就必須要持續符合粉絲的腦海中的想像。
在這裡,真的出現了一個透過後台數據出現的「大家都這麼想。」
而當粉專只能不停撰寫高關注度的貼文,FB 派送就會派送更多相關內容給他們的粉絲,並且減少不受喜愛的議題,這種過程使得同類資訊形成壟斷,甚至變成一種洗腦,而這種類的區分只跟使用者喜好有關,與正確或完整度無關。
這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中,也討論到美國社會遇到這樣的困境,因為人們在社群媒體上變得越來越狹隘,看到的論點都只有與自己的接近的內容,這使得社會上的族群差異越來越大。而依照台灣的經驗來看,這些高度對抗的族群,所產生的危機感與焦慮感,也很能夠加強人們對某些議題的注意力。
我想這部作品揭露最重要的事情是「演算法並不客觀,裡面有企業體系的成功定義在裡面,所有的結果,都包含著企業的目的。」如果不認識到這件事情,就很難去理解在眼前的螢幕中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而必須要理解眼前螢幕中的運作機制,才能思考自己喜不喜歡不這樣,所以我覺得《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和《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都很值得一看。
當然,與我們的現狀最相關的就是《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了,只有理解到社群媒體正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才能開始思考自己要怎麼應對,進而真正參與到這場注意力的戰爭,而這最終將能夠對我們周遭的人們以及整個社會有正面的影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動畫影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部作品最令我感到驚豔的地方在於:這些詮釋本身並沒有那麼重要,這些詭譎而奇幻的內容,對於觀眾來說不見得總是需要一個答案,即便是破碎的橋段,都顯得非常精巧而令人喜愛。 不過呢,我們總是會追求一個適當的詮釋出來。
(本文嚴重劇透)(劇照均取於網路,僅供閱讀影評時參考使用) 這部作品探討了一段財運,是如何在所有人的行為與意外中,轉變成驚悚的開端,透過三個家庭的行為交錯,展現出不同類型的惡行惡狀,而完全蛻變寄生蟲的選擇,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自我厭惡在錯誤中不斷累積,演變成沒有辦法求助也沒有辦法改善的結局。
這部作品最令我感到驚豔的地方在於:這些詮釋本身並沒有那麼重要,這些詭譎而奇幻的內容,對於觀眾來說不見得總是需要一個答案,即便是破碎的橋段,都顯得非常精巧而令人喜愛。 不過呢,我們總是會追求一個適當的詮釋出來。
(本文嚴重劇透)(劇照均取於網路,僅供閱讀影評時參考使用) 這部作品探討了一段財運,是如何在所有人的行為與意外中,轉變成驚悚的開端,透過三個家庭的行為交錯,展現出不同類型的惡行惡狀,而完全蛻變寄生蟲的選擇,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自我厭惡在錯誤中不斷累積,演變成沒有辦法求助也沒有辦法改善的結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正在閱讀文章的你,如同現代社會的每個人都深陷在一個無法逃避的數位環境中。透過智慧手機和各類社交平台,如:TikTok、WeChat 等等,我們隨時隨地接觸資訊、分享生活,並獲取新聞。然而,認知操控的風險也正逐漸顯現。演算法、大數據分析,以及背後隱藏的商業利益與政治意圖,讓數位世界不再是中立的資訊來源
Thumbnail
對,就是你的「好朋友」在偷走你的注意力! 其實光是手機的「存在」,就會影響你的專注力! 想知道為什麼嗎?想知道就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我們關注的議題分為兩種,稱之為“關注圈”和“影響圈”,前者是只能狗吠火車於大事無補,後者是自己能掌控的或者是自己能調整精進的,希望大家都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影響圈”上。 本文除了關注三篇新聞外,也分享筆者如何借此機會調整自身“影響圈”。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自從智慧型手機成為大家普遍使用的工具之後,有許多資訊正偷偷消耗我們的注意力。例如原本想打開手機查閱資料,卻突然被跳出的訊息給吸引走,等到回過神來,才發現時間已默默過了半小時、又或是忘記原本打開手機,究竟要做什麼?好像得了健忘症一樣、或是手機發出的叮咚聲,總是打斷你原本正在做的事呢?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正在閱讀文章的你,如同現代社會的每個人都深陷在一個無法逃避的數位環境中。透過智慧手機和各類社交平台,如:TikTok、WeChat 等等,我們隨時隨地接觸資訊、分享生活,並獲取新聞。然而,認知操控的風險也正逐漸顯現。演算法、大數據分析,以及背後隱藏的商業利益與政治意圖,讓數位世界不再是中立的資訊來源
Thumbnail
對,就是你的「好朋友」在偷走你的注意力! 其實光是手機的「存在」,就會影響你的專注力! 想知道為什麼嗎?想知道就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我們關注的議題分為兩種,稱之為“關注圈”和“影響圈”,前者是只能狗吠火車於大事無補,後者是自己能掌控的或者是自己能調整精進的,希望大家都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影響圈”上。 本文除了關注三篇新聞外,也分享筆者如何借此機會調整自身“影響圈”。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自從智慧型手機成為大家普遍使用的工具之後,有許多資訊正偷偷消耗我們的注意力。例如原本想打開手機查閱資料,卻突然被跳出的訊息給吸引走,等到回過神來,才發現時間已默默過了半小時、又或是忘記原本打開手機,究竟要做什麼?好像得了健忘症一樣、或是手機發出的叮咚聲,總是打斷你原本正在做的事呢?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